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改革开放的理论与实践
54175200000007

第7章 对重新认识资本主义的几点看法[12]

为了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进一步大胆探索,开拓前进,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和重新认识资本主义。

重新认识资本主义的必要性,在于资本主义是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形式。当今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过长达几百年的发展,业已形成了一整套能激励和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和有效地调整经济运行的较为完备的机制。这些机制既体现了商品经济机制的资本主义特色,又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机制一般。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为了在我国构建起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体制,显然,我们不仅要借鉴与汲取社会主义国家成功的经验,也应该借鉴和汲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商品经济中的经验。例如,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微观组织——企业——具有高度自我发展、自我增值和自我抑制的功能,它是市场调节机制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微观基础。资本主义通过行政管理制度、法制以及思想伦理规范的完善,形成了能把企业行为约束于公平竞争范围之内的社会机制和适应商品经济顺利运行的相对稳定的经济秩序,特别是近50年来,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经过摸索而逐渐形成的宏观管理方法,还是相当有效的。它起着缓和有效需求不足与生产能力过剩的矛盾的作用,使周期性危机发生变形,甚至赋予经济发展以一定的计划性,等等。显然,我们在进行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和深化改革时,更深入地研究和更好地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有价值的经验,对我们将是十分有益的,包括吸取教训和避免重犯错误。重新认识资本主义,也是为了自觉地采取措施,以防止和减少商品经济发展中可能产生的消极的东西。

重新认识资本主义的现实意义,不仅仅在于进行经济体制的比较与借鉴,而且是为了自觉地汲取现代化的积极成果。迄至今日的历史发展的现实是资本主义把现代化发展到了高度水平。当然,资本主义现代化乃是现代化的一种历史形式,它既体现了作为现代化一般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习惯等,也体现了上述各个方面的资本主义形式。例如,追求奢侈享乐的生活消费,个人利己主义的意识形态,物欲至上与缺乏理想,家庭危机,人性异化,等等。我们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我们一方面要借鉴和汲取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成果,另一方面要防止和避免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弊病,这种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一分为二,也就是当前重新认识资本主义的重要内容。

对资本主义的再认识,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的需要。科学认识的任务是发现真理,即形成符合客观实际的理论知识。我国一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对群众的政治思想教育。我们过去对资本主义的认识有成绩,但还不全面,还存在许多片面的观点,对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了解不够,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新情况知之不多,特别是人们对“资本主义”的定义中,还存在一些不属于资本主义的附加物。这种认识上的局限性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1)单纯着眼于对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认识,不重视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运行机制的研究,更很少进行抽取商品经济一般和发达的商品经济一般的理论研究,甚至错误地把属于商品经济一般的价值规律、市场机制和竞争等,等同于资本主义而加以摒弃。(2)只看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破坏性,忽视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尚未耗竭的适应性,不了解也不承认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所采取的种种调节措施,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上述适应性。(3)只着眼于阐述资本主义个人利己主义的消极性,未曾注意和估计到资本主义对物质利益机制的普遍利用的意义和作用。(4)只看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自发性和盲目性,未看见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可调节性和一定范围内的计划性。(5)轻易地判定资本主义新危机的爆发,而不是如实地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的矛盾缓解机制和周期的变形。(6)把一定历史条件下某些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矛盾的尖锐化,简单地视为世界资本主义危机和宣布世界资本主义的灭亡,而不是如实地研究与阐述当代发达的资本主义的形成要素、细致地分析战后资本主义长时期的稳定增长和重新获得生命力的原因。(7)与以上认识相关的是对当代西方经济学的认识,这就是把西方经济学的庸俗理论基础和对发达商品经济的运行与调节机制的正确阐述混为一谈,统统地加以摒弃,而不是批判地加以吸取。以上所举出的一些方面表明我们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带有片面性、陈旧性,一些观点早已不符合当代资本主义的实际。

资本主义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对资本主义的再认识,应该着眼于研究和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新变化。

