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科技与传播
49591000000051

第51章 科技记者:传播科技更需要科学精神(1)

丁雅妮

摘要:作为科学信息和公众的中间人,科技记者承担着传播科技的重要职责。

过去我们关注“如何传播”,现在则更需要关注“传播什么”。本文以科技记者为研究对象,对科技传播的实质、当前科技传播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以及科技传播需要解决的问题等进行分析,并探讨科技传播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科技传播、科技记者、科学精神

一直以来,在一家媒体内从事科技传播的记者总会被看做是离科学最近的人。

因为各种科研成果、科研动向甚至是大的国家科技规划往往需要经过他们的报道传递到公众那里。也正是因为这样,从事科技报道的记者总是有机会比普通公众更多也更早地了解到重要的科技信息。过去我们对于科技新闻的传播,在强调客观真实之外,还会加上“通俗、易懂”,因为所传播的内容具有较强专业性,如何能被公众理解并接受,很大程度上依赖传播者——记者的“翻译”与“解释”。因此,对于科技新闻的传播,传播手段与方法一直是研究的重点,而评价一个科技记者的报道水平,其作为传播者传播信息的方式方法也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指标。这样的评价模式是建立在从“科学或者科学家”经由“传播者”到达普通“受众”这样一条单向通道的。然而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们对于科技信息的需求不再是单向度的“知道”需要,而是了解信息、参与监督科技政策执行以及科研成果评判等立体、多向度的互融,这也给今天的科技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完成这样的任务,仅有“解释、翻译”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作为科学与公众之间的“通道”,科技记者更应该关注的是“传播什么”的问题。

“传播什么”背后是科学精神的支撑

如果将科技报道也分层级的话,“如何传播”是进行科技传播的显性层面。它解决的是所传播内容的可视/可看性,也是进行科技传播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当前的科技报道在这一层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特别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过去科技报道中难以再现或难以直观演示的内容,通过三维动画就可以解决;不断创新与改进的报道理念,比如追求“故事化”、“情节化”等,也让科技报道在叙事方面有了长足进步。而“传播什么”则是一个隐性的、需要更多关注的问题。正如前文所提及的,人们在信息化时代,面对的是海量的信息与多种通道的传播,对于科技信息,不再像过去那样,仅仅是“知道与了解”。人们想知道这些科技信息背后的内容,在了解了其正面价值之外,还想了解其负面价值;对于一个科研成果,“唱好”与“唱衰”同样重要;对于某一科技事件,人们也希望表达自己的声音。作为传播者的科技记者,在如此海量的信息中,在如此复杂的要求中,该如何选择?这就要求从事科技传播的记者具备科学精神。

那么,什么是科学精神?目前并没有定性的解释。援引汤寿根先生的话,科学精神,就是求真、务实、无畏、创新。所谓求真就是勇于探索、追求真理;务实就是崇尚事实、实事求是;无畏就是不畏权威、不避艰险;创新就是继往开来、推陈出新。科学精神可以说是一个科技传播者必备的首要素质。在实际的科技报道中,记者从寻找、发现报道线索,以不同的形式将信息传递出去完成某一次科技传播,再到对某一科学领域或某一话题的持续关注,其背后都是由科学精神作为力量支撑的。比如对于科研成果的报道,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新药开发成果或新型医疗手段的报道选题。将这些新药的作用原理解释清楚,把它能解决的医学问题向公众展示出来,这都还只是最基本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这个成果真的是具有创新性的吗?它的作用真的是经过严格验证的吗?它的背后又有哪些利益关系?我们所报道的真的是公众所需求的吗?这些都需要记者用科学精神去甄别与判断。事实上,在选择、取舍、表达的过程中,就是记者的科学精神的体现。哪些是对公众有益的?哪些成果是值得一说的?哪些又是披着科学外衣的伪成果?而对于科学事件的报道,如何能透过层层表象,把其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展示给公众?

因此,在科技传播中,科技记者应该具备的是专业的知识、独立的判断能力以及批判精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的缺失:当前科技传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的科学报道总是很难在公众当中引起共鸣?为什么科技工作者对很多报道缺乏信任?为什么我们的报道中总是杜绝不了“重大突破、国内最先进、跨越式发展”等陈词滥调?为什么明明是一档科学节目,最后却被冠上了“伪科学”的称呼?科学精神的缺失,让科技传播在效果上打了折扣。那么,从传播者的角度来分析,科学精神到底缺在了哪里呢?

首先,就是专业知识的缺乏。科技报道所涉及的领域是非常广泛的,从自然科学的物理、生物,到工程学的电子、自动化,等等。就拿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来说,一次发射就涉及了火箭、飞船、航天员、地面测控、科学应用等七个不同的系统,每个系统之下还有不同的分系统,其内容也涵盖了空间科学、天文学、电子技术以及生命科学等。如此复杂庞大的工程,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说,也意味着大量的专业知识需要传播者去理解、学习。如果要报道好这样的科技大事件,就需要报道者有相应的专业知识积累,还要有知识更新。而事实上,大多数的科技记者都是学人文学科的,其科学知识有限,也就很难在有限的时间里去理解和消化所采访的内容。而即使是有理工科背景的记者,如果缺乏足够的知识积累,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

这就导致了我们的报道只能是根据官方提供的新闻素材来改编而缺乏独创性。此外,由于理解上的不到位,还会导致报道结果片面、不慎重。比如2006年6月,各大媒体纷纷报道“我国科学家成功破解百年数学难题——庞加莱猜想”的消息,大家不约而同地用了“破解”、“完全证明”等字眼,似乎想证明这个猜想完全是中国科学家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