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毛文集
52457100000328

第328章 孔子其人

--从《论语》看孔子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三教九流、诸子百家可能都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但是要说影响的深远,恐怕要数孔子及其儒家思想最为显著。说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孔子及其儒家思想不能不提。

在我国两千多年前那个礼崩乐坏的动荡年代,孔子以其独到的政治见解和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诠释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梦想。纵观中国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儒家这一思想体系无疑对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是作了巨大贡献的,而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功不可没。就连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也不惜笔墨对孔子的生平事迹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叙述描写,孔子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地位可见一斑。

毋庸置疑,在孔子的时代,其思想是先进的,理想是崇高的,但恰恰也是在他的时代,他的理想特别是政治理想很难得到统治阶级特别是当权者的认可,也许正因如此才成就了他流芳百世的美名,正如他老先生所说的:“吾不试,故艺。”试想,假设他的政治抱负在当时得以施展,那又将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时至今日,历史和社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许有人觉得孔子的那些思想是封建残余,应该摒弃,也许有人认为应该以批判继承的眼光来对待,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我这个平头老百姓来说,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功过是非不是我想和能去关心的事,我既没有那个能力水平去琢磨研究,也没有那份闲情逸致去和谁为此挣个面红耳热。但是当我有幸浏览了《论语》的时候,透过那些生硬晦涩的文字,字里行间隐约觉得孔子是一个可爱的人,用今天赶时髦的话来讲,可以算得上是既“高大上”又接地气吧。

那么,到底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又有那些值得今天的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呢?下面,我来谈一下本人对此的肤浅认识。

其一,我们可以学习他立场坚定的政治信仰和科学独到的为政理念。

我认为孔子在政治上是主张以德治国的。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话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实施德政,就像北极星一样,在它应该在的位置,而群星都环绕着它。众所周知,北极星恒定而明亮,用它比喻圣人的德政,说明实施德政的人永远秉持着仁德,并用仁德的光辉去恩泽、感化人民,他看似无为而无不为,人民都会遵从和拥护他。他又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熟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明执政者要品行端正,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当政者的言行举止、个人品德不但直接决定和影响着政风,而且往往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世风和民风,因为老百姓也会听其言,观其行。因此中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如果各级领导干部树立高尚的品德,带头廉洁自律,以身作则,谁还敢胡作非为?正所谓“子帅以正,熟敢不正?”。

上面我们讲了仁德的无为而治,但仅仅有了仁德还不够,要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还需要德才兼备。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是孔子毕生的信仰和追求,他对自己的总结评价也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不但说明他对道德伦理的尊崇,而且可以看出他对个人能力素质的培养是十分重视的。他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意思是我不担心没有职位,担心的是凭什么去获得职位,不怕别人不了解我,只求获得让人了解我的本领。而这个本领孔子也用他的实际行动进行了生动的说明,“艺”大概就是指“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这些都是个人各方面能力的体现。

礼,包含礼教、礼仪、礼数等。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各种僭越乱礼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是孔子所痛心疾首的。他立志于恢复周礼,为此费尽周折,还曾问礼于老子。孔子入太庙每件事都要询问管事的人,像是什么礼仪都不懂似的,有人说:“谁说陬大夫的儿子(指孔子)懂得周礼呢,进入太庙每件事都要问(什么都不懂)。”孔子说:“对不知道的每件事都要问就是入太庙时的礼节呀。”这就是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真实写照,可见他时时处处都以“礼”来严格要求自己。

乐,包含乐曲,乐章,乐器等,用今天的话来讲大概就是指音乐和歌曲之类。乐是当时王室宫廷典礼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宴乐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规范。《诗经》不仅是当时各诸侯国之间外交的辞令,而且也是一部音乐合集,说明当时音乐也是盛极一时的。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乐的重要性。

