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传媒产业效益评价研究
49629300000018

第18章 中国报业产业化的效益评价(5)

改革开放的20多年来,我国的传媒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媒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然而,我们仍无法满足。当我们把眼光投向世界就会发现,传媒产业在信息产业大潮的冲击下,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据美国权威金融杂志透露,传媒业在美国是第七大工业,并仅次于电讯业,成为美国第二快速增长的产业。据AC尼尔森国际媒介公司调查,一般发达国家的广告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2%,世界平均水平也达到1.5%,而我国在2003年才达到0.80%。百分之一左右的差距蕴涵了上千亿美元的绝对差额,这实际上也是整个产业竞争力的差距。

中国报业集团走过了10年,目前正在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新一轮报业产业竞争正拉开序幕,而竞争点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

1.发行竞争

一家报社只有实现依靠自身的广告收入和发行收入去维持其经济运作,才算是实现了产业化运作。发行对报纸来说意义有三:其一,实现报纸的传播功能;其二,度量报纸的传播效能;其三,获得报纸的销售收入。虽然我国报业的发行从简单的收支关系来看是亏损的,但发行的经济意义不只在于销售收入,更重要的在于后两者,即实现报纸的传播功能和度量报纸的传播效能。现在,我国大部分的报纸以“办报为中心,发行为龙头,广告为支柱,集印刷、商贸、服务、娱乐等多种经营为一体”为最基本的经营方略。由此可见,发行和广告是报业竞争的必然焦点。而广告是以发行为前提的,没有不断扩大的发行量,就不可能吸引广告商。调查显示,发行指数大的企业,广告收入的指数也大。所以,尽管市场化程度越高的报纸其发行亏损也越大,但报业企业间仍然你追我赶的发行竞争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随着我国报纸数量的不断增加(虽在某些阶段因为整治整顿数量有所减少,但真正进入市场的报纸总数实际是在增加),再加上政策上的松动和导向,发行的竞争也将愈演愈烈。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报刊发行市场发育还呈初级性,这一领域的真正竞争才刚刚拉开序幕,远未充分。初级的发行市场所表现出的竞争也是初级的,表现为发行市场上所呈现出的恶性竞争(如价格战),情况让人堪忧。

2.广告竞争

法国广告评论家罗贝尔·格兰曾这样描述广告:“我们呼吸的空气由氧气、氮气和广告组成”。这在今天看来似乎并不夸张,看看我们生活的空间,广告无处不在。据美国媒体市场研究机构实力传播公司估算,2004年全球广告收入达3700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7%,自1999年后再创增长率“巅峰”(实力传播公司统计的广告媒介主要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电影、户外和网络)。报纸和广告之间的关系,数百年以来,一直是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表面上看,是传媒的发展成就了广告业,但反过来,广告也成就了传媒。比如我国的报业,到目前为止,其主要收入仍来自于广告收入,成为弥补发行亏损的源泉。近20年来,中国报业可谓一路高歌,广告收入平均增速高达30%以上。据专家预测,到2010年,广告总量仍有3倍的增长空间。这无疑决定了报业间越来越激烈的广告市场竞争。但总的来看,广告资源正在向地方性综合性报纸倾斜,大量广告将不按比例地流向发行市场上处于优势地位的报纸;区域性广告市场争夺将会更加激烈,广告总量将有80%被少数几张最具影响力的报纸瓜分。

然而,在2004年前近20年的时间里,报业广告收入以平均30%的高速度增长的时候,当专家预测,到2010年,广告总量仍有3倍的增长空间的时候,谁也没有想到,2005年,报业的“冬天”似乎到来了:从2005年春天开始,全国各大报社的广告营业额普遍开始大幅下滑,平均跌幅15%以上。“慧聪媒体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我国报业广告的月增长率从2005年3月开始,同比增速呈现明显下滑,6月份的同比增幅已不到3%。2005年上半年全国报刊广告额平均仅增长了7.08%,纸媒的广告额5年来首次落后于GDP增幅。虽然仅2005年一年报业广告业绩下滑不能断言从此报业经营“进入了冬天”,但可以肯定地说,未来的广告竞争定会更加激烈。

