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传媒产业效益评价研究
49629300000028

第28章 中国电影产业化的效益评价(3)

(二)中国电影产业化的现状及其原因

1.经济体制改革起步晚,改革步伐缓慢

在全国经济体制改革浪潮的推动下,自1993年中国电影行业开始进行市场化探索。由于中国电影行业经济体制改革起步晚,改革步伐缓慢,所以电影行业产业化进程远远落后于其他产业。具体表现在:

①没有认识到电影产业是国民经济的生产部门,电影产品是商品

中国电影产业从属于文化产业部门,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生产部门,电影产业既属于上层建筑领域,又属于物质生产领域。电影产品具有两重性:一是意识形态属性,纵观世界各国都把电影当作政治思想、文化宣传的阵地;二是商品属性,电影产品是商品,可以在市场上自由流通和买卖。

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电影的意识形态属性根深蒂固,电影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工具,是喉舌。电影制片厂每年严格按国家计划下达的数量和题材内容生产电影。电影产品由国家电影管理部门按行政隶属关系,由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州——乡镇,自上而下发放电影拷贝。

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各部门都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由于人们对电影属性认识上的偏差,对电影产业属性没有正确认识,长期以来没有把电影生产作为社会一项经济活动,没有用产业的视角来研究和经营,所以我国电影企业的经济体制基本上是事业型,我国的电影产业现在是经济体制改革比较落后的产业。

②条块分割是我国电影经济体制改革的阻碍

我国现行的电影区域和行业行政管理体制阻碍了电影经济体制改革。电影生产要素和资产存量被固化在不同行政隶属区域和行业中,各省市都办电影,有自己的电影制片厂,本区域内的发行、放映机构系统,如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行政隶属于北京市文化局;峨眉电影制片厂隶属于四川省文化局。我国电影产业的现状是条块分割,以“块”为主,这种体制抑制了我国电影产业的系统优势和产业功能的开发,必然导致“条条”脱节,“块块”失调,有“系”无“统”,出现“散”、“滥”等产业失调现象。

中央经济体制改革政策和产业宏观管理,都要经过地方行政“过滤”,在地方利益驱动下,当地方利益与中央利益发生冲突时,经济改革政策和宏观管理就会大打折扣,经济体制改革使利益分配关系改变,地方利益会产生改革阻力,使我国电影产业化步伐缓慢。

2.中国电影产业国际化程度低,国际竞争力弱

国际化是当前世界电影发展的潮流,是影响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所谓国际化应该包括国际产业分工地位和产品进口比例。通俗地说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产业国际化程度就是产业的国际扩张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综合程度。

中国电影产业国际化程度低,国际竞争能力弱,与外国差距大。美国电影产量占世界产量的6%—7%,却占领世界电影市场的一半以上,美国电影收入40%来自海外,每年给美国财政带来35亿美元的顺差。中国电影贸易极不平衡,电影贸易是单向进口,现在我国加入WTO已满五年,电影市场已向世界全部开放,每年进口外国大片几十部,但国产影片出口却只有几部,我国电影基本上是自产自销。

我国电影市场绝大部分被进口大片占领,2003年以前我国电影市场赢利比例60%来自好莱坞大片,30%来自香港,只有10%来自国产电影。2004年我国电影市场进帐最多的仍然是好莱坞大片,国产影片除少数几部票房收入上千万元外,其他影片仍然惨淡经营。

我国电影产值低,2003年为36亿人民币,美国的电影产业年产值为600亿美元,中国仅是美国的0.6%。我国电影与世界交流不够,交流渠道不畅通,没有让外国了解东方电影的魅力,中国古老文化的奇特。世界电影节上,购买中国电影片的不多。

3.中国电影产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

产业集中度是指在整个产业中,大型企业所占的比重,大型企业在产业经济活动中,从业人数、企业资产、销售额、企业增加值在全行业中所占的比重。世界衡量产业集中度高低的指标有两个:一是企业规模;二是企业市场集中度。

中国电影产业集中度比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电影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竞争能力弱

我国电影企业一般规模比较小,数量多,重复建设严重。电影制片厂大都按行政区域组建,基本上一个省或直辖市一个制片厂,各省市自己投资自成体系,诸侯经济突出。中国电影企业市场经济刚刚起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电影企业背上了沉重的社会包袱,离退休人员多,电影厂办社会,“小而全”,如:托儿所、卫生院、车队、学校、消防队等。电影厂规模经济和专业化程度低,影响电影产业集中度的提高。