(一)所有制具体形式的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所有制结构与所有制具体形式上都有了新的变化:(1)早期的资本家个人所有制转化为联合所有制即联合资本。联合所有制具有很大的资本凝聚力和灵活性,它能迅速地形成各种规模大小不同的资本,从而能适应不同产业、不同规模经济的对资金的需求;股份制形式下的联合资本,把经营权归之于经理,而所有者丧失了对生产资料的实际占有权,这是当代资本主义企业的科学管理与经营的重要前提,是企业展示出巨大生命力的根本条件;联合资本把职工的小额收入转化为资产,这意味着生产资料占有的一定的分散化,尽管它不改变资本家所有制,但可以视为资本主义范围内的所有制关系的微调,对缓和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起了一定的作用。(2)联合所有制、资本家个人所有制、政府所有制、个体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跨国联合所有制并存,所有制是多元化的。资本主义国家把所有制的多元化,作为搞活经济、扩大就业、促进增长的手段。

(二)分配形式的新变化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分配形式有新的变化,发生了相当一部分工人和低收入阶层的中产化。19世纪与20世纪初,还十分典型的两极分化的趋势和工人阶级广大阶层的绝对贫困化现象受到抑阻。工人阶级实际收入有所提高,生活有所改善的原因在于:(1)分配领域的国家调节作用。在实行福利国家政策下,国家将集中的财政收入的一部分,在各种社会福利开支下,作为职工的补充收入。(2)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幅度的提高和消费品的丰裕,使社会广大阶层不同程度上享有了现代文明的成果。(3)工人阶级的组织性的加强和斗争。

(三)阶级与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资本主义早期发展阶段的生产关系与分配关系,决定了阶级结构的简单化,整个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而当代发达的资本主义由于分配关系的变化,社会物质技术基础导致体力劳动的脑力化,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和生产管理的现代化,使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日趋重要,智力劳动者队伍日益扩大,这一切决定了中间阶级或阶层的日益发展,他们成为职工中的重要部分,早期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泾渭分明的阶级界线因此日益模糊。中产阶级出于自身的利益,决定了他们倾向于维持现存秩序,主张渐进的改良,而不赞成激烈的行动。因而,中产化的发展,不能不对争取社会进步的阶级斗争的方式发生影响。

(四)调节机制的新变化

19世纪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是由市场机制自发地调节的,当代发达的资本主义,采取了国家利用市场机制引导微观活动。国家的宏观调控对资本主义再生产进程发生着积极的影响,它赋予充满盲目性的市场经济以某些“计划”要素,延缓了危机的爆发,在一段时期形成相对稳定的增长。因此,国家—市场—企业这一调节机制,成为现代发达商品经济运行的最重要的动因。

(五)资本的国际联合形式

作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显著现象是资本国际化,即资本超越国界流动,形成国际范围的资本联合,其典型的形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跨国公司。资本国际化进一步促进了国际分工与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组合。资本的国际化,就经济不发达国家来说,一方面意味着遭受发达国家的剥削,但另一方面对主权国又意味着借助于引进外国资金和技术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在贯彻对外开放中,认真研究两次大战后资本的国际联合的新现象,将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贯彻执行“一国两制”,寻求扩大我们与中国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的经济交往,探索形成以中国为主体的经济联合的途径。

总之,对资本主义的再认识必须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敢于打破陈旧的观念,大胆阐述新理论,同时又要坚持全面性,避免片面性,特别要避免走向夸大与美化资本主义。科学理论,不仅能说明世界,而且能扎扎实实地形成用以改造世界的主观力量。更深入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人们就能更清楚地看到资本主义这一人类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私有制形态,是如何在矛盾中发展,在挣扎中前进,在局部调整中暂时复苏,但是毕竟基本制度没有变,基本矛盾没有变,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规律没有变,因而,加深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就不仅仅是改革的借鉴所必要,而且也是在对外开放的环境中有效地进行思想教育所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