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网络国际新闻报道研究
49619500000013

第13章 网络媒介中的国际新闻报道(8)

在中文维基百科2005年被封锁的第二天,即2005年10月20日,维客中国正式推出,该网站由多派网、博客网、互联网实验室共同创办,其前身为搜派百科。但由于知识产权的原因,仅存在了十天便宣布关闭。另外,百度百科也属于一个维客站点,就像它自己所介绍的那样,“这是一部由全体网民共同撰写的百科全书”。百度百科始于2006年4月,目前已收录大家贡献的词条近100万个。中华维客(http://www.cnwikis.com)则设有历史、文学、艺术、体育、科技、风俗、医药等栏目。而天下维客(www.allwiki.com)是基于wiki技术的公益性知识网站,是“你可以修改的网络知识库”,目前已经形成国内最大的wiki技术和应用社群。该网站与网友共建开放的电脑知识库,可以提供实用性和指导性资料,分享电脑、网络方面的学习、使用、选购的知识和经验。因为这些站点都带有百科全书的性质,所以基本没有关于时事新闻的词条,国际新闻编辑也就无从谈起了。

实际上,维客技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公共空间,一个开放、合作、平等、共享的空间,这里所涉及的主要是一些公众性的话题,而维客们所做的也是一种公益性的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在突发事件中,网络即时通讯,如MSN,也成为一种强大的传播渠道。仍以2005年的伦敦地铁大爆炸为例,在上海东方卫视以专题形式报道该事件之前的三个小时,上海某报社记者陈明已通过MSN从其英国朋友田睿(其办公室位于伦敦Appold街道的附近,Appold街道距离英国时间8时15分伦敦第一个爆炸的地铁站“利物浦大街地铁站”不到3分钟路程)那里获知了事件的最新进展:

——英国时间早上10时,从利物浦大街地铁站涌出的人流已充斥Appold街道;

——英国时间早上10时30分,我们已无法用手机通电话;

——英国时间中午11时30分,公司内部广播:警方怀疑公司大楼为危险区域,要求我们整理所有个人物品到大楼后面的紧急出口集合。很快,公司内部发出e-mail,要求我们尽量将工作的重要文档打印并保留,以便服务器被毁后数据系统能实现恢复;

——英国时间中午12时,英国BBC网站确认已有2人在事件中丧生,这个数字在不断更新;

——英国时间12时30分,根据BBC网站上的言论,一个伊斯兰网站发表声明,称alqaeda(恐怖组织基地)已承认为事件制造者;

——英国时间12时40分,公司通知我们已解除危险信号。同事们相约去附近酒吧庆祝,我们并不慌乱;

——英国时间下午2时30分,公司广播通知员工可以下班,并通过公司内部e-mail发布了目前伦敦市区所有可以运行的交通路线。

显然,即时通讯不仅迅速,而且对接受者来说可信度也极高。其实早在1999年这种方式就被用来传送国际新闻。当年北约轰炸贝尔格莱德后,南斯拉夫的安全部门因认为西方记者的报道有失公允,而将他们驱逐出境,电视失去了用武之地。这时,位于阿尔巴尼亚边境,地处北约空袭中心地带的一个名叫Serbian的塞尔维亚东正教修道院成为向全球发布新闻的唯一站点。它及时收集大量信息,通过电子邮件、邮件列表和实时交谈等方式,向外界滚动发布北约空中打击的情况,这些身处中世纪建筑里的修道士们还运用手中的键盘陈述自己的看法。

