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你的薪水从哪里来
5021800000053

第53章 升值才能加薪——让自己升值的十个关键2

第十章升值才能加薪——让自己升值的十个关键2

成为“专家员工”——掌握一种别人无法替代的工作技能

一个成功的经营者曾经说过:“如果你能专注地制作好一枚针,应该比你制造出粗陋的蒸汽机赚到的钱更多。”对一个领域百分之百地精通,要比对100个领域各精通百分之一强得多。一个拥有一项专业技能的人,更容易跻身“高薪一族”。

许振超,青岛港的吊车司机,一个只有初中文凭的桥吊专家,一个一年内就两次刷新世界集装箱装卸纪录的人。

1974年,许振超初中毕业后到青岛港当了一名码头工人。他操作的是当时最先进的起重机械——门机。许振超勤学苦练,7天就学会了,成为在一起学习的工人中第一个能独立操作的。

面对吊钩不准的问题,许振超利用业余时间苦练技术,终于练成了“钩准”的绝活。许振超干的活干净利索,装卸工人们二次劳动大大减轻,谁都愿意跟他搭班。

1984年,青岛港组建集装箱公司,许振超当上了第一批桥吊司机,他又钻研上了。桥吊作业有一个高、低速减速区,减速早了装卸效率下降,减速太迟又影响货物安全。于是,他带上测试表反复测试,终于成功地将减速区调到最佳位置。以前一台桥吊一小时吊十四五个箱子,改革后能吊近20个箱子,使作业效率提高1/4。

1991年,许振超当上了桥吊队队长。他在工作中发现,桥吊故障中有60%是吊具故障,而故障主要是由于起吊和落下时速度太快,吊具与集装箱碰撞造成的。他提出,这么操作不仅桥吊容易出故障,货物也不安全,必须做到无声响操作。

面对司机们列出的各种理由,许振超没多争辩,自己动手练起来,终于实现了“无声响操作”。然后,他专门编写了操作要领,亲自培训骨干并在全队推广,以事实说服人。就这样, “无声响操作”又成了许振超的杰作、青岛港的独创。

后来,当了队长的许振超,除了开好自己的桥吊,还想做更多的事。

一次,队里的一台桥吊控制系统发生了故障,请外国厂家的工程师来修。专家干了12天,一下子挣走43万元。这件事深深刺痛了许振超。他想,如果自己会修,这笔钱不就省了吗?

然而,桥吊的构造很复杂,涉及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等6门学科,就是学起重机械专业的大学生也至少得两三年才能够处理一般性故障。许振超只有初中文化,可为了攻克这门技术,他着了魔似的钻研,终于发现,所有的技术难点都集中在一块块控制系统模板上,而这正是外国厂家全力保护的尖端技术——不仅没提供电路模板图纸,就连最基本的数据也没有。

许振超不信邪。每天下了班,他拿着借来的备用模板,一头扎进自己的小屋里,仔细研究。经过4年的刻苦钻研,许振超一共摸透了12块电路模板,画了两尺多厚的电路图纸,终于攻克了技术难点。这套模板图纸后来成了桥吊司机的技术手册,成了青岛港集装箱桥吊排障、提效的“利器”。

2000年,队里的6台轮胎吊发动机又到了大修的时候。许振超找到公司领导,主动要求把这个项目交给他组织的技术骨干来完成,一来锻炼队伍,二来节约资金。面对复杂的维修工艺,他与攻关小组一起边琢磨边实践,加班加点,提前完成了轮胎吊发动机的大修。近几年来,经他主持修理的项目累计为青岛港节约800多万元。

掌握了修桥吊的技术,许振超仍不满足。因为作业中桥吊一旦突发故障,如果不能及时排除,将对装卸效率和船东利益造成严重影响。许振超又提出了一个新目标——“15分钟排障”。他从解剖每一个运行单元入手,不断探索,终于做到心中有数,手到“病”除。目前,桥吊队从接到故障信息,到主管工程师到场排除,已缩短到15分钟以内。