射,就是指射箭之类,分文射和武射。孔子说:“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又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这些都是指文射。据说孔子的箭术也是一流的,用今天的话来说,他的武艺也是很高强的。当时军队作战,弓箭已经是主要的武器。因子不语怪、力、乱、神,所以对他武艺记录的史料不多。但是像子路这样勇力过人的人都被孔子收拾得服服帖帖,不但说明孔子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同时也能从侧面反映出他武艺的精湛。

御,就是指驾车技术。书,包括书籍、书法、习文断字,写作等。数,就是数理,算术之类。

精通六艺正是孔子个人素质能力的具体体现。但是孔子对此时很谦虚的,他说:“君子多乎哉?不多也。”意思是君子的技能是不需要这么多的。

在执政方法和艺术方面,孔子也有其独到的见解,他主张以人为本。他虽然身为士大夫阶层却深知民心的重要性。他说道:“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死不足惜,但是失去民心就失去了立国的根本。他在谈到役使人民时要使民以时,不违农时;“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用兵要用训练有素的人民,否则就是抛弃人民;还有“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等都说明他以人为本的思想。鲁哀公问孔子怎么做才能让老百姓服从?孔子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可见他不但提倡德政,而且有着强烈的民本思想。孔子之后的孟子更是把民本思想发挥到极致,他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是受孔子民本思想的影响。孔子在回答鲁君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问题时,给君主的忠劝时至今日也有其现实意义。

其二,我们可以学习他爱憎分明的是非观和审时度势的处世哲学。

对我们一般人来说,很容易将儒家人士想象成愚忠、迂腐的形象。孔子虽然对其君上很忠心,但绝不是愚忠。当时鲁国的大权旁落到季氏的手里,鲁君并无实权,孔子一方面为鲁君出谋划策,想帮助其重新掌权,另一方面时时处处以臣子之礼侍奉鲁君,绝不像一些趋炎附势的小人去巴结季氏,同时他很注重对君主的影响,他积极地将自己的执政理念灌输给君主,劝说君主实施仁政和德政。在处理君臣关系上他主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他说:“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他为了坚持以礼事君的君臣原则,宁愿被人误以为谄媚,也不失去君臣之礼。

当他谈论到鲁国的权臣季孙意如时说道:“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可见他对僭越行为的痛恨,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他对窃国者的无可奈何。鲁哀公和季康子都问过孔子“弟子熟为好学?”对鲁哀公他就回答得很详细:“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而对季康子同样的问题他的回答就简单得多“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对擅权者是很看不过去的,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为了实现自己在政治上的主张,将其“施于有政”,他也只能虚与委蛇,应付了事。

孔子提倡做人要做君子,而不做小人,他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宁为君子儒,不为小人儒”,做人要做躬行君子,要有“慎独”的精神,而不要和世俗同流合污,而且君子是发自内心,合符道义的,他们随时随地都在努力提高自己,而不是做表面文章,装点门面给人看的。孔子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可以说是有些“过分”了,他说:“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当时同朝为官的少正卯的言行在他看来是危言耸听,不但不符合仁德,而且乱礼,对于这种言行的小小不忍心就会坏了国家的大事,于是果断杀了少正卯。当然后世对他处理此事的看法褒贬不一,但是他“当断不断,必有后患”的果敢还是有其可取之处。孔子又说:“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矣耻之。”心理面不喜欢某人却装着和他友善,是他所不耻的。曾经有个叫孺悲的人,想会见孔子(孔子不喜欢这个人),孔子不想见他,就推辞说自己有病,可是当传话的人一出门,孔子就取来琴大声弹唱,故意让孺悲听见。言下之意就是我就不想见你,我也没有什么病,我不喜欢你又能怎么样?故意气孺悲。可见孔子在处理这种事情上并不是想我们印象中的儒家人一样,一副假惺惺的面孔,这也是他的可爱之处。

虽然孔子对自己不认同的人和事有着鲜明的好恶,对那些可以掌握自己生杀大全的人,他并不是一味的蛮干与之分庭抗礼,而是讲求方法和策略,“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他说:“未知,焉得仁?”说明仁也是要以“智”为前提,不分黑白,一条道走到黑的事,他也是不干的。他对南宫适就很赞赏“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孔子十分重视执行力,对上级安排的事,只要不是大逆不道的事,还是要执行,只不过要做到“危行言孙”罢了。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只要不违反原则,上级的命令自己可保留意见,但必须执行,这也是政令畅通的重要保证。

