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两次历史性飞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谷臻小简·AI导读版)
55721500000002

第2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一、

毛泽东思想全面揭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内在必然性,为中国第一次革命指明了方向,中国第一次革命的胜利正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二、

我们党对中国革命和建设规律性认识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建立在两次伟大革命的基础上,而以两次革命的实践为基础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得以实现的关键是把马列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

是毛泽东在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强调无产阶级领导权应体现为对农民革命的领导,体现为对武装斗争的领导和建立工农革命政权。

邓小平领导我们党和国家把工作重点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把马列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三、

马克思主义与实际的结合需要随着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不断地研究新情况和回答新问题,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创新。

在对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的把握上,“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是教条主义,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原则出发,仅抓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方面的特征就片面地作出判断,其方针政策必然脱离实际并发生严重失误。

以毛泽东和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求索创新,找到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点,也就实现了党对有中国特色的两次革命道路认识的历史性飞跃。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中国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所回答的基本问题恰好是中国人民企盼和努力解决的重大问题。

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中国化又是中国社会变迁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既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更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和历史暂时性。

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中国化过程,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战胜其他社会思潮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形成的过程。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思想传播进入理论运用和实践探索的阶段。

(2)中国共产党在创建初期由于理论上不成熟、实践上缺乏经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的中国化上存在出发点和立足点的错位。一是把马克思主义本本当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出发点;二是把盲目听从苏联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指挥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立足点;三是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把苏联经验绝对化,导致党的指导思想的僵化,致使幼年时期的党在领导革命事业时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空间上要求定位中国国情,在时间上要求与时俱进,在内容上要求形成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一)必须体现时代性。

(二)必须把握规律性。

(三)必须富于创造性。

只有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五、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坚持从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及结果出发来观察世界、认识历史,严格以事实为依据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力求揭示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二)马克思主义是人民性的理论

实现共产主义、追求人的自由和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社会理想。

(三)科学体系与价值观念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它既是革命的,又是科学的,是科学体系与价值观念的统一。

六、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要达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的有机结合,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运用于改造中国的具体革命实践,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通过创造性的理论思维,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并用以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七、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唯一源泉,是永葆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强大动力。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作为社会生活现象和社会发展规律高度理论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既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实践,又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正是通过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解决中国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的重大实践主题,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二)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

列宁生活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和转变为革命实践的时代,认识到只要各民族之间、各个国家之间的民族差别和国家差别还存在,各国工人运动国际策略的统一就不要求消除多样性,所以他要求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要把这些原则在某些细节上正确地加以改变,使之正确地适应于民族的和民族国家的差别,针对这些差别正确地加以运用。

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

公式的马克思主义者,只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开玩笑,在中国革命队伍中是没有他们的位置的。

八、坚持马克思主义开放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

马克思主义开放性是全方位的。就时间上来讲,它面向古今;从空间上讲,它针对的是世界文明,它大大突破了“地域性的思维方式”,具有全球性视野。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不可否认,我们在实践中也曾出现过这样那样的失误。这些失误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考虑中国的实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片面化和简单化,提出了一些错误政策甚至错误路线。但是,我们党的伟大之处在于,善于总结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实践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既勇于改革,又能在改革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创新的理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只有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发挥巨大的思想威力。

马克思主义总是要随着人类客观实践的活动变化而不断变化,或者增加新内容,或者更换新形式,或者两者兼具。

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为无产阶级获得解放指明了方向。

(三)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总结。

九、

在我们中国,因为有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久经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和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有人民群众的支持,社会主义不仅保持住了,而且发展了,这就可以看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威力。

经过长期努力,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前进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

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把中国7000多万共产党员和13亿多人的思想统一起来。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邓小平理论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100余年来无数志士仁人为之奋斗的共同理想,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重建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才能提高解决改革和建设中各种实际问题的本领。

马克思主义是深深根植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

邓小平立足中国大地而又面向世界,正视国情现实而又放眼未来,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高瞻远瞩地构思和设计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整套发展战略。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实践充分证明,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指导经济建设的理论,而且是指导各方面建设的理论;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理论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于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

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飞跃有一个从量变到部分质变、从过程性部分质变到总体性部分质变、从阶段性飞跃到历史性飞跃的过程。

(一)

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飞跃,不只是马克思主义的量变,更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质变,而是马克思主义量变范围内所发生的部分质变,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原质基础上实现的认识新质的增添和发展。

这里有三个问题必须界定清楚: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飞跃没有离开马克思主义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语境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中国实际问题而产生的认识部分质变及飞跃。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飞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在中国具体实践中的应用,也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一般与个别相结合的过程。只有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特殊实际相结合,才能实现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的认识部分质变及飞跃。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飞跃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理论创新中找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飞跃有一个从过程性部分质变到总体性部分质变、从阶段性飞跃到历史性飞跃的过程。

毛泽东思想是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成果,只有这两次历史性飞跃才构成逻辑上的并列关系。

毛泽东思想所包含的两次过程性部分质变和两次阶段性飞跃就是这样以大时代、大国情、大实践、大创新为背景汇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总体性部分质变和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

毛泽东思想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回答,都发生于战争与革命时代,都产生于制度大革命的社会,都以争取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为主题,因而从总体上实现了对中国特色革命认识的总体性部分质变和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实际上,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也经历了从过程性部分质变到总体性部分质变、从阶段性飞跃到历史性飞跃的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包含的三次过程性部分质变和三次阶段性飞跃也是在大时代、大国情、大实践、大创新基础上汇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总体性部分质变和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次过程性飞跃,构成既有侧重性又有相通性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三次过程性部分质变和阶段性飞跃是一个接力的过程,汇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识的总体性部分质变和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实际上,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是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过程性部分质变和阶段性飞跃的产物,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总体性部分质变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成果。

(三)

而毛泽东思想不包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因为毛泽东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达到的仅是量变性认识,但没有毛泽东思想的量变准备或许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质变性认识的发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不包括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的确探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但在总体上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没有达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规律性的认识,因而未能实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质的飞跃,所以毛泽东思想不包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

毛泽东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未达到部分质变即突破性发展的高度,但这一探索仍有意义,其积极意义在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立做了量变性的认识准备。

如果没有毛泽东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量变做准备,就不一定有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质变性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首次在回答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难题上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指导20世纪后期以来改革开放的中国实现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发展。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发展,不仅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且会促进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