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科技与传播
49591000000024

第24章 科学博客的传播特征分析(2)

2.专业性与大众化的结合:传播模式的变化

中国科学院科普研究所李大光教授曾撰文指出,一直以来人们采用线性模式进行科学传播活动,“这种模式基于这样一种认识:科学家是不同于一般人的专家,他们的知识是理性的、更为高级的,而公众的知识仅仅是感性的,是可以忽略的。因此,科学知识的传播是由科学家向公众单向流动的过程,呈现出线性的模式”。这种线性模式最大的问题是硬性的教育与输入,结果和科学家期望的正好相反,复杂的科技知识使公众认为科学很复杂,一般人根本就不可能理解,从而导致公众对科学敬而远之。

据中国科普研究所2005年进行的第六次中国公众科学素养抽样调查来看,尽管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与发达国家比,差距较大,但是公众对科学知识的需求却和发达国家公众的需求差不多。中国公众对科技新闻很感兴趣,其中最感兴趣的是科学新发现、新技术的应用和医学新进展,比例分别达到54.5%、50.9%和45.9%。

特别是近些年来,很多重大的公共事件与科学、技术和工程相关。比如,“非典”、禽流感、厦门PX事件、松花江污染事件、中西医争论、伪科学的争论、转基因农作物、苏丹红、三鹿奶粉事件等。科学传播的目的就是要加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科普宣传力度,大力向公众传播和普及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公众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帮助公众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态度处理自己面临的复杂问题。

因此,要改变科学传播的方式,一方面,及时、透明地传递科学信息,中国科学院科普研究所的调查显示,“尽管公众对科学技术还是持积极支持的态度,但是,他们对科学和科学家团体的信任度却在下降。造成这一后果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信息不透明”。另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线性传播方式,使科学知识能够变得更贴近生活,贴近公众,让公众参与到科学传播的过程中来。

网络的草根性和交互性使它成为一个比较好的可以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新的科学传播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科学知识的专业性不应该成为与普通人沟通的障碍。事实上,科普文章除了由大师级科学家来写,也可以由一些有良好科学教育背景、又有媒体经验的年轻人来做。年轻的科普作家比较懂得年青一代需要什么样的科普知识,比如科学松鼠会的文章:《B超会“超”坏胎儿吗?》《“吃辣椒导致肺癌”纯属谣传》等;同时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方式进行传播。这样的传播方式是一种桥梁,连接着媒体和大众,而另一头则是科学家。

同时,科学传播也会关注公共危机事件,科学松鼠会的存在价值就是从汶川大地震开始体现出来的。汶川地震发生后三个小时,科学松鼠会就赶写出一篇高水准的科学原创文章《动物预报地震,靠谱吗?》,随后策划了“地震专辑”,白天的时候,国内的“松鼠”写,睡觉的时候,地球另一边的“松鼠”们接着写。20天之内发稿量达到30余篇,内容从地震能不能预报、心理救助、自救方法到救援技术、预警系统、地震局、防疫措施等,涵盖地震知识的各个方面,使他们的日点击量达到了1.6万人次。

这些客观、严谨、科学的文章纠正了许多公众对于地震这一自然灾害的常识性错误,体现出了科学传播的力量。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力量,科学博客改变了科学媒体与受众的传统的线性传播方式,受众从对信息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选择、互动参与。

3.开放性与互动性:从小众到大众

这一特征表现在两个层面,第一是传播主体具有开放性,所有具备科学传播能力的人都可以加入进来,科学松鼠会的博客作者队伍正在不断扩展;第二是传播内容的开放性和传播过程的互动性,基于web2.0的交互特征,信息的加工、编辑、反馈是开放性的。从这两个层面上,科学传播实现了从小众到大众的传播。

2008年4月底科学松鼠会上线时,作者队伍大约是40多人。目前,科学松鼠会的正式作者共有120多位,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超过20人。这个团体是严谨而又开放的,开放表现在任何热爱传播科学、共享知识的人都可以加入,目前的博客作者队伍遍布全球各地,国内占2/3,国外1/3,其中博士占了较大比例。他们期盼有想法、有能力的人加入科学传播事业,希望通过网络平台的开放的环境,招募到适合的科学传播工作者,并且通过发挥每一位作者的个人价值,引领越来越多的人涌入这个领域,成长为科学记者、撰稿人及其他形式的科学传播工作者,将科学传播在网络平台上的价值发挥至最佳。

严谨是为了维护科学博客网站的专业性和公信力,虽然是一个博客群,科学松鼠会的作者还是经过了严格的遴选,要向评定小组提出申请,回答三个问题,此外,还要写一篇文章以便让评定小组考察成员的科学素养以及是不是有较好的文字功底。“分属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只撰写本领域内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科普文章的专业性,广泛吸纳来自各研究领域的人才又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松鼠会涉猎领域的广度。”从传播内容来看,为了加强与受众的互动,除了开设评论区,科学松鼠会还开设了论坛(现有用户三万余人)、豆瓣小组(现有组员近三万人)及新浪微博等。在互动板块中,经常有网友和读者提出的问题,这样的问题通常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受众或者贴近热点,针对性也更强。比如,一个读者发帖表示现在很多人对肌营养不良症存在误解,很快松鼠会就组织临时小组,集体写出了一篇针对肌营养不良症的深度报道,从科学传媒的角度关注孤儿、关注社会问题。

除了一般的科普文章之外,松鼠会博客还开设了许多有趣的栏目,比如类似“十万个为什么”的“Dr.You竞答”,几乎每周都有几个来自生活的有趣而刁钻的问题被提出来,比如头发为什么会翘,什么能源可以替代电能等。这个互动板块面向所有的网友,由于网友专业领域的不同,对同一个问题经常会有不同学科的解读和回答,这些答案是“众人科学智慧的结晶”。

4.融合性:传播渠道的拓展

在媒介融合时代,信息生产与发布的技术更为多样、复杂,流通的渠道更为多元、便捷。以科学松鼠会为例,其传播渠道包括:(1)博客平台的互动传播;(2)与传统媒体的互动传播;(3)线下科普活动的信息传播。

从2008年4月科学松鼠会群博上线到现在两年来,这些遍及全球的科普作者们在博客、微博、社区等网站上相当活跃,除了拥有自己的独立网站