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科技与传播
49591000000053

第53章 浅谈如何让农业科技传播片更生动

秦汉丽

摘要:农业科教片在制作过程中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作为一名一线编导,通过多年的实践,有一些自己的体会和感想,借此机会和大家一起分享。

我喜欢把农业科教片素材比作豆腐,并不是说它不好,而是它很普通,很大众,豆腐做好了,喜欢吃豆腐的人会毫不犹豫,可吃可不吃的人会去吃,不喜欢吃的人可能会被吸引着尝尝味道。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个高明的厨师,就是个优秀的编导。

做农业科教片编导就要做个高明的厨师,要善于加工,善于提炼味道,这样,做出的菜肴就一定会有滋有味。有的题材,可以成为真实的故事,故事是有生命的,它就会生动;有的题材没有故事,但我们同样可以加工改变,就像给豆腐加入高汤和配料,使它富有感染力,也就是让它的品相更好。生动是可以创作的。

关键词:“豆腐”、“厨师”、生动

从事农业科技传播片创作已经有六七年时间,回顾过去,最大的心得是在创作中收获了很多,可以说这种在创作过程中日积月累的收获,足可以让你从一个农业科技文盲变成半个专家。

而在平日的工作中,最多的思考是怎样让观众愿意分享你的收获,通俗地讲就是怎样让你的农业科教片有更多的人来“埋单”,从而赢得收视率。虽说我们制作的是农业生产方面的科教片,但与之竞争收视的是所有频道各种各样的电视作品。因此我们必须要做到的就是,无论电视机前坐着的是老人、孩子、农民,甚至是城市职工,都能在按下遥控器的那一刻暂作停留。如何触动大家那根愿作停留的心弦,放下手中的遥控器来观看你的节目,是我们每一位农业科教片从业者需认真思考的问题。

感兴趣,无疑是观众收视的前提。作为农业专业媒体作品不可能要求所有的电视观众对我们的节目感兴趣,但我们可以争取更多的观众来观看节目。总结多年的工作经验,生动是让人提高兴趣的前提条件。如果作品中既没有明星大腕坐镇为你抢占收视风头,又没有诸如狮子、老虎、豹子、蟒蛇为你赢得观众眼球,那么要吸引观众只有靠你自己,就好比怎样能把豆腐做得更漂亮,更美味,更能引发人的食欲。

把农业科教片素材比作豆腐,并不是说它不好,而是它很普通,很大众。豆腐做好了,喜欢吃豆腐的人会毫不犹豫,可吃可不吃的人会去吃,不喜欢吃的人可能会被吸引来尝尝味道。能够做到这一点,你就是个高明的厨师,就是个优秀的编导。

作为一名从事农业科教片创作的一线记者,在这里想和大家谈谈这几年做“厨师”的体会和感悟。

最初转型做农业科教片编导时,我满头雾水,虽然也是从事了多年的电视创作,但同样不知从何下手,就像个笨拙的家庭主妇面对一块豆腐,连如何下刀都不知道。

怎么办?我放下“豆腐”,去看别人怎样做“豆腐”。一连看了一星期,然后认真回想别人做的“豆腐”中我感兴趣的地方在哪里,不想看的东西又是什么。毫无疑问,平铺直叙就像把大块豆腐放进白水中煮,捞出来的还是大块豆腐,让人没有食欲,不感兴趣。能让我这个非从事农业生产的观众感兴趣的就是那些生动的画面和生动的一线采访,它让我为之动容,甚至快乐,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

总结一下,农业科技传播片和大众需求是有距离的,它有其特定的观众群,就是正在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群,或者是农业产业相关人士,这是个有限的收视圈,如果你展现的东西不好看,没有兴趣点吸引他们的关注,这个收视圈同样也会缩水,更别说去挖掘更多人来关注了。如今的媒体众多纷纭,观众掌握着主动权,在丰富的电视节目面前,观众不是没有选择,必须看你的节目,而是决定是否有必要看你的作品,面对这样的客观事实,我们就得思考怎样才能赢得关注。内容生动,无疑是我们首先要做也是必须要做到的。

如何让内容生动起来

用一句话概括地说就是:东西普通,做法不能普通。我们的报道范畴是农业生产领域,这里几乎没有绝对的新、奇、特供你拿来就用。要把普通的小麦、瓜果蔬菜、猪牛羊选题做好看,就要靠我们的大脑来创作“新、奇、特”,把原本不怎么好看、吸引人的选题做好。

就一个种植题材来说,比如南瓜,各式各样的南瓜,怎样让观众看下去?重要一点是要挖掘那些让人感兴趣的生动点。怎样找生动点?首先想想自己会对哪些点感兴趣,自己都不觉得有意思的东西,别人更不可能去看了。角度决定了画面是否生动。一样都是南瓜为什么会长成这样?长成这样还能吃吗?那么大的南瓜怎么长出来的,不会裂吗?问题一旦出现在你的脑子里,就是你第一时间想知道的东西,抓住灵感,及时提问。发现,寻找并刨根问底,就是创作出生动内容点的途径。要善于寻找方向和角度来体现生动。

