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科技与传播
49591000000044

第44章 科学理念与大众需求

——从语法改革到专业品质提升

曾祥敏

摘要: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中国电视科学栏目与纪录片已经逐渐完成从过去单纯说教向契合大众审美趣味、注重叙事的转型。本文探讨了电视科学栏目和纪录片在叙事语法改革之后,如何提升节目价值的命题,认为提高科学专业品质是提升栏目和节目价值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科学理念、大众、专业品质

21世纪前十年,中国电视科学栏目以及科学纪录片的发展已经初步完成了语法改革。纵观中国电视节目近十年的发展,普遍的趋向有如下几点:电视节目的形态不断得到开发与拓展,各种类型的电视节目不断涌现;电视表现形式的交叉融合日趋明显,虚构与非虚构的电视语言表现日渐成熟与灵活;对电视纪实语言的理解及其在各类型节目中的表现也逐渐深入;节目中趣味性的价值判断被提到重要的地位,可视性和娱乐性的价值因素超过以往任何时期;节目叙事理念、技巧、方式也开始和国际接轨。可以这样判断,反映在电视科学节目中,电视化的表达已经完成了阶段性任务。以中央电视台的《走近科学》、《发现之旅》、《百科探秘》为代表的一批科学探索栏目在故事化的讲述、悬念的设计、叙事结构、叙事模式等诸多方面已经形成一个规范化的操作模式。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一些浅层次的、单纯追求视觉猎奇与故弄玄虚的节目屡屡涌现,有的节目已经逐渐偏离了科学内涵与科学探索精神。而纵观国际上成功运作的科学栏目,我们发现,其中专业科学品质,叙事模式与技巧,营销模式各为一足,共同支撑栏目和节目的发展与运行。

当叙事模式与大众审美趣味已经被电视界普遍认同的时候,科学栏目面临升级转型的问题。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恰恰是专业科学品质的提升与回归。这其中,专业品质的提升当然又离不开资金支持与营销手段,本文仅从科学专业品质方面来分析科学栏目的价值提升。笔者认为,在这个升级转型的过程中,起码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科学内涵的提升

笔者称之为科学理念的再审视,这是栏目发展的螺旋式上升。对科学理念的重新提及,不是要回到过去的枯燥的科学知识说教的时代,也不是单纯的技术推广,而是在经历了叙事改革之后,把科学理念、科学精神、科学知识通过深入浅出、跌宕起伏的讲述方式进行传播。在21世纪前十年,我们的科学栏目着重在形式与叙事技巧上进行重大改革。这虽然是科学节目在发展过程中的拨乱反正,使节目真正回归到大众趣味,增强了叙事能力和节目的吸引力,但是,另一方面却造成了科学理念在节目中的式微,无论是选题还是故事的展开过程,都因为追求猎奇、趣味而使节目呈现出一种浅层次的揭秘状态,科学探索手段单一、科学论证手法不严谨、片面强调悬念而忽视解决问题,缺乏展示过程中的科学内涵的提升等。

当一种叙事模式成为可以复制的东西的时候,其核心竞争力就很难体现,这时候,科学品质和科学探索精神应当成为构成节目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所谓科学品质和科学探索精神,并非要使节目成为专门的科学研究,而是应当以专业理念体现大众需求,是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先进的科技手段和扎实的科学知识以及强大的专业技术背景去解读和探索相关的问题,甚至是生活中的小问题。

电视是过程化的艺术,而科学内涵很大程度上是在电视的叙事过程和纪实过程中展现出来的,记者在调查采访中的科学手段的运用和展示、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专家解读和引导、专业记者的特殊的科学调查方法都使节目的科学内涵得到提升,也是节目在形式普遍雷同的外壳下展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栏目创作者应该考虑的是影像表达背后的价值提升与创新,通过那些鲜为人知的科学手段和调查方法把观众熟知的问题进行破解,这也是艺术当中的“熟悉的陌生化”。而通过科学手段对一些奇异选题进行深入展示和揭秘,又是“陌生的熟悉化”的过程。

层级丰富的专业创作团队

1.栏目内的专业创作团队

科学栏目创作者不仅要成为专家——具备专业知识,而且也要成为好的翻译家——把科学专业知识转化为生动丰富的电视化故事。因此,节目的科学内涵要有具备专业知识的创作团队作依托,创作团队的专业性和稳定性对于电视科学栏目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一个栏目能拥有一个具备专业科学知识和科学判断的核心创作团队,能够对节目审核、节目策划、节目理念有独立判断和价值引导,就成为栏目的核心竞争力的来源之一。而类似于《走近科学》、《百科探秘》这样的以自制节目居多的栏目其实是在为中国电视界培养具备科学素养和专门知识的电视人才。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毕竟我们的电视科技类节目发展时间还不长,兼有科学专业知识和影像表达能力的创作队伍还不够成熟。过去一些科学电影制片厂的专业人才虽然在观念转型后成为一支重要的创作队伍,但毕竟只是少数。