②中国电影缺乏优秀作品,市场占有份额低

市场的主体是企业,企业竞争的核心是产品,竞争实质是优胜劣汰。中国电影企业没有像时代华纳、好莱坞、好丽友那样的名牌企业,也没有像《哈利·波特》、《泰坦尼克号》、《大长今》那样的优秀作品,中国电影没有品牌意识。中国电影产品缺乏以市场为导向,没有及时捕捉社会热点和观众的喜好,在进军世界电影舞台时,没有找到与世界接轨的结合点,单纯追求场面庞大,衣服绚丽,生产出许多没有故事情节,艺术魅力平庸的劣质产品。中国电影国内市场80%被进口大片所占领,据统计,我国每年生产的100多部影片,真正与观众见面的,能在电影院放映的只有20部左右,其他都被市场所淘汰,这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

③中国电影企业兼并重组缓慢

现代经济是规模经济,产业集中是世界电影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进入20世纪90年代,兼并成为产业集中的主要手段。我国电影企业受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兼并重组,优胜劣汰难度很大,无论是纵向兼并还是横向联合,存在许多障碍。技术、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在市场上流动困难。电影企业不兼并重组,产业化集中度低,资源很难优化配置。中国电影没有大企业,没有“航空母舰”,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跨行业、跨国家兼并重组是一种高层次的资本重组。跨行业可以组建综合性大型企业集团,特别是跨国公司。电影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就是跨行业重组,世界发达国家已经证明,如:美国时代华纳、迪斯尼公司;法国的威望迪环球公司等。电影产业是我国的弱势产业,资本市场化程度低,产业集中度低,至今没有一家电影企业走出国门兼并重组,在国内市场上兼并重组的也寥寥无几。

政府对电影产业集中度宏观调控不到位,对电影产业资本重组缺乏宏观调控手段,电影市场交易法律法规不健全,由于行政篱畔体制,各地方政府热衷于形成自己的电影产业体系,争贷款、争外资、争技术、争人才、抢市场,严重阻碍国家电影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和整体分布合理化进程。

4.资本短缺,严重制约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

我国电影产业资本严重短缺,从根本上制约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其表现有以下方面:

①电影产业投资风险大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电影行业的资本靠国家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竞争压力小。特别是电影生产、发行、放映单位一直是事业单位,不讲经济效益。现在电影产业要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型,电影单位要转向企业单位,财政部不再拨款,企业要自负盈亏,独立面对市场竞争。由于电影产业处于转型期,电影市场游戏规则没有建立,电影市场投资风险大,影响社会资本的进入,所以电影投资出现空缺。

②产业资本积累低

中国电影资本积累率很低,低到严重影响电影再生产的程度。导致资本积累低的原因大致如下:

第一,业内人士缺乏资本意识,多年来习惯于大投入,低产出,不积累。

第二,不善于到资本市场筹集资金,更不会资本运作。面对不断增长的投资规模和不断增大的投资风险,电影人只是在附庸风雅的老板和阔佬之间奔波,说服他们投资。电影人不知道这个片子有没有市场,越不敢拍就越拍不出好片子,越拍不出好片子就越说服不了投资人,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中国有源源不断、永不枯竭的资本市场,老百姓的银行存款就有10多万个亿,但电影人却束手无策。

第三,中国电影资本市场没有开放,封闭式运作,社会资本很难进入。现在各行各业都在搞资本运作,我国电影企业资本运作还处于原始封闭状态。

③投资渠道不畅,相应配套的服务机构缺乏

社会资本进入电影产业,要有畅通的投资渠道,目前电影投资渠道狭窄,投资方式处于初级阶段。电影产业很少用新的融资方式,如产业投资基金、上市发行股票、资产置换、发行企业债券等均与电影无缘。与电影产业相配套的市场调查机构、风险评估部门、项目可行性研究、整合营销、剧本创作与策划部门以及相应的服务机构都很缺乏。投资渠道不畅,服务机构缺乏与飞速发展的电影产业极不协调。