3.报刊内容质量的竞争

对任何报纸来说,内容生产都是核心业务。内容是办报的根本,只有为读者生产最好、最受欢迎的内容和服务,才可能有长久好的发行量。读者将选择有较高内容价值报刊作为主要阅读目标。报刊将继续在信息广度和容量、权威性、细分报纸类别以及读者获取报纸所付出的最低代价上展开深度的竞争。

(六)多元化经营,延伸产业

综观我国报业的经营,业内较为一致的认识是:广告在我国当前报业主营收入所占比重过高。尽管目前我国广告市场还有相当大的潜力,但广告资源基础相当脆弱,严重受制于国民经济的波动和循环。对比媒体发达国家,经营绩效优良的报业集团都不仅仅拘泥于主业经营,有的报业集团经营收入中,主业经营甚至仅占很小一部分。世界媒体事业发展的经验证明,仅仅依靠广告不足以保持经营收入稳定、持续增长。所以,除了广告、发行、印刷三大主业外,报业集团还应当充分挖掘自身的资源和资产优势,与市场结合,培育开拓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如何围绕报纸主业进行多元化产业运营,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报业发展的难题。

在中国报业发展的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多元化发展的浪潮。如:第一个浪潮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国有不少报社曾尝试开展多元化经营。如:报社印刷厂从社会上承揽些印刷业务,招待所对外搞些营业性服务等,但均是小打小闹。90年代后期,中国媒体又悄然兴起了第二轮多元化经营浪潮,许多媒体从相关行业入手经营纸张公司、发行公司、广告公司、印刷公司、咨询公司甚至经营房地产、汽车租赁、酒店管理等,但由于经验不足,介入了一个又一个陌生的领域,结果使投资过度分散,不仅没有收到规模经营的效果,反而陷入多种经营多头亏损的泥潭,累及主业的发展。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报业经济的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报业集团发现单一产品(报纸)已不能保证报社在市场的风浪中不受冲击。多元化发展战略是报业壮大的必走之路。中国报业又一次掀起了多元化经营浪潮。首先出现的是跨地区办报:光明日报报业集团与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合作主办《新京报》、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与法制日报社合作主办《世界报》,2004年又批准了上海文广集团与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北京青年报社在上海合作主办《第一财经日报》、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与成都日报报业集团合作主办《每日经济新闻》。虽然跨地区、跨媒体合作办报目前尚处在试验阶段,这种合作形式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也还有待完善,但从报业发展的规律来看,这是一种必然趋势,对于建立全国统一的报业市场体系,实现优势互补,都有积极的意义。综观2004年,除地区办报,跨媒体、跨行业经营主要集中在下列八大领域:

1.创办杂志

“南方集团”创办《南方人物周刊》和《南方青春参考》,“深圳集团”创办《本色生活》,“浙江集团”创办《浙商》,“成都集团”创办《天府成都》,“北京集团”创办《大学生双周刊》,纷纷涌入期刊市场掘金。

2.创办手机版

为适应新型读者群的阅读习惯,提高报纸的传阅率。“重庆集团”的《重庆晨报》、《重庆晚报》与重庆联通联办手机上网(WAP)版,“河南集团”的《大河报》与中国移动合作推出14个专栏的“手机版”,2005年4月到11月间,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华西都市报》、江西日报社分别推出自己的手机报,东北第一家手机报纸《辽宁手机报》也在沈阳正式诞生。

3.创办出版社

“深圳集团”积极申办出版社得到初步认可,已形成组织框架,利用媒体资源延伸产业链。

4.进军影视业

“文新”、“解放”集团均选择合作方拍摄电影、电视,其中“文新”获得作家王安忆小说《长恨歌》的改编权,拍摄同名电影、电视片。“杭州集团”参股“杭州数字电视产业园”,成为第二大股东。

5.开拓传媒网络技术业务

“天津集团”下属的“每日新”传媒公司,与瑞典两家公司及北京、上海两家公司合作,共同出资创建我国规模最大的报业发行管理软件公司,已开发出第一代产品的中文系统,初步打入国内外市场。

