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传媒产业效益评价研究
49629300000024

第24章 中国出版产业化效益评价研究(3)

5.规范出版产业的法治环境

出版产业化如果没有法治环境作保证,将处于无序状态。一方面,出版物具有意识形态特征,过度的商业化将会危害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危害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安全;另一方面,出版业属于版权管辖范畴,其传播的内容极易复制,因此是需要版权保护的产业。目前,针对出版产业版权保护有一系列管理规定,例如《图书出版管理规定》《电子出版物出版管理规定》等,但是无论是各种规定还是各种办法,其立法层次都较低,缺乏权威性和约束力,因为其制定机关是各行政部门,代表的只是某个行政部门的利益,因此,在执行过程中存在随意性强,内外有别的现象。在准入制度上,广播电视可以进入出版产业,但是出版产业却不能经营广播电视,这样的行改管理制度违背了公平和公正的法律精神,不利于产业竞争和产业发展。由于从业者和受众法律意识淡薄,造成假新闻满天飞,盗版屡禁不止。

改变这种状态必须完善立法,应尽快制定《出版法》,规范市场准入,内容审查,书籍出版,甚至跨业经营;针对不同类型的出版物实行不同的税收政策,并将该税收政策以立法的形式,而不是以通知和规定的形式确定下来;修订并严格执行《著作权法》,使之更好地为出版产业保驾护航。

(二)提高微观管理水平

1.经营创新

出版物积压严重,说明出版企业生产的产品不能够满足受众的求知欲望,娱乐需求,获得信息的需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出版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无论是在选题策划、市场营销还是信息技术上都缺乏创新,跟风出版严重,产品可替代性强,如果不加以改变将严重阻碍出版产业的健康发展。

作为内容提供者,出版企业不仅需要对各类学术文化创新活动进行前瞻性规划和组织,并把它转化为市场所能接受的形式,而且更需要从市场和读者的需求出发,进行大规模文化创新,向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

要经营创新,出版企业首先要做到选题创新。选题策划是出版企业的研发活动,它将形成经营性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个好的选题成就一本好书,甚至于一系列丛书。有了好的选题就意味着拥有了优质的出版资源,包括作者和未来的自主知识产权,也就意味着拥有了核心竞争力。其次出版企业要注重营销创新,变产品销售为品牌营销,品牌销售是知识产权营销的较高境界。做到营销创新必须建立在保证出版物质量水平的基础上,建立一套与竞争环境相适应完善和高质量的营销管理体系,构建创新的营销渠道,保证售后服务水平,利用新媒体创新营销模式。建立顾客数据库资料,开发读者的终身价值。出版企业的选题、组稿、出版、营销都离不开人才,因此人才培养创新对于出版企业来说至关重要。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出版集团的扩张,出版企业人才匮乏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出版企业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其中包括人力资源机制创新、激励机制创新、竞争机制创新,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人才,使之把自己的命运和出版企业的命运结合在一起,为出版企业贡献才智。

2.技术创新

高新技术的发展给传递信息、传播知识的出版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进入传播史上最为崭新的时代,数字化、网络化将各种传播载体和传播方式的界限完全打破,网络的交互性使得单向传播变为双向传播,甚至多向传播。网络出版将书、报、广播、电影、电视,甚至咨询与教育等融为一体,将作者、出版商、批发商和零售商以及受众融为一体,高新技术使产业融合变得可能。电子图书的出现,实现了纸介质到电子介质的发展转变过程,在线数字服务、网上书店呈现强劲发展,挤压了传统出版产业的生存空间,侵蚀了传统出版产业的利润。面临高新技术给出版产业带来的冲击,全球所有大型出版集团均把信息技术与互联网业务的开发和利用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不仅所有内容文本全部数字化,内部管理建立了ERP系统,而且各项业务已全面进入互联网领域,其步伐之快令人吃惊。近年来,虽然中国出版产业也在关注数字化进程和互联网发展,一些出版企业更是锐意改革,例如高教出版社建立了内容管理系统,将各种出版资源集中管理,实现了资源社区共享,为提供在线服务奠定了基础。但是我国大多数出版企业,还没有真正了解数字融合对出版产业发展的意义,因此进入这一领域的紧迫感不够。我国出版企业必须充分认识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性,关心数字融合趋势,关心文化产业发展动向,并结合中国的实际,加快数字化进程,努力开发各种类型的数字产品,逐步赶上全球化数字融合步伐,是中国出版产业建设的重要任务。

3.打造出版产业价值链

信息技术和产业融合使得内容产业增值能力倍增,也使得内容产业的价值链和产业链出现新的变化,产业链不再仅仅表现为垂直型,而是表现为垂直和水平相混合的复合型结构,出版产业可以根据产品内容选择多种媒体和介质,利用多种方式进行增值活动;同时出版企业也可以根据内容开发相关衍生产品,从而获得丰厚利润回报。

