书城科普产学研协同创新:形成、识别与效果(谷臻小简·AI导读版)
55724200000001

第1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挑战。

新一轮科技革命过程中,基础学科与新兴高技术领域均出现了跨界融合与分化的发展态势,这就要求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更好地结合,随着创新范式由封闭式向开放式发展,创新合作由双向模式向网络化、平台化发展,最终使“产”“学”“研”形成协同创新关系。

二、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理念

我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是把握行政、市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重新对政府的职能进行定位,重视市场的决定性导向作用,在增强社会协调与公众参与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三、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的新要求

“创新驱动发展阶段”强调通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科技、管理、品牌、组织和商业模式等要素的全面创新,提高劳动、信息、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效率和效益,增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于2012年启动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计划明确了以高校为核心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方针,强调以高校为主导,多类型主体参与,网络化协同发展。然而,国内针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仍处于起步阶段。

第三节 研究意义

(1)在细分网络类型的基础上,对我国“2011计划”范围内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的形成过程开展了长时间跨度的动态网络分析。

(2)引入生命周期理论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识别模型,是对领域内瓶颈问题的有益补充。

(3)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增效作用进行量化评估。

第四节 研究内容

一、国内外产学研协同创新典型模式研究。

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形成研究

三、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识别模型

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效果评价

五、产学研协同创新体制机制的问题与对策

第五节 研究方法

在第二章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中,采用文献研究法,进行归纳总结。在第三章国内外产学研协同创新典型模式研究中,主要采用案例分析和对比分析的方法。此外还有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识别模型,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和逻辑回归模型开展量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