各种各样的网络“客”群们为丰富新闻传播渠道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网络博客、播客和维客,以及进行实时通话的网络主体在传播国际新闻中的特点:(1)更快捷。如在伦敦地铁爆炸案中发送的第一张现场照片,如果没有亚当·斯塔西,他的手机以及朋友的博客,等待记者赶到现场需要相当的时间,而记者在混乱的人群中挤到出事地点又需要一番周折。(2)更直接。相比记者对他人的采访,“我”在博客中发布的就是“我”所看到的、感受到的,“我”无需隐藏或掩饰自己的感情而展示真实的自我。(3)更开放。由于博客的“零技术、零形式、零成本”使得人人都可成为记者,而维客又使得人人都成为编辑,这种技术及制作上的低要求使得每个人都可以及时发布新闻,并对新闻进行纠错和补充,这样,很多被传统媒介遗漏掉或限制发布的新闻在网络上得以复活。(4)内容更丰富。休·休伊特说:“传统媒介憎恨新媒体的原因之一就是新媒体比传统媒介的产量要大得多。博客作者每天都要上传几十万个帖子,我们当中一些人一天会上传十几个帖子,而且每个帖子都很值得一读。”虽然他并非特指有关国际新闻的博客,但其中至少有一部分国际新闻的博客,其强大力量不容忽视。(5)更具个性化。博客写手们用自己的眼光发掘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用独特的语言风格写作属于自己的新闻报道。当发现有价值的背景材料和思想观点时,博客写手们可以通过链接的方式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新闻资源,不再传统媒介的框架设置,不再盲目复制传统媒介的报道风格。(6)可以与读者达成有效的互动。吉尔默认为这是博客最吸引人的特点之一。“经常有这样的情况,我贴出一个通告说‘我正在写下面的文章,这就是我认为我知道的’,然后邀请读者告诉我,我是对是错,或者至少帮我找出我遗漏的东西。”他说,“那非常有趣。阅读我报纸专栏的人超过阅读我在线作品的人数以千计,但我的确是从博客中听到相当一批人的反馈。”“我推出一个专栏后经常会听读者说:‘那很有趣,但你从这个或那个角度想过吗?’而答案通常是没有,我没想过,所以下一次我再接触到相同的主题时,就会加上遗漏掉的部分。”“任何接触网络的人都知道,网络远比个人懂得多。”

中国人民大学的喻国明教授在2006年参加“新媒体势力崛起与互联网产业新经济高峰论坛”时的发言中指出:“我想奥运会的时候,真正的媒介英雄是我们无所不在的博客、播客等等,因为一个传统媒介再有实力可以派500个记者去、1000个记者去,但不可能在所有地方都有自己的人、都有自己的眼睛,而只要有人的地方、有手机的地方就可以实现上网。这样的媒介英雄在2008年的时候应该会发挥非常大的作用。”

但是必须认识到,网客们在某些方面是与传统媒介的原则背道而驰的。比如,在报纸的编辑过程中,我们可以过滤掉错误,将一篇文章修改得光彩照人,而机器却会将最好的文章变得软弱无力、了无生气、贫瘠并同质化。同时,博客倾向于印象主义的、电报文体的、粗糙的、诚实的、个性化的文字,所以并不能传达全面的信息。另外,正是博客、播客和维客写作所具备的个性化特点,使得其中报道的国际新闻的真实性得不到有效保证,而个人所持的观点在把关人缺失的情况下更要慎重对待。美国《费城问讯者报》(Philadelphia Inguirer)著名调查性报道记者、普利策奖获得者比德尔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表示出对这类新闻的担忧,因为他说有时候人们会制作一些看上去像真的,其实虚假的“新闻”。“现在,即使是一个傻瓜,只要他有一个博客,就可以说他的报道比《费城问讯者报》好。”比德尔说,“那么就让读者来决定谁更好。”但是我们仍要看到,无论博客、微博客、播客还是维客(这里指的是发布博客、微博和制作播客、维客内容的人),在报道国际新闻方面仍有很大的潜力可待挖掘,他们可以出人意料地寻找到原本隐蔽的、奇怪的、怪僻的、有趣的宝藏。在互联网新闻领域,评价标准和印刷媒体是一样的——真实、好看的新闻胜出,错误的信息会失去市场。

总体而言,网络中的国际新闻报道继承了传统媒介报道国际新闻的各种体裁,包括消息、通讯、分析和评论等;而网络国际新闻评论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是由于网友作为评论主体广泛参与其中,越来越多的意见和观点被表达出来;此外,网络博客、微博客、播客和维客们所传播的国际新闻更是丰富了国际新闻的内容,并且也更加及时和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