信息技术革命促进传统媒体、电信、出版三大产业出现了融合现象。在产业融合的背景下,三大传统产业可以共用一个运营平台,产业的规模特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此促进了产业边界范围扩展。这种转变使得三大传媒产业必然存在资源相互整合的要求,以企业并购重组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资源整合,在发达国家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与强势传媒集团、信息网络集团、电信集团相比,由于出版集团规模偏小,势必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经过二三十年的企业重组和业务整合,发达国家传媒、出版业的跨国巨头已经初步完成了这种整合和重组,实现了自身业务发展和经营模式同信息技术革命的有机匹配和契合。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的出版企业必须在政策提供保障的基础上,重组业务领域、调整产品结构,对品牌进行组合,对产品资源进行配置,以期深化内容创新,最大程度地利用内容资源、降低成本、创造新的产品和新的品牌,以提高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覆盖面。

出版产业价值链的打造可以采取以下两种途径:一是多种媒体互动开发,创新图书、报刊、广播电视、数字化产品综合开发之路,将同样内容用不同媒体形式包装转化,最大限度地推向市场和占领市场。二是围绕品牌建设,进行相关衍生产品开发,尽可能延长产品价值链,覆盖更广泛的市场。

(三)谨慎对待出版集团的上市融资

经营创新与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而转制经营性出版企业已失去财政的支持,上市融资成为2008年出版企业永恒的话题。业内人士也将2008年称为“股改上市年”,各出版集团正在努力加快股改上市步伐,上市融资谋取更大发展。但是上市是有一定条件,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上的,例如上市公司要有严格的内部控制体系,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出版集团融来的资金只能用于主业发展,而且财务必须透明,这对出版集团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中国的出版集团是否有这个实力和能力上市融资,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同时,在中国出版集团股份制改造和上市的过程中,要防止出现国有企业转制上市过程中热衷于圈钱而忽视业务整合、热衷于企业业务扩张而忽视治理结构建设的倾向。

(四)建立产业化效益评价体系

一个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探索和实践,离不开宏观管理体制的调控,也离不开出版产业组织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建立产业化效益评价体系,将有利于改变国家宏观管理体制,从过去的“办”出版业改变为“管”出版业,有助于推动和深化出版产业体制改革,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规范出版行为,维护有序的市场和产业秩序。效益评价体系的建立将促进出版产业提高管理水平,优化出版产业的资源配置,找出与国际出版巨头的差距,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中国出版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中国出版业产业化的效益评价

(一)对出版产业进行效益评价的原则

1.产业经济学对产业进行SCP(结构-行为-效益)分析时,认为效益应从产业的盈利能力和社会福利两方面来衡量。因此,对出版产业进行效益评价时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统一。

2.坚持分类评价原则。根据出版单位所处的类别不同,设计不同的评价指标。

3.坚持量化评价的原则

(二)评价指标体系

1.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1)出版企业规模指标

出版企业规模过小,势必会带来资金不足、人员匮乏等制约集团发展的瓶颈,直接影响出版企业效益的提高;出版企业规模过大,可能会引发多业经营但却忽视主业经营的无序状态,规模扩张的失态会使出版企业内部冲突不断,最终制约出版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发展。所以不能够简单地去衡量某一个出版企业的资产,认为资产最多的出版企业是好企业,还要进一步去分析该出版企业是否有主业产品,多种经营是否围绕着主业产品——图书的出版发行,其主业产品的销售收入如何、利润指标怎样。出版企业规模指标往往用总资产额来衡量。

(2)市场份额指标

市场份额指标可以衡量出每个出版集团的出版图书总价值占全国出版产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以此衡量出哪一家出版集团的销售收入最高。

(3)盈利能力指标

①毛利率

以书、音像制品销售收入为基础利润率指标,这里图书的销售收入和“码洋”是两个概念。“码洋”是指图书出版发行部门全部图书定价总额,如:码洋5万元,是指这批图书定价总额达到5万元。而图书的销售收入是指销售图书的实际收入,图书销售收入可能会低于“码洋”,因为图书销售时可能会降价出售或折价出售。用图书、音像制品销售收入、销售成本,即可以算出毛利率,毛利率是一个重要的衡量出版集团利润的指标。毛利率=毛利/销售收入(毛利=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除了毛利率以外,主营业务净利率(主营业务净利率=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说明了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带来的净利润是多少,反映企业基本获利能力,它可以衡量出版集团主营业务产品的获利能力。

②以资产为基础的利润率指标

该指标以资产净利率为代表,是企业净利润与平均资产总额的百分比,计算公式:资产净利率=税后净利/平均总资产=主营业务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从公式中可知如果资产周转不灵,即使主营业务净利率很高,资产净利率也不会很高,因此总资产周转率在衡量出版集团盈利能力上是很重要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