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谷臻小简·AI导读版)
55723500000001

第1章 导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一方面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基础上的新境界开拓,通过对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总结和提炼,赋予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理论全新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另一方面是在对西方经济学的庸俗性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尝试构建不同于西方经济理论的研究范式与方法论的全新探索,但同时作为政治经济学又大胆吸收了西方经济理论合理阐述市场经济运行一般规律的理论内核。

第一节 为什么要研究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

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业绩呼唤政治经济学解释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充分吸取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突破了以往社会主义国家和新中国前30年形成的发展模式,认识到须依靠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并举的“双轮驱动”,明确了政府与市场的各自职能和边界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因时、因地、因事而随时调整的,从而可以避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从而引导中国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

二、西方经济学无法解释中国经济实践的成就与问题

西方经济学说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解释中国经济的发展,抑或是否中国经济目前存在的一些主要疑难都可凭借西方经济学而得到较好的解决?对这一问题的争议性,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方经济理论在与中国经济现实的对接上往往存在不顺畅的情况。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良好,特别在加入WTO后显示出巨大活力,目前已向“新常态”开启平稳过渡。同时也要看到,很多严谨而资深的西方经济学者也发表了看好中国经济发展的言论,如美国资深的中国经济研究者杜大伟、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授甘思德、哈佛大学教授尼亚尔·福格森等。

但是,“中国崩溃论”的破产,从理论与学术发展的角度也带来了一种思考,即西方世界认为中国的很多“不合常规”,反映出中国当前的现实经济发展很多超出了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典型事件,因此在很多问题的理解和阐释上,难以实现快速、直接、精准的对接。

第二节 什么是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

一、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来就主张“从当前的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即从实际的和现实的经济关系和经济问题出发。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为导向,紧紧扣住中国经济社会的趋势性变化和阶段性特征,以显著的中国意识与中国智慧,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问题作出新的系统阐释。研究对象界定为:简言之,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的生产资料占有公有制(或共同占有)与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市场性)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农村土地产权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所特有的产权关系。

经济增长与发展关系——从“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再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对增长与发展关系的正确总结正是对我国建国以来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二、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需要始终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牢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新特征,从实际出发为制定经济政策、进行战略谋划提供理论支撑。

综上所述,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是诞生于中国本土的具有中国国情和时代烙印的政治经济学,要讲中国故事,体现中国智慧,用中国的理论来进行总结和概括经济发展的中国道路。关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理论;关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理论;关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等等理论成果。当前要发展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就要在注意把握上述4大维度的前提下,深入研究和归纳总结这些理论创新成果,使其成为新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核心理论特征。

三、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目的

本书将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研究目的概括如下:

一是解释中国现实。

二是解决中国问题。

三是揭示发展规律。

四是铸造话语体系。

在系统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首先,系统提炼、归纳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重要文献和经济学界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形成基本理论命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理论创新——经济新常态的理论、发展理念的新论断、市场与政府关系的新论断、基本经济制度的新论断、开放发展的新论断——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核。

第三节 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

一、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方法论

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理论体系,首先需要解决方法论问题。从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这一学科来讲,需要明确研究对象的性质、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等问题。

(一)方法论的手段:科学抽象法

就具体研究手段来看,首先,中国当代政治经济学既涉及作为资源配置轴心的生产关系,也涉及此机制背后的产权制度和交易制度,同时还涉及经济制度背后的国家理论和公共选择问题,资源配置—经济制度—社会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多个向度矢量。

其次,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是对本土经济实践的理论“再现”,它应遵循概念提出、假说构建、实证检验、政策含义的逻辑实证主义,然而经济运行的所有因素未必可以被形式化,据此依照“问题导向”来确立研究工具和方法才是合适的。方法论应服务于或服从于解释对象,在可被变量化的领域应采用主流经济学的方法,但在不可变量化的领域也不应牺牲“真实世界”丰富性来削足适履。

二、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的主线与框架

(一)研究主线: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决定》,正式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表述,以及十九大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确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不仅对新阶段下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作了新的阐述,而且对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在理论层面作了提升,同时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巨大贡献。

现阶段,政府与市场关系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对关键性的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与渊源。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边界以及相互作用机理在我国具有特殊性。

三、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有待深化研究的理论问题

政治经济学具有理论批判、制度分析、系统审视和人文关怀等特征,现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对主流经济理论进行扬弃,需要凸显制度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需要从系统视角理解经济运行过程,需要回应效率提高和分配正义目标,中国经济发展就是政治经济学内核的实践再现过程。尤其是中国当前仍处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观念转型过程,此种转型是一个产权制度、交易制度、公共选择制度等持续演变的过程。

一方面,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需要与西方主流经济理论的“范式危机”划清界限。另一方面,也应坚持一种开放的态度,充分吸收西方学者创立的优秀人类文明成果,特别是研究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理论。

在建设中国特色开放型经济理论中,从西方国际经济学知识体系中能够借鉴的内容并不多,可以直接为我所用的更少,因此中国经济学者应当有这样的使命感和自信心,必须走自己的路,创造中国自己的开放经济学的学术体系和理论范式。而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中的开放型经济理论,需要总结我国30多年对外开放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在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中发展壮大自己,并接受、适应和引领国际经济规则,推动形成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引领构建平等公正、平衡和谐、合作共赢的开放型世界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