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病有所医的回顾—贵州民族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历程
49626800000030

第30章 贵州民族医药的开发与利用(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对苗族药物研究从资源到开发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苗药的研究开发,贵州省已成为我国民族药研究的龙头之一,与藏药并驾齐驱。苗药与藏药是我国两大民族药产业。

贵州民族医药开发的政策依据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颁发的关于民族医药工作的文件名称来看,其中的措辞不仅越来越明确,而且越来越强烈,由“关于……的意见”到“加强……的通知”,再到“关于进一步加强……的意见”,然后到“关于切实加强……的指导意见”;从发文的部门来看,第一次由卫生部、国家民委印发,到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然后到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民委印发,再到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1个部委联合颁发;从文件的内容来看,1983年颁布的《关于继承、发扬民族医药学的意见》谈到了1949年以来民族医药工作的发展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即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民族医队伍后继乏人,民族医药学濒于失传;民族医药机构数量少,规模小,设备差;民族药的供应渠道不通,药品短缺十分严重。因此,提出了今后民族医药工作应当注意的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加强领导。首先要提高对民族医工作的认识。二是为继承和发扬民族医药学并为其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三是加强民族医药机构的建设,努力培养一支有较高水平的民族医队伍。四是加强民族医药的发掘、整理、提高工作。五是搞好民族药产、供、销的管理工作。六、加强管理,畅通渠道,重视民族药物的开发利用。1984年颁发的《关于加强全国民族医药工作的几点意见》明确指出民族医药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并强调要加强民族医药机构的建设,努力培养一支有较高水平的民族医队伍,加强民族医药的发掘、整理、提高工作,要采取措施,解决民族医用药问题。1997年2月19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民委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医药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这样一些相当突出的问题:某些地区或部门的负责同志对民族医药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政策不落实;已经建立的民族医药机构设施条件差、功能不完善,处于濒临倒闭的边缘;民族医药继承工作抓得不够,一些宝贵的民族医药遗产面临被断送的危险;院校教育的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培养出来的学生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较差,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很少;民族药物的供销渠道尚不畅通。为进一步做好民族医药工作,保障各族人民的健康和繁荣祖国医药学,适应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必须努力发掘、整理和提高民族医药学遗产。并且认为,应着重解决好六个方面的问题: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开创民族医药工作的新局面;二、合理规划,以点带面,建设好一批重点民族医药基地;三、抓住关键,培养人才,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民族医药队伍;四、突出优势,健全功能,加强民族医药医疗机构的内涵建设;五、科技先行,加强协作,促进民族医药科研工作的稳定发展;六、加强管理,畅通渠道,重视民族药物的开发利用。2007年10月2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等11个部委发布了《关于切实加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就发展民族医药事业,明确提出了以下七点:一、发展民族医药事业的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二、推进民族医药服务能力建设;三、加强民族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四、加强民族医药挖掘继承和科研工作;五、加强民族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和药用资源保护利用;六、完善发展民族医药事业的政策措施;七、加强对民族医药工作的领导。2011年3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代表国务院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重视保障改善民生中,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时强调指出:“大力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落实各项扶持政策。”而2005年9月23日贵州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的《贵州省发展中医药条例》,则标志着贵州省委、省政府已将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依法纳入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将中医药事业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并采取多种形式,帮助、扶持和发展民族医药事业,鼓励高等、中等中医药教育机构设立民族医药专业,培养民族医药人员。

以上这些政策与条例的出台,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尤其为贵州民族医药的开发与利用带来了政策上的大力支持。

贵州民族医药产业化的历程

民族药业作为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30年来,备受贵州省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贵州省在抢救、传承和开发贵州少数民族医药,特别是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水族、仡佬族、毛南族等几个贵州少数民族的医药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并取得了可喜进展。民族药物的开发利用问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提到议事日程,贵州除了省府贵阳启动了民族医药的产业,由于经济比较落后,贵州的民族自治地区还谈不上民族医药的产业化问题。1984年,贵阳市开始开发生产民族药。2000年来,制药产业逐渐成为贵阳市后续支柱产业。其中,以苗族为主的产业集群异军突起,发展迅速,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苗药是苗族人民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使用、研究和总结并代代相传下来的祖传秘方,是以苗族医药理论为指导的药物及其制品。可以说,贵阳市民族药业,就是以苗药为代表的特色药业。随着2002年贵州省154个苗药品种成功上升为国家标准品种以及GMP认证制度的实施,贵阳民族药业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贵阳市新近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贵阳市年销售额超亿元的单个药品达到10种,全部都是苗药,其中同济堂生产的“仙灵骨葆胶囊”年销售额达到了4.5亿元。贵阳市苗药企业目前已成为贵州省苗药企业的“生力军”。据了解,贵阳药业现不仅拥有96个民族药(苗药),占全省的70%,还拥有36个国家中药保护品种。苗药一直是贵阳药企的“核心竞争力”,贵阳药企八成以上的利润都来源于苗药。贵州民族学院客座教授、贵州宏宇产业集团总裁柴立先生介绍,他们集团就已经获得第一个国家专利的苗药,并研制成功第一个全天然婴幼儿沐浴侗族产品,正在实施研究第一个瑶池SPA的瑶族养身项目。

