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缤纷人生教与学
54621300000004

第4章 感恩

曾经看到对我的简介:“李镇西,四川乐山人……”我总要纠正:“李镇西,四川仁寿人……”如果说过去说我是乐山人也算对——因为那时仁寿是乐山地区所管辖的一个县,可九十年代,仁寿就随着眉山地区从乐山划分了出来了。因此,说我是“仁寿人”才准确。当然,这不等于说我不喜欢乐山,相反,我也在乐山生活工作很多年,我非常热爱它,何况用学生的话来说,那还是作为我“教育初恋”的地方呢!

但我首先热爱我的家乡仁寿,这份热爱包含着一份感恩。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包括仁寿禾加中学原校长李希龄在内的许多人对我的帮助,我很难有今天。

当年初中毕业,如果以成绩论,我读高中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我却恰恰“落榜”了。原因嘛,简单地说,就是被一个成绩很差的同班同学给挤下来了——他爹当时权势显赫,是“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队长,那个年代,工宣队队长是学校的一把手。

1973年9月,各学校已经开学,我却辍学了。我又住在我妈妈任教的小学,每天听着校园里的欢声笑语,我的难受可想而知。那时我才15岁,不读书怎么办啊!而我又特别喜欢读书。

妈妈开始为我想办法。她先到峨眉找到我父亲的一个同学许德贵,许叔叔当时是峨眉某农村中学的校长。但许叔叔说他们那里管得紧,没法让我读高中,不过,许叔叔给我开了一张假的转学证,表示我是他学校的学生。

妈妈拿着这假的转学证又来到五通桥金粟镇吉祥煤矿。煤矿的武装部长查武金是我妈妈的学生。查叔叔设法在煤矿子弟校给我办好了学籍,因为子弟校只有初中,于是我便只好以转学生的名义重读初三。

煤矿子弟校离金粟镇还有十几里路,我每天早晨天不见亮就出门,步行到山坡上的子弟校。学校的老师和同学对我都很好。后来查叔叔觉得我每天来回走二十多里路太辛苦,便给学校烧锅炉的师傅商量,让我在他的宿舍里借住。这样我就不用每天长途奔波了。不过,我至今印象很深的是,那间茅草屋子又小又黑,没有窗户,师傅又吸叶子烟,整个屋子乌烟瘴气。

读了一学期,因为我的成绩优异,表现也还不错,到了期末我被选为班长。但妈妈为了让我更有把握读高中,又在老家仁寿联系了禾加中学。这里的校长是我爸爸的同事和朋友,还是我爸爸的入党介绍人,另外,我姨妈也在这学校教书。于是,我便离开了吉祥煤矿子弟校。记得和班主任刘选良老师(不知他现在在哪里)告别时,他直叹息:“唉,我这么优秀的学生转走了!”

于是,我就来到了离仁寿县城36公里的农村中学禾加中学。在这里我自然很顺利地读上了高中。在校期间,我姨妈对我好自不必说,我想说的是,李校长对我特别关心。

毫无疑问,我读高中的过程,是“不光彩”的,一来弄虚作假,二来走关系。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拼爹”,但这是怎样一种令人心酸的“拼爹”啊,我不就是想读书吗?而读书,不正是我最起码的权利吗?当起码的权利却要靠弄虚作假走关系来实现的时候,这个社会已经多么不正常!

前天,我应邀回老家仁寿做培训,特意去禾加中学看望了李希龄校长。去之前我听说他前些年因为中风,已经行动不便。但我见到他,他精神却很好,能够慢慢行走,头脑很清醒,思路清晰,只是说话时有些时候吐字不太清楚。第一眼见到他,我说我是李镇西,他居然大叫:“李镇西啊!”声如洪钟。我很感动,他居然还记得我。

我感谢他当年对我的照顾,我说,没有你那次的帮助,我就不可能读高中,没读高中,我后来就不敢去考大学。我希望他好好保重身体。

临别时,我送他一本我的《做最好的老师》,并在扉页上写了一句话:“永远感谢李校长!”他接过书,说:“我一定要认真把这本书读完!”

陪我一起看李校长的我校两位老师郭继红和杨翠容也被李校长对我的帮助和我对李校长的感恩感动了。杨翠容说:“李校长,以后你老了,我们也会来看你的!”这话又把我给感动了。

在我生长和成长的路上,有太多帮助我的人,我永远都不会忘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