从这一方面讲,类似于《走近科学》的科学栏目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在为未来积淀经验和人才。而且我们也看到诸如《走近科学》中的“喀纳斯猜想”这样的节目开始模仿国外节目的创作方式,逐渐和专家进行深度合作,追踪记录专家的探索调查过程,从电视记录者和专家的视角去共同解决一个问题。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联合专家制作的过程中,创作团队的科学理念和专业品质都将得到极大的提升。

2.社会资源合作

当然,创作人员的素质离不开社会资源的依托,单靠栏目自身建设很难形成一个开放的节目创作源。制播分离、国际联合制片、资助等诸多委托、合作制作应当成为科学栏目进行栏目运作机制改革的首要手段。这也是探索发现(Discovery)、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动物(Animal Channel)等国际知名频道的成功运营模式。

现在,制播分离成为广电体制改革的重点与难点,而科学栏目创作与经营由于其对社会资源、专业资源的紧密依赖性,恰恰是这方面改革与发挥的重要领域。没有广泛的社会资源配置与合作,前文提及的科学专业品质是很难保证的。比如,美国探索频道每部片子的实播片长和实拍片长的比例平均在1∶15左右,最高甚至能达到1∶75……一个节目在通过审核以后,通常得花上一年时间进行拍制,最后可能才播出一个小时。周期长,所耗资金庞大,可想而知,没有一个周密的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很难实现节目的大量运转。

除此之外,非营利组织的赞助、协助等也是重要的资金来源和科学专业基础的依托,比如类似于美国的国家科学基金会、斯隆基金会、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等对科学栏目和节目提供的资金和专业研究能力的支持等。仅在1984~1994年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共计投入16930万美元用于非正规科学教育计划,其中34%(5756.20万美元)用于支持电视项目。基金会的介入使节目经营与科学知识普及形成一个良性互动,共同推动科技传播的发展。

3.科技传播后备人才

电视科技传播离不开后备人才的培养,目前,国内针对科技传播人才培养的专业和课程还很少,传播人才培养的细分化也不够。而在国外,比如英国伦敦大学,它的下属4个学院(伯克贝克学院、金斯学院、帝国科学学院、技术医学和大学学院)都开设了科技传播方面的相关课程。伯克贝克提供业余科学传播学位证书;帝国科学学院和金斯学院提供科学传播理科选修课程;此外,帝国科学学院还提供学时为一年的科学传播硕士课程。专业后备人才为电视科学栏目的创作人员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没有这样较大数的公分母,很难形成一个稳定、有专业品质的科学节目创作与经营的中坚力量。

科学基础环境

从某种意义上说,电视科学节目的价值提升也离不开整个社会的科学基础环境,因为有了这样的环境依托,才能给电视科学节目创作者提供智力支持。就此而言,中国整体的科学环境还比较薄弱,对相关问题的科学实证研究的经验还不足,这使得节目在寻求智力支持的时候捉襟见肘。就此,《森林之歌》的创作者也曾经感叹在拍摄中难寻智力支持的无奈。

此外,电视科学节目最能反映电视技术与艺术的紧密结合。在我国电视科学节目制作过程中,高科技影像摄录技术以及多样化的科学探索手段的缺乏都限制了选择题材的视野和拍摄视角,创作者无法呈现真实的影像去展示过程,也无法给观众提供一个新鲜的视角去探知事物的真相。令笔者印象深刻的是2000年的北京国际科教片节上,来自瑞典的影片《爱的凯歌》(The Miracle of Love)所给予观众的视角令人震撼。该片的两位主创人员花费四年时间,投入二百万美元,为观众呈现了一部生命“诞生”历程的影片。他们把摄像机和一个直径只有一毫米的内窥镜连接在一起伸到母腹中拍摄。从精子的产生到受精,从胚胎的形成到胎儿生长的过程,首次用实拍的画面记录了生长三周时脑胚胎细胞的繁殖(大约每分钟生成十万个新细胞)过程,还有血管的形成以及细胞分化在人体各个器官生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这种直接的真实远胜于现在动辄用动画呈现的内容,无疑给人以解气、过瘾之感。

从这方面而言,电视工作者与科技工作者深度合作,电视影像艺术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才能共同推进科技传播的发展。

结语

科学内涵的提升与节目的趣味性本非矛盾,也不意指回到过去枯燥教化的说理。科学研究手段的多样和科学视野的开阔恰恰为节目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提供了扎实的基础以及多样的创作手段和创作视角。从近十年来我国科普性栏目以及科学纪录片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科教节目创作团队在观念上的进步以及实证调查品质的提升。从这方面说,我们更应为其每一次的蜕变而喝彩;同时也应该意识到节目的真正价值提升还需要苦练“内功”,抓住“科学”这个内核。这才是我们传播科学的价值所在,也是科学栏目与纪录片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曾祥敏:博士,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