孔子在处世方面主张谨言慎行,要会审时度势,时不我与时不能逞匹夫之勇,暴虎冯河的人,他不赞同,也不与他一起共事。他特别佩服宁武子(卫国大夫,宁俞)的处世哲学“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当他发现卫灵公好色更甚于好德也好战时,知道卫国是不可久留之地,果断离开卫国,远离了是非之地。

其三、我们可以学习他务实笃行的实践精神和有教无类的治学态度。

孔子的主张是务实的,绝不是为了博取噱头而夸夸其谈,搞花架子。他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来进行思考,但是一点作用也没有,不如去学习。”但是学习不能为学而学,而要学以致用。他说:“一个人能熟读《诗经》300首,但是叫他独立的去处理内政外交上的事却不能胜任,又有何用?只不过是无用的书呆子罢了。”所以他提倡的是学以致用。

孔子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看待事物的,他曾经说过:“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曾参曾经问他:“这里有一块美玉,是做一个盒子来把它珍藏起来呢,还是求一个好价钱把它卖了?”孔子说:“卖了吧,卖了吧,我正在等待能出好价钱的人呢!”。有人说孔子不仕,其实并非他所愿,而是还没有出现能出好价(识货)的人。这说明孔子是一个很实在的人,因为生活本就是实在的东西,人是活在真实的世界中,而不是生活在不着边际的想象和虚无缥缈的幻境中。

在待人接物上孔子主张“周急不继富,宁可雪中送炭,不可锦上添花”。在处理政务上他教育弟子要“不欲速,不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孔子对错误是能做到不掩过,知错而改的。有人问他鲁昭公知礼吗?他说知礼,但是当那人说鲁昭公娶了吴国同姓女子为夫人,是不合礼制的。孔子知道后就说:“我真是幸运啊,对于自己的过错别人能够给我指出来。”这些都说明他是一个务实笃行的人。

其实,当孔子看到自己的主张不能得到当政者的认同而无法推行时,也有出世遁迹的想法,想和子路一道“乘桴浮于海”,也向往曾皙的理想“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但是他并没有这样做,而是激流勇进,“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在他看来这也是参加政事的一种途径,而且他通过教育自己的学生,让学生们去把自己的政治主张发扬光大。孔门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他们多有所作为,在政治上、思想上或学术上多有所建树,可见孔子对他们的影响不可小觑。

他在教育上提倡博学、多问、有教无类。孔子真正成就他成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一代圣人的不是他在政治上的作为,不是他多才多艺的修为,也不是他游历列国的经历,而是他在教育上所作出的巨大贡献--首开平民教育之先河。他说只要按礼制提供见面礼的他都予以教育,而不论出生的贵贱、家庭的富贫、地处的近僻。从《论语》我们可以看见他许多关于治学的思想和言论,他说:“就是在有十户人家的的小地方也有和我一样有仁德的人,只不过没有我好学。”在学习的重要性方面,他说:“君子学道而爱人,小人学道而易使也。”子贡曾经问他:“孔文子为什么谥号叫‘文’?”。他说:“孔圉生前才思敏捷,善于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学习请教为耻,所以称他的谥号为‘文’。”孔子在教育上提倡“有教无类”这开了我国平民教育之先河,为中华文明的弘扬和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治学态度上他提倡“当仁,不让于师”,从他和子路多次针锋相对的对话中,我们隐约可见孔子的教学相长的治学态度。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虽然他的一生都是述而不作,但是凭“文、行、忠、信”教育弟子而桃李满天下,得到了自己弟子的无限敬重和世人的赞许。当叔孙武叔诋毁孔子时,孔子的学生曾参说:“你不要乱诋毁夫子他老人家,别人的贤能就像丘陵,还可以逾越,而夫子的贤德就像日月一样不可逾越,你就算想自绝于日月,那对日月会有什么损害呢?你不过是不自量力、自取其辱罢了”,不仅可见孔子在弟子心目中的地位,同时也是他教育有方的体现。