6.涉足文体领域

“文新集团”与北京“保利集团”联合,投资组建“上海东方艺术管理有限公司”,经营文艺演出。“河南集团”与该省体育部门合作,成立女子乒乓球俱乐部,开拓相关产业。

7.投资科研院所

“浙江集团”投资2000万元收购杭州化工研究所的股份,改造为有限公司拓展科技产品的经营。同年,该集团又瞄准浙江大学的大立科技有限公司,投资2300万元成为第二大股东。

8.兴建度假酒店体系

“海南集团”利用独特资源,在琼海市订购800亩土地,寻找伙伴联合开发,拟建“中华传媒俱乐部”。“湖南集团”打造新型产业经营载体,其建立的“湖南报业文化城”以涉外酒店为中心发展旅游、度假、会展等业务。“北京集团”紧邻长安街建起五星级商务酒店——“北京新闻大厦”,已于2004年5月开业。

此外,一些集团还投资银行、证券业,如“解放集团”参股浦东发展银行,回报率在20%以上。房地产、医药、保险、石油等成长性良好的行业,也有报业集团开始尝试。

这次浪潮不同于前两次,各大报业集团是在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后开展多元化经营的,而且这次各大报业集团在政策许可的条件下采用了多元化的方法。

首先,中国的特殊国情使得各地报社特别是机关报、综合性日报在当地都享有准垄断的先天有利条件,在商誉、品牌以及社会地位、形象、公关上有较大优势。对此,有学者曾总结出企业集团多元化经营的决策是建立在对8种因素的判断上:政治经济形势、产业发展情况、企业资源利用效率、企业产品寿命周期、市场需求情况、追求企业成长、减少内部摩擦及躲避风险。结合中国报业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这些分析是非常准确的。

其次,各报业集团的多元化经营主要采取了兼并、收购、控股等方式通过跨行业、跨地区、跨媒体经营予以实现。至于选择哪一种多元化经营模式,报业集团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其中一种,或交叉采用多种多元化经营模式。以跨行业经营为例,非相关多元化经营意味着将一部分资源从原有的经营领域中抽离出来投入到另一个更具发展潜力的行业,这要求报业集团必须对自身资源实力进行衡量,并不断监控资源的转移和市场变化,以便对新行业的成功进入有充足的把握。所选择的行业可以包括与主营业务相关的产业或业务,如平面媒体印务、发行服务、广告策划等;及和主营业务无关的产业或业务,如房地产、宾馆餐饮、旅游等。而跨地区经营是旨在提高媒体控制力和影响力,从而瓜分以至垄断当地媒体市场,如大众报业集团在青岛和淄博创办《半岛都市报》和《鲁中晨报》等。跨媒体经营则是扩大产品链,通过对多媒体的整合,使产品以各种形式销售出去,如上海文广集团、北京广电集团、中广影视集团投资广播、电视、电影、网站、传输网络、报刊、文艺等相关产业。但业界人士总结过去的教训,提出在非相关产业方面“不要走得太远”。

总结过去的教训,报业在进行多元化经营的同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承认多元化经营是一种风险经营

多元化经营最显著的好处是可以通过分散投资分散风险,达到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效果。但这种分散投资所分散掉的只是风险的一部分而非风险的全部。任何行业都存在着无法分散的系统风险,这种风险始终存在,与投资是否多元无关。多元化经营面临的系统性风险主要有原有经营产业的风险、市场整体风险、行业准入风险、行业退出风险、内部经营整合风险等。所以,报业集团在进行多元化经营时必须对上述风险进行评估,并仔细衡量自身经营情况和外部的产业环境,以确定能否容纳和支撑多种经营。

2.防止将规模经济等同于经济规模

认为通过多元化经营实现产业扩张和资产重组是报业集团实现规模经济的重要途径,规模越大越经济,这其实是对规模经济的误解。按照规模经济的本义,生产规模扩大应达到生产要素的增加,正好使收益达到最大的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

3.防止报业经营本末倒置

“以报为主,多元经营”几乎成了报业集团的公认发展模式,报业集团纷纷涉足房地产、物业管理、贸易、商业、饮食娱乐甚至一些与报业毫无关联的实业机构。按照多元化经营的本意,其目的是能使集团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如果报业集团在其他产业上过度扩张,则可能本末倒置,到头来什么都做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