贵阳市把发展民族制药工业作为发展现代民族制药科技产业的工作重点,在政策、用地、资金等方面重点给予倾斜和扶持,建立了“统一规划、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的“五统一”医药工业园区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全市先后建设了乌当东风、修文扎佐、清镇东门桥、小河、息烽永靖、花溪羊艾等工业医药园区,吸引益佰、万顺堂、新天、远程、汉方、维康、恒霸、英利、同济堂等74家制药企业落户医药工业园区进行生产经营。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努力,初步形成以贵阳为中心的民族药制药产业带。1999年12月和2003年6月,分别组织贵阳市药业赴香港开展商贸活动,提高了贵阳药业的知名度。2007年3月,贵州同济堂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在美国纽约挂牌上市,融资1.1亿美元,成为我国第一家在境外上市的制药企业,是我省首家在境外上市的生产企业。可以说,贵阳已初步形成开放、竞争、有序的民族药市场体系。

黔南民族医药研究所皮肤病专科于2006年4月荣获全国民族医苗医皮肤病重点专科;苗医药治疗(牛皮癣)银屑病内服、外洗外搽也获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研究专科专病项目,苗医药治疗带状疱疹为本科独道,内服、外搽加穴疗有特效,同其他治疗相比更优越;苗药治疗湿疹亦有满意疗效,为重点病种协作单位。黔南民族医药研究所除大力开展总结临床经验工作外,还积极从事科研项目,其中就有6项通过省、州专家技术评审和鉴定。中草药大黄冰片酊治疗面游风临床研究,获得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治疗神经性皮炎、湿疹、头癣等有比较好的疗效;白癜风临床研究运用苗药配方内服外搽治疗成千上万病人,得到广大患者好评,目前列为国家民族重点专科病研究范围的协作组单位;民族中草药外洗治疗痹症203例临床总结,获得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科技进步奖;苗族医药治疗牛皮癣188例临床总结,获得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第三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以上几种专科药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中医院应用,每年为医院争创100多万元,临床实践证明有其独特疗效,准备开发进入市场。其中,有两个产品已经进入市场,前景看好。从民族特色研究来看,黔南民族医药研究所皮肤病专科开发的苗药具有两大功能:一是治疗,二是保健,比如苗药面及宁、苗药康复灵治疗色素性疾病有较好疗效,现已进入临床和市场,治疗效果和经济效益都比较好,贵州省卫生厅已下文投入生产。

黔西南州制药工业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发展的新兴工业,并已成为黔西南州的后续支柱产业之一。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和经济实力逐渐增强,黔西南州形成了“大区位、大通道、大资源、大市场”的新格局,投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州内一些企业家及外来投资者抓住这一机遇,充分利用黔西南州化学合成深加工及民族民间传统医药的优势,投资创办制药企业,使黔西南州制药工业形成了“大输液、小片剂、小针剂、膏贴剂”的多方位发展的格局。

到“十五”期末,黔西南州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发展到9户,分别是天地药业公司、华圣制药有限公司、圣都药业公司、苗药制药有限公司、心意药业公司、云峰药业公司、渝生药业公司、吉仁堂中药饮片厂及荣昌氧气厂。另有飞龙雨公司、苗王健康产品有限公司、贵州山君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苗家医药保健品有限公司及吉仁堂药业等企业在进行中药保健品的开发生产。

黔西南州共有天地(大容量注射剂)、华至(小容量注射剂)、云峰(片剂、胶囊剂、颗粒剂、鼻喷雾剂、盐酸氮卓斯汀原料合成)、圣都药业(片剂)、苗药药业(巴布剂)、心意药业(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气雾剂、酊剂)、渝生药业(片剂)等6家药业16条生产线已通过国家药监局GMP认证。全州药业生产品种有80余个,包括化学药品和中成药(民族药),剂型有原料药、大输液、小水针、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气雾剂、鼻喷雾剂、散剂和膏贴剂等。其中,云峰药业公司盐酸氮卓斯汀(原料药、片剂、鼻喷雾剂)为国家二类新药,渝生药业“三七丹参片”为中药九类新药,心意药业公司“花栀清肝颗粒”、“复方栀子气雾剂”和苗药膏贴剂品种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药品种。

在产品开发上(包括新产品开发和已有国家标准产品的移植生产),进行临床前研究的有苗药、心意两家的苗药膏贴品种12个,华圣药业的“热解速”中药注射剂,宜安堂药业的“汗立停胶囊”,吉仁堂药业的治疗乙肝类中药“清肝颗粒”,渝生药业的“蒲苡颗粒”(癌复康)、胃宁胶囊等;进入临床研究和申报工作的有渝生药业的“痔比舒胶囊”、菊黄上清含片、强身颗粒、益肾养阳颗粒,圣都药业“清开灵泡腾片”、“氨麻美敏片”、“愈酚维林片”、“匹林咖敏片”、“替消唑片”、“安钠咖片”、“赖氨酸磷酸氢钙片”、“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Ⅱ)”、“复方金刚烷胺基比林片”、“双唑泰阴道泡腾片”、“西地磷酸苯丙哌林泡腾片”和天地药业的“氟康唑”等。地道中药材基地建设的品种主要有金银花、环草石斛、小叶榕、小花清风藤、倒提壶、栀子、板蓝根等。基地建设主要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进行。此外,作为保健食品和香料发展的食药两用品种有薏仁米、生姜、砂仁、花椒等。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三级批发格局基本打破后,新的有效的医药流通体系正在建立。全州共有医药批发企业5户,即州药品采购供应站、鸿泰医药有限责任公司、吉仁堂药业公司、安龙县康庄医药公司和兴仁县顺风医药公司,有药品零售企业300余家。医药商业企业正在推进GSP认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