其四、我们可以学习他幽默诙谐的人生态度和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

一提到儒家,许多人会自然而然的想到迂腐、虚伪、古板等词语。但是生活中的孔子并不是一个刻板迂腐的人,他不但幽默诙谐,而且平易近人。有人评价孔子说:“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孔子听到之后,就风趣的说:“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吴执御矣。”什么意识呢?大概是说有人评价孔子说:“孔子真伟大啊,学问非常广博,可惜没有什么能让他一举成名的专长。”当孔子听到这话后,就说:“我的专长是干什么呢?是赶大车呢,还是射箭呢?我还是赶大车好了。”当在匡被围困时,颜渊最后才赶到,孔子说:“我还以为你死了呢?”颜渊说:“您老人家还健在,我怎么敢死呢?”可见他们师徒之间的那种和谐幽默,说明了他不是一个古板、不苟言笑的人,生活中的他也是挺风趣幽默的。同时他对后生晚辈也是挺平易近人的,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弟子对他的评价是:“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孔子主张用中庸方法去处理,在他看来“过犹不及”,“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当看到穿孝服的人,即便很亲密的人也立即改变态度,表示同情。看见瞎子或戴礼帽的人,就算是年纪小的,也一定有礼貌。孔子用自己强大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好勇尚武的子路,就连权倾朝野的季康子也经常向他请教政事,如果没有深厚的个人修养,独到的见解,高超的处世艺术和强大的个人魅力,这些是很难做到的。

最后,我们应该学习他处变不惊的大家风度和尊崇自然的生态理念。

宠辱不惊,达则兼济天下,贫则独善其身,这是对孔子一身的真实写照。他那种处变不惊的大家风度使我不得不佩服,孔子在宋国的时候,宋司马向魋欲杀他,当孔子和弟子在大树下习礼时,“拔其树”。但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在匡被围困,他“弦歌不辍”说:“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他的那种自信真是不能用言语来形容。

孔子对自然是很尊崇的,绝不随意破坏环境,“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有一次孔子和子路一行在路上走,看见山梁上有几只野鸡,时起时落,孔子感概道:“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理解错了他的意思,还以为正是吃野鸡的时令,于是捕了一只炖了给孔子,当他把野鸡端上来时,孔子闻了几下,站起来不吃。和古人相比,今天我们有些人就差远了,为了谋取私利,不惜破坏环境,为了取鱼,不惜投毒,电鱼,甚至用炸药炸。捕鸟时用天网一网打尽,就是国家重点保护鸟类也不放过,有些人为了吃到所谓“正宗”的野味,不惜一掷千金,但是当环境需要保护,或者国家和人民有需要,需要他捐款的时候,他连一个子都舍不得出。在两千多年前那个生产力水平底下的农耕时代,古人尚且知道敬畏自然,保护环境,而今天的这些人做了些什么呢?和孔子相比,他们还有资格叫人吗?

当然,人无完人,孔子思想也因其特殊的历史环境和人类社会对自然的认识水平有其历史局限性。例如他对农耕稼穑的不齿,他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虽然他所说的也是事实,但是由于他的阶级局限性,他看不清“耕者馁”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又例如其因受制于现实而不得不对一些现实低头,如他对专权的季氏、阳货,行为不检却大权在握的南子之流都不屑,但为了把自己的政治主张施于有政,不得不违心地与他们周旋,虚与委蛇等。我们今天看孔子,要学习他的为政、为人、为师、为学的积极态度,要将他有益于我们今天生活,学习,工作的处世哲学,科学方法和仁者爱人,以和为贵的博爱思想发扬光大。大力弘扬我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切实增强“四个自信”,在意识形态领域占领一席高地,让中华优秀文化陈果在人类文明的星空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