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病有所医的回顾—贵州民族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历程
49626800000017

第17章 贵州世居民族医药概述(4)

回族医药

新中国成立后,回族医药业受到重视,获得进一步发展。l957年3月,贵州省第一届中医代表会议召开,有回族中医出席,如铜仁名中医王明庵就出席了这次大会。1954年左玉周在中山西路开设“左玉周镶牙诊所”,公私合营时并入联合诊所(位于中华中路157号),后又改称中中联合诊所。其子左孝黔,1974年高中毕业,继承祖业在贵阳中山西路医疗服务社从事牙医工作。后在中东办事处医务室、中德卫生院从事牙医。1981年开设个体诊所。2001年,投资8万余元在黄金路合资开设“左孝黔口腔专科门诊”。威宁自治县小山中医马理刚,行医数十年,专治关节脱位和骨折,治疗时,先复位,再用药物包扎,疗效很好;草海镇城关办事处的虎尊贤,自学中医骨科,专治人体骨折和脱位,内服外用中草药药酒,成功医治骨折、脱位患者300余例。威宁斗古乡马武伞诊所、威宁黑石头乡刘友群诊所等乡镇个体诊所,为当地回族和其他民族群众提供了许多方便。威宁欣欣药店、宏医药店、张医生诊所等,均为回族群众经营。黔西县海万义、海贵父子刻苦钻研医学知识,从事医学临床多年,成为黔西县医疗系统中内科、儿科的执业医师,他们所开的诊所每日门诊人数在百人以上。近年来,由省内外医学院校毕业的回族学生逐年增加,不少人成为医疗卫生及医学教育的骨干。例如,广州中医药大学毕业生马武开博士,现任贵阳中医学院教授;华西医科大学毕业生阮婧华(女)博士,现为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贵阳医学院医药系毕业生马玉赛,为威宁自治县人民医院主治医师。回族医学的医学理论来源于伊斯兰教义和医学实践,经数百年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

回族医学理论体系以人天浑同的“真一”理论为核心,以“元气”、“阴阳七行”学说为基础。历史上回族医学著作不多,但不少伊斯兰教学者对医学均有一定研究。中国清代伊斯兰教学者刘智,以伊斯兰教的宗教哲学为基础,融合伊斯兰教的传统教义与苏菲派哲学、宋儒的“天人性命”之学、阿拉伯与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将自然界的生成演化情况与人自身的生理机制划分为“大世界”(自然界或物质世界)和小世界(意识或精神世界),就其产生和发展以及“分合之妙理,浑化之精义”加以阐释,提出认识人体的“阴阳七行”之说。

回族医学还吸收古希腊医学理论的“四体液”(血液、粘液、胆液、忧郁液)说,提出“四液”(黑液、红液、黄液、白液)说,并将其纳入“元气”、“四象”理论中加以运用。刘智认为,人体胚胎初化,一分为二,成为“清”、“浊”不同的形态,清者为阳、浊者为阴;随后分成了四个层次,即“四体液”。

回族医学很早就注意到,疾病不单纯是细菌、病毒等所引起,还有其他社会、环境、心理、饮食结构、体育锻炼、生活习惯等许多复杂因素。回族由伊斯兰教沿袭下来的许多饮食习惯,例如不食自死物、凶禽猛兽肉、动物血液,不吸烟、饮酒,提倡少食、节约,都是有益健康的做法;治疗疾病强调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进行整体治疗。

回族医学对疾病治疗,注重辨证施治。主要诊法有望诊、问诊、触诊等。望诊是回医诊断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回族医学认为,人的形态、神色等,能反映人的身体健康状况,通过观察人的面容、形体、神态、眼球、毛发、口、耳、鼻以及指纹、指甲、手掌、二便等,可为疾病诊断提供依据。问诊是通过询问病人及其家属,了解患者的病因、病史、以往治疗情况等,对疾病做出诊断。回族医的问诊除源于伊斯兰教相关的内容外,其余与中医大致相同。包括个人病史、症状、家族病史等,其中,主要是询问症状,内容有寒、热、汗、头身、胸胁、胃脘、腰腹、饮食、睡眠、大小便情况等。触诊是对病人肌肤、四肢、胸腹等病变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推断疾病的部位和性质。譬如触摸皮肤,可辨别温凉、润燥及肿胀;触摸脊柱,通过骨节的不同状况判断疾病等。

回族医药疗法有外治法和内治法。外治法有放血疗法、烙灸疗法、醋熏疗法及药熏疗法、针灸、按摩、外敷、拔罐法、特殊疗法等。民间主要以单方、验方治病较为普遍,不少回族家庭均掌握一些简易的治疗方法。贵州回族有不少“药食同疗”、“寓医于食”的民间偏方、验方,对一些常见病、多发病,效果明显。回族医学认为,人体健康与饮食、环境、生活劳作等有直接关系,因此很重视卫生保健,在环境卫生、居家卫生、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等方面,总结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做法。回族习惯依水而居,农村回族村落在选址和构筑时,大都选在用水方便,宜农宜牧的地方。回族十分注意家庭卫生,凡是条件允许,都要尽量搞好家庭的卫生。除此之外,现代医学证明,人的许多疾病的发病、病程和预防都与心理因素有很大的关系。注重心理卫生,有助于增进人的身心健康,对疾病预防和治疗十分重要。回民能以伊斯兰教律审视自己的心理和行为,遵从正直无私、诚实守信、助人为乐、说真话、办实事、讲信誉原则;反对顺从私欲、弄虚作假、言行不一、造谣诬陷。生活态度乐观、从容、自信、镇定,事业成功,不得意忘形;遇到挫折,不灰心丧气。摒除焦虑、烦躁、愤怒、悔恨、忧愁、绝望等不良心情,使心理平衡,灵魂净化,使内心平静。思想没有负担,心胸宽广,心态平和。保持个性的完整和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多数回族能正确对待疾病,对于疾病,既不恐惧,也不回避。在积极治疗的前提下,把自己的健康托付给真主,不胡思乱想。

贵州民族医药的特点

贵州民族医药源远流长,各族人民在长期同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厚的乡土气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贵州省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较为突出,气候温和湿润,地貌高差悬殊,生态因子奇特而复杂,动植物品种资源极为丰富,为贵州各民族医药在治疗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如骨折、跌打损伤、风湿病、皮肤病、妇科病及疔疮肿毒等方面提供了充实的物质基础。

通过对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等八个贵州世居少数民族的医药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后,我们可以看出,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和各民族相对聚居的独特性客观上造就了各民族相对独立的民族医药的独特性。而贵州各民族医药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现象也确实存在,如布依医与苗医关于病症的分类相似及各民族医药关于疾病成因认识的观点基本相同可以证明,等等;同时,从各民族医药关于某些诊疗方法与治疗手段同中医药的相似可以看到,中医药学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各民族医药的发展。但我们同时注意到,在用药与方剂方面,药物品种资源的地域性和某些药物使用方法的不同(如同为治妇科病的棕榈,布依医用其根,而水医用其嫩尖等),也说明各民族医药在发展中保留了许多独有的特色,分别对其研究、整理、提高是有必要的。

正因为这些民族的医药在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中或多或少地产生了相互渗透的现象,所以,从各民族医药在病因认识、诊疗方法、方药应用上都可以看到这些相互影响和渗透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