④存量资产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

我国各省市电影产业自成体系,多年来分散投资,各省市都有相当存量的电影资产。由于存量资产流动性差,资源不能优化配置,资产存量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许多电影企业靠卖地、卖厂房勉强维持,职工纷纷下岗和流失,摄影棚、电影院成了“展览馆”、“大卖场”。

5.产业技术水平低,高科技应用起步晚

电影高科技主要是指电脑特技或称数码特技,将胶片拍摄的图像,以数字形式输入计算机,创作人员按照导演的意图对图像中任何一部分形象大小、色彩和运动的快慢、方向作三维处理。

高科技给电影带来的不仅仅是强烈的视听冲击,它更以独有的魅力撞击着电影观众的心灵,掀起电影市场的高潮。

中国电影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低,比发达国家落后了15—20年,产业技术进步能力差,数字化高科技应用起步晚。

电影产业是一个高投入、重装备、高消耗的产业,中国有几十家电影制片厂,分散投资,重复建设,争资金、争技术、争装备、争人才,企业不能做大做强,产业很难技术更新和改造。

中国电影从制作、录音、编辑基本上沿用传统的电影技术,表演空间和表现能力有限,电影质量和效果差,精度、强度和感染力不高。在电影发行中,影像和声音仍然使用胶片记录和存储。在电影放映中,电影院大多数使用传统的放映机和胶片拷贝,银幕效果差,上座率低,大多数影院入不敷出。我国每年进口几十部外国大片,国内观众的胃口和欣赏能力被国外,尤其是美国高新科技、大制作、大手笔吊得老高,中国电影的落后技术,使国产电影的市场占有份额减少。

6.中国电影产业不重视产业链的延长和品牌塑造

电影产业具有极长的产业链条,与相关产业联系密切,延长产业链可以拉动消费,促进国内投资。

国外电影极其重视产业链的延长,不仅为电影产业本身带来丰厚的利润,同时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可观的经济效益。

长期以来,中国电影产业忽视了产业链条的延长作用,切断产业链,使得电影产业多种经营链、产业供应链、产业销售链、跨国产业链的经济效益流失或放空。特别是不重视企业品牌和产品形象的塑造。如长春电影制片厂是新中国电影的摇篮,中国各类影片的第一部均出自长春电影制片厂创造。60年来,长春电影制片厂是全国生产能力最强、产量最高的电影厂,拍摄了《桥》、《保密局的枪声》、《吉鸿昌》、《离开雷锋的日子》、《白毛女》、《平原游击队》、《开国大典》、《上甘岭》、《甲午风云》等大量优秀影片,培养出苏里、田华、金焰、浦克、于洋、于篮等一大批优秀演员、导演、编剧等。现在长春电影制片厂这个品牌已拆除殆尽,昔日辉煌的小白楼无人问津,员工从上千人锐减到不足百人,许多艺术家流失。

电影产业的后续价值是一座金矿,挖掘它可以得到更大的收益。许多名片、名著放映后,其后续产业链条带来的收入超过票房收入。如《泰坦尼克号》在世界各地放映出尽了风头,赚足了利润。精明的商人并没有就此罢休,而又在后续产品上下工夫,如举办大型展览、重建泰坦尼克客轮让大家参观、主题曲的唱片、泰坦尼克餐厅等。中国电影企业不重视电影产业链条的开发,拍完片子一卖了之,或以播放完商业广告为终止,白白损失了产业增值链的经济效益。

儿童电影衍生产品是电影产业增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电影衍生产品涉及范围十分广泛,中国电影产业很少开发儿童影片衍生产品,放弃了这个大市场。

7.中国电影产业人才结构不合理,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匮乏

电影产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电影企业领导者必须是复合型人才,他们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娴熟的高科技水平,丰富的电影产业运作规律,懂得现代电影管理知识,包括:企业发展战略、人事管理、资本运作、融资知识、国际贸易、法律法规等。中国电影产业人才结构不合理,高水平复合型人才极度匮乏。

我国现在还没有建立规范的电影人力资源市场,没有形成明星竞争机制,人才不能合理流动,不能优胜劣汰,人力资源不能优化配置。

我国电影作品创新能力差,有创意的优秀作品少,模仿、重复、胡编滥造、庸俗的作品多。没有好的题材,就不能生产出优秀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