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第六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实录(谷臻小简·AI导读版)
55723300000004

第4章 中国道路

中国从“文明共同体”走向“文明国”的道路(印度尼赫鲁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谭中)

“世界中国学论坛”应该宣扬数千年中国文明持续发展的“文明共同体”基本旋律,以“国学”的古今传承来检视中国的发展道路,走出一条通向“文明国”的康庄大道。

追求快乐:毛泽东时代日常生活史研究的一种视角(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艾伦人文学部教授 卢汉超)

以上海为例,虽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打击奇装异服的运动不断,但人们还是在夹缝中求时髦,从衣领、裤管、口袋、纽扣、布料、花色等细微处着手,希望穿出个性与特点。

这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终于成为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动力。

论当代中国的精神重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 吴晓明)

如果要从客观方面来把握这个精神重建的话,那么当代中国的历史性实践,我想有三个基本的定向。

第一,现代化的任务以及它的展开过程。

第二,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在取得它的现代化成就的同时,由于最近30多年的快速发展,最先抵达了现代化的限度。

第三,中国发展的前景在于改弦更张。

海外视阈下的毛泽东与中国模式(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曹景文)

国外学者关于毛泽东的探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毛泽东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二个方面,很多海外学者认为,毛泽东时代所取得的成就,为中国模式提供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三个方面就是,毛泽东晚年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失误。

中国模式的内涵及其未来(旅法学者 宋鲁郑)

一个国家的模式应该包括三个层面:政治模式、经济模式和社会模式。中国模式的未来,则取决于这三方面是否能够继续完善和有效运作。

社会主义是中国道路的本质属性(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外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 轩传树)

如果我们说中国道路超越马、恩等经典作家的理论预设,超越民主社会主义等西方实践,超越苏联式的传统社会主义,也有别于我们自己的过去,那么这种“超越”或“区别”,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价值追求的排序以及由此而决定的“制度手段”上,而非价值追求本身上。

中国模式:通过“综合创新”超越西方(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 张维为)

中国模式“综合创新”特征的背后是中国文化兼容并蓄的特质。中国模式融合了中华文明的基因、社会主义红色基因和西方元素,已经展现出超越西方和西方模式的巨大能力和潜力。

中国核心价值观与政治实践能否传播到其他地区?以拉美为例(阿根廷国际关系委员会顾问 米盖尔·维罗索)

展望未来,我觉得中拉的关系,应该是要更多地去进行加强,通过自由贸易这样一些手段去克服相应的挑战。另外的一个挑战就是我们没有结合成很多学者所宣讲及强调的命运共同体,追求求同存异,从而将我们各自的利益最大化,因此我们需要找到更多的双赢的措施与项目。

当今世界政治困境解决的中国之道(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院长 张树华)

与西方国家一些学者继续局限于“民主—专制”“西方—非西方”的两极对立思维模式不同,中国发展采取科学性的发展方式,沿着包容性、协调性和稳定而可持续的发展轨道,秉承着秩序、效率、民主等价值统一的理念,为当今国际社会提供了非凡的答案。

中国道路对人类文明的意义(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外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 徐觉哉)

1.开辟了一条由农耕文明向现代文明跨越的发展之路。

2.探索了由“协商民主”走向现代政治文明的路径。

3.描绘了后发国家治国理政的路线图。

4.制定了吸取人类文明成果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形成了以“一带一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构想。

在国际对比中认识中国道路的独特性(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理论处处长 李双伍)

一是从四个角度比较中国道路相对于其他道路的特殊性。

二是通过这四个视角的比较可以知道,中国道路有四个方面的来源。

三是中国道路的理念。

中国传统的重现:政治内涵与学术挑战(俄罗斯远东研究所研究员 亚历山大·罗曼诺夫)

要正确地理解当代中国的政治,就需要对儒家经典与中国思想史有很好的理解。

在中国国内,可以出版官方话语的辅助读物,通过历史语境的解读和对古人说法的通俗阐释来弥补这一理解上的偏差。

中国道路的本质:混合绿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 陈平)

中国未来的前途,可能走出超越西方模式的新的道路,其特点是包含国有、集体、民营、跨国等多种成分的混合经济。

中国道路·中国价值·中国文明(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 方松华)

60多年共和国的不平凡历程为中国道路奠定了基础,30多年的改革开放最终使中国摆脱了近两个世纪的沉沦与屈辱,重新昂首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因此,中国崛起的背后绝不仅仅是简单的中国古老传统文明的复兴,而是融摄了现代人类诸多文明优秀成果的结果,其中更有马克思的伟大理想。而这就是我们所要追寻的蕴藏在中国道路与中国价值背后的“中国现代文明”。

五年规划与中国道路(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讲座教授 王绍光)

中国的计划与其他国家的计划相比有一个很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它比较粗放。所以中国的计划,指定性的部分非常少,在毛泽东时期也是非常少,大量还是指向性、指导性的功能。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中国对于世界意味着什么(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研究员 乔兆红)

一、中国独特的历史道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

二、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中国对于世界意味着什么

(一)中国是个故事,回顾而以前行

(二)中国的发展关乎世界格局的变化,具有世界性意义

(三)让中国真正成为世界的一分子

三、中国道路的中国经验

中国道路的历史承载与未来面临的挑战(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教授 韦定广)

我认为要搞清楚中国道路的内涵和独特性,需要从所承担的历史任务着眼,即我们的“中国道路”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承载和最终要达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