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科技与传播
49591000000029

第29章 新媒体时代科技传播的路径、特征及挑战(2)

新媒体时代科技传播的特点

以网络为标志的新媒体传播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大众传播时代大众化、非目标性、单向、区域传播的障碍,使得传播走向个人化、目标化、双向和全球网络传播。和传统的传播方式比较,互联网和移动媒体使得科技传播的特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传播形式的直观、多样和立体。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在传播内容方面更为丰富,文字、图像、声音等多媒体化成为一种趋势。与此同时,多媒体化还表现在终端方面,一部手机不仅可以用来通话、发短信,同时还可以用来听广播、看电视、上网,多种媒体的功能集合为一身,而这些功能的实现是以互联网、通信网、广播电视网等多种网络的融合为基础的。这样,通过网络和移动通讯平台及数码录音笔、数码相机、数码摄像头等多媒体硬件设备,科技信息可以以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存储和传播,最大程度地增加科技信息的直观性、有效性和多样性。

(2)传播速度的实时和快捷。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可以实现实时的传播,不再需要复杂的剪辑和繁琐的后期制作与排版,技术的简单便捷使得信息可以在全球实现实时传播。这一优势是任何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这样不但可以实现科技信息的即时上传和即时接收,大大减少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所占用的时间,提高了传播效率,而且还加快了异地科技信息的交流速度,使科技工作者能够及时地更新科技信息的内容,了解科技信息的最新发展动态,大大拓宽了科技传播的时空界限。

(3)传播过程的大容量、交互和移动。传统传播的特点是容量小、效率低,而且一般在传播过程中呈现单向与固定的特点。而在新媒体时代,以网络为基础的科技传播平台的容量几乎是无限的,并且存储成本越来越低。互联网上的科技信息传播在容量上具有无限的可扩充性,允许大容量传播。不仅如此,在传播的过程中,博客、论坛等形式使得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形成良好的即时的互动,可以避免传统媒介传播的呆板性和局限性。科技信息受众通过在线的预定,可以自由地选择信息交流的时间、内容和方式,改变了传统科技传播的一些最基本的方面,包括其传播模式、信息的收集、信息的组织、信息传播的进程、信息的反馈等等,促使现代科技传播跃升到一个新阶段。

新媒体时代科技传播的挑战

“媒介即讯息”,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早在1969年便提出了这样的经典论述。“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拓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毫无疑问,新媒体的发展为科技传播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科技网站、博客、网络论坛、电子图书馆、三网融合,甚至手机短信都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当代科技传播的最重要的途径,新媒体在提升自身科技力量的同时,使科技传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科技传播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但是,在资源数字化、传输网络化、管理自动化、应用个性化、服务知识化的必然趋势下,对科技传播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科学传播能否抓住新媒体时代的历史机遇,跟上网络和移动通讯时代的步伐,关乎科技传播事业的兴衰成败。

1.新媒体自身在科技传播方面的先天性缺陷

无论是科技博客,还是科技普及网站,就信息的提供和专业化服务而言,一方面,在信息采集能力上先天不足,高水平、专业化的采编队伍严重缺乏;另一方面,在内容上,受采编能力制约,网络媒体所采用信息大部分来自于传统媒体,无法构成竞争优势;特别是,新媒体环境因其内容庞杂、数量浩瀚,令人眼花缭乱,在信誉度上,网络媒体要想与传统媒体抗衡,恐怕还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

2.新媒体建设成本对科技传播带来的挑战

网络媒体的最大特点是前期投入大,作为眼球经济,网络媒体在内容的选择等方面要考虑其产业化和赢利能力,不可能对科技传播有更多的倾斜。这使得新媒体在给科技传播打开一扇门的同时,又关上了另一扇门。在人们的信息来源主要依赖网络的情况下,如果网络为了生存的需要,将科技传播边缘化,就意味着客观上挤压了科技传播的空间,这是科技传播在网络时代最大的挑战。

3.科技传播的专业化与受众的需要之间存在落差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日益专业化,科技信息流分层现象和科技传播过程功能分化现象的日益明显,现代科技的传播,既有高端的专业领域的交流,又有科技教育,还有大众化的科技传播。在传统媒体环境下,无论是科技前沿,还是科技传播,其本身都各有其所地能够通过一定的途径得到发展,但在网络时代,网络快餐的特点决定了受众只是对一些好玩的科技知识感兴趣。这就意味着,通过网络工具的删选,真正有意义的科技发展并不能通过网络为人所知,而网络所传播的又未必是科技发展的主流。

结语:建立新媒体时代科技传播国家级信息平台

就当代国际竞争的基本态势而言,谁占据了科技的高端,谁必将占据未来全球竞争的制高点,这一方面取决于科技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取决于民众科技整体水平和认知能力。早在几十年前,科学学的奠基人贝尔纳就曾呼吁人们要对科技传播的整个制度进行一次更加彻底的改组,建立—个系统,用以对科技情报进行记录、归档、协调和分配,从而全面解决科学交流问题。目前,各个国家都在建立自己的科技信息平台,并将其视为国家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互联网为龙头的信息技术正在全球范围内给大众传播带来一场革命。2l世纪,图书出版、通讯社、报刊、电视、网络及移动通信等媒体将在先进的信息技术基础上融合为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信息平台,并与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公务、电子医务、电子教务等有交叉和融合的趋势。对于立志于建立创新型国家的中国而言,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专利申请国,也已经成为公认的科技大国,但要成为全球科技丛林中的强国,还需全方位的努力。除了加大在科技方面的投入之外,在科技传播领域也要加大政府的投入,让整个科普界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产业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国家级的科技传播平台。目前,中国政府已经推出了国内最具权威性的大型专业性政府网站——中国基础科学研究网,它标志着我国构架国家多媒体科技传播平台基础工程取得了成功的第一步,但还需要更加努力。

参考文献:

翟杰全.让科技跨越时空(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张荣科.新媒体与基于公众的科技传播之实践探析(J).科技传播,2009,(8).

翟杰全.构建面向知识经济的国家科技传播体系(J).科研管理,主001,(1).

李浩.科技创新与科技传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王菲.媒介大融合——数字新媒体时代的媒介融合论(M).广州:南方日报出报社,2007.

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体(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喻国明.当前中国传媒产业面临的三种转型(J).中国传媒科技,2007,03

(于海燕:硕士,中央电视台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