如何让采访生动起来

1.人物普通,表现生动,先让被采访人兴奋起来

生动是一段采访是否好看的决定因素“请问……”“为什么……”“您能谈一谈……”应该摒弃诸如此类的提问方式,思考什么样的交流能让被采访人兴奋起来。

我个人主张在节目正式开拍前一天,一定要和被采访人深入地交谈一次,甚至拿出时间来和他谈心,谈他感兴趣的东西。克服了被采访人和记者间的陌生感和距离感,会让被采访人很放松地和记者交流。让被采访人放松是采访获得成功的前提。

进入实质性采访时,记者一定要有这样的把握才行,就是让他能直视你的眼睛,如果被采访人连记者的眼睛都不敢直视,他一定是紧张的,那采访的内容就不可能流畅,更谈不上生动了。我经常会用微笑点头等来鼓励、认可对方的经验、主张,让他兴奋起来。问话前,我会先赞赏他的方式方法,然后再提出问题。只有完全投入的采访才会生动。面对很多普通农民,鼓励、赞赏可以让他们在镜头前表现生动,并且兴奋起来。

2.环境普通,氛围生动,让谈话氛围生动起来

很多一线记者通常意识不到这样一个小小的失误,就是每次都会很严肃地对待被采访人,至少是严肃地提问,殊不知在你严肃的时候,被采访人会更严肃紧张起来,他会把你当做一个审视者,因而倍加小心,生怕说错一句话。这样的采访,内容是没有问题的,但你只能得到生硬的答案,这种效果已经和生动谈不上任何关系了。

只有谈笑风生地交流,被采访人才会轻松地说,电视观众才能轻松地看,在轻松快乐中收视。所以,记者在现场可以营造轻松的气氛,让相互交流的气氛轻松起来,这样才能获得生动的采访语言。

3.问题普通,提法生动,让访问生动起来

在和被采访人交谈时,要善于应用现在流行的字眼,让他产生联想。比如:粉丝呀!你太有才啦!还有就是积极引导他发挥想象力。在拍摄南瓜种植技术推广片时,有一个针对南瓜断梗现象的技术演示环节,我从被采访人先刮腐烂部分再敷药的步骤突然联想到了关公刮骨疗伤的历史故事,于是我对他说了我的想法,把给南瓜接梗比作关公刮骨疗伤,一下子就引发了他的兴趣,让他兴奋起来。之后的采访话语生动有趣,同时又点出了为什么要这样做的科学道理,令人过目不忘。

4.普通采访,激情投入,记者自己要兴奋起来,融入其中记者是调动观众胃口的引路人,记者所处的环境、所问的问题、每一个发现,都会牵引观众的注意。作为一名一线记者、对于自己的每一个行程,每一个即将到来的任务都要充满期待和热情。记得前年去大兴安岭拍摄北极狐,是四月底,北京已经是穿裙子的季节了,我们穿上了单衣上路。一路北上,气温急剧变化。火车每前行一段时间,我们就会添上一件衣服。车窗外的景色也由最初的嫩绿变成暗黄,继而变得几乎光秃秃没了色彩。我们似乎一下子从夏季又回到了冬天。到牙克石车站转车时,天空居然飘起了雪花,我兴奋不已。这种兴奋让我联想到那些美丽的北极狐该是怎样生活的,它们真是属于严寒的精灵!这种发自内心的向往让我产生了很多的期待。经过了无数的想象,终于见到它们的那一刻,我真的很想上前抱抱它们。可养殖人告诉我,北极狐怕生人,尤其是看见穿红色衣服的人会极度不安,我立刻毫不犹豫地脱下了外衣,蹑手蹑脚地跟在养殖人身后,似乎忘了寒冷,内心只有激动。我把我真实的感想和当时的行为都用摄像机记录了下来,镜头回放时,自己都非常感动。这就是真实,真实带来感动,有感动就会有生动!

总体来说,做农业科教片就像做豆腐,编导就要做个高明的厨师,要善于加工,善于提炼味道,这样,做出的菜肴就一定会有滋有味。所谓“鲫鱼炖豆腐”有它的清甜,“麻婆豆腐”有它的火辣。就像有的题材,可以做成纪录片,成为真实的故事,故事是有生命的,它因此就会生动。而有的题材虽然没有故事,但我们同样可以加工制作,使它富有感染力。就像给豆腐加入高汤和配料,让它的品相更好,让它的滋味更浓。希望我们每一个从事农业科教片的编导都能做出好的“豆腐”,呈现给广大的电视观众。

(秦汉丽: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