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哺乳动物的崛起(谷臻小简·AI导读版)
55377800000001

第1章 哺乳动物的世界

第一节 新生代时期

新生代时期是新生命的新纪元,始于6550万年以前,在这之前就是标志着中生代时期结束的大灭绝。人类在新生代晚期,在此之前,各式各样的哺乳动物统治着地球,包括食肉类、食草类、陆栖类和海栖类的动物。鸟类是恐龙家族最后的幸存者。

1、白垩纪第三纪大灭绝:幸存者和消失者

一场地球栖息地的剧变所导致不计其数的物种消亡被称作“大灭绝”。它标志着之前地球统治者的全部灭绝。引起大灭绝的主要原因有影响食物供给和生命有机体组成的环境变化、疾病以及一些自然灾害,包括火山爆发、地震、陨石等的影响。

大灭绝既是“爬行动物时代”的末期,也是“哺乳动物时代”早期。

2、大灭绝的综合原因

许多因素都曾经被认为是导致大灭绝的元凶。在这些因素中,只有一个因素是多数科学家形成共识的:6500万年前,一个来自于外太空的火流星,或者说是难以控制的彗星,袭击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北边。

行星撞击地球后,由于撞击所产生的大量烟雾进入大气层,大灭绝随即开始。也有证据表明,之前就已经有中生代生物灭绝或者走向灭绝。

3、新生代时期的地球气候和栖息地的变化

大多数我们熟悉的现代地球板块轮廓在新生代时期基本已经成形。以地质学的标准来说,现在的大陆构成在那时迅速成形。同时,泛大陆很快就完成了分裂,这些裂片很快在南北半球分别形成了各个大陆。

新生代时期板块构造的运动使北美的一片广阔、浅湿的内陆海变得干涸。新生代早期的气候延续了白垩纪后期温室效应的特点。

4、冰川时代

新生代气候发展的最后阶段是始于400万年之前的冰川时代。冰川时代气候的周期性冷却,地球轨道的自然波动或微晃是冰川出现的一大主要原因。

5、大气的变化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会影响到大气吸收的热量。火山喷发所产生的大量的气体和灰尘进入大气层后,阻碍了太阳的照射,由此会引发一种附加作用,即全球变冷。

6、大陆漂移运动

大块陆地地理位置的变化也会影响到全球温度的变化,这也加速了冰川的出现。冰川对动植物生活的影响十分巨大。化石可以帮助我们追踪动物迁徙的足迹,特别是哺乳动物,它们的迁徙路线与冰川气候息息相关。

7、新生代时期的时间和地质划分

新生代时期始于6500万年以前,从恐龙大灭绝直到今天。新生代时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古近纪和新近纪。

8、一个新的开始

每当讨论恐龙大灭绝,人们自然会想起先前曾经统治地球的有脊椎哺乳动物的消亡,如恐龙、飞龙目动物、海洋爬行动物,甚至淡水鲨鱼。其他关于大灭绝的引人入胜的故事就是那些存活下来的生物,正是它们构成了现今的生态系统。

所以,因为恐龙灭绝或者说因为行星撞击而形成的地球平地,正使得新生代时期哺乳动物和其他的幸存者得以繁衍生息。在所有的幸存者中,哺乳动物和鸟类对环境的适应最快,并快速地实现了种类的多元化。

9、总结

本章简述了在过去6500万年间,影响哺乳动物进化的气候和地理因素,并为讨论哺乳动物进化提供了准确的时间切入点。

1.新生代时期是新生命的时期,指的是始于6500万年前的三个地质时期中最靠近现今的时间。新生代时期也被称为哺乳动物时期,由古近纪和新近纪组成,并可以进一步分为以下时代: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以及现在的全新世。

2.在6500万年前的大灭绝中,最后的恐龙、飞龙目和海洋爬行动物也全军覆没。这次大灭绝是白垩纪和第三纪的分界线。第三纪是之前对白垩纪后期的地质时期的称呼,现在称为古近纪时期。

3.大灭绝是由几次毁灭性的自然灾害引起的。这其中就包括白垩纪最后几百万年里,由于全球变冷而导致的气温和海水温度的下降。在白垩纪最后的50万年间,印度的德干高原爆发了一场长期的、意义重大的火山喷发。最后,地球与一颗大型行星相撞,使得中生代生命拉下了最后的帷幕。

4.现在大陆的基本格局在新生代时期就基本形成。当时泛大陆分裂,南北半球的基本板块就由此形成。

5.早期新生代的气候比白垩纪后期来说更加温暖,温室效应更强。

6.澳洲和南美从南极洲的分离,加剧了对南半球的气流和洋流的影响,使得南极上空的冷空气流盘旋不去,形成了3500万年前的南极冰川。

7.冰川时代其实是周期性的冷却期,导致了冰层和冰川由极地蔓延开来。新生代后期的极地被冰层覆盖。北半球的冰川也自动地开始向临近的大陆侵蚀。

8.冰川时代的形成原因有很多:地球轨道的变化、太阳照射角度的改变、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浮动、大陆板块和洋流的变化。

9.大灭绝后生存下来的生物中,哺乳动物和鸟类是对环境适应性最强、并迅速得以繁衍生息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