2001年,青岛市和青岛港集团实施外贸集装箱西移战略,启动前湾集装箱码头建设。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1月下旬,桥吊安装仍然没有大的进展。关键时刻,青岛港集团总裁常德传现场任命许振超为桥吊安装总指挥,要求年底前完成桥吊安装。

接下任务,许振超办了两件事:一是打电话告诉爱人,从现在到年底一个多月不能回去,让她放心;二是买了10箱方便面。

经过40多天的艰苦奋战,重1300吨、长150米、高75米的超大型桥吊,终于矗立在前湾宽阔的码头上。许振超和工友们激动地流下了热泪。而许振超的风湿病却加重了,走起路来左腿常常不敢用力,直到现在,每天晚上睡觉时,都得穿着厚厚的毛袜子。

随着港口西移战略的顺利推进,一个念头在许振超脑海里越来越强烈:提高装卸效率,创造集装箱装卸船世界纪录!

2003年4月27日,青岛港新码头灯火通明,许振超和他的工友们在“地中海阿莱西亚”轮上开始了向世界装卸纪录的冲刺。20∶20分,320米长的巨轮边,8台桥吊一字排开,几乎同时,船上8个集装箱被桥吊轻轻抓起放上拖车,大型拖车载着集装箱在码头上穿梭奔跑。安装在桥吊上的大钟,记录了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4月28日凌晨2∶47分,经过6小时27分钟的艰苦奋战,全船3400个集装箱全部装卸完毕。许振超和他的工友们创下了每小时单机效率703自然箱和单船效率339自然箱的世界纪录。5个月后,他率领团队又把每小时单船339自然箱这个纪录提高到每小时381自然箱。

青岛港集装箱“10小时完船保班”这块品牌,被这项纪录擦得金光闪闪,“振超效率”扬名国际航运界!

更令许振超和他的桥吊队振奋的是,“振超效率”产生了巨大的名牌效应,青岛港在世

界航运市场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一年来,世界许多知名航运公司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资料大全的介绍后,主动寻求与青岛港合作,纷纷上航线、增航班、加箱量,短短8个月时间,青岛港就净增了13条国际航线,实现了全球通。2003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420万标准箱,实现了24.3%的高速增长。

许振超凭借坚定的信念,不屈不挠的意志,刻苦钻研业务技能,终于成为桥吊领域的专家,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效益。

俗话说“一招鲜,吃遍天”,许振超的“一招鲜”为他带来了优厚的待遇。作为企业的员工,拥有一项无人可替代的专业技能,才能让自己的身价倍增。

无论你从事的是什么工作,不管你所在岗位的条件是好是差,只要你静下来钻研业务,坚持不懈地努力,你就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小松在亲戚的帮助下进入一家公司后,她一直暗地里得意,心想,这下可以高枕无忧了,转正肯定是顺理成章的事。

有一天,她跟一位朋友聊天,兴起之时向朋友炫耀起此事。已工作好几年的朋友沉吟了片刻,很严肃地对小松说:“有人‘罩’着当然好,但要想在公司站得稳,还要想办法使自己成为一名‘专家员工’。”

“专家员工”,这是小松以前从来都没有想过的一个词。朋友进一步跟她解释:“专家员工”就是十分精通自己的工作,别人代替不了的员工。他最后又说:“就像我一样!”

朋友最后的话没有任何炫耀的意思,因为他确实是“专家员工”,他在一家出版社工作,写得一手好文章,很得领导的赏识和重用。说完,朋友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稀者为贵。”稀者,少也。如果你某一方面的技术只是一般水平,像你这样的人天底下多的是,就不能称为“稀”,你也就“贵”不起来。相反,如果你的某一项专业技术精通到很少有人能与你相比的地步,那你就可称得上“稀”了。要使自己成为某一方面技术的稀少之人、珍贵之人,使自己的身价倍增,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刻苦学习专业知识,认真钻研专业技能,务求弄懂它、弄通它、精通它,努力使自己对所选专业的知识和业务技能精通、熟练得令人叫绝,成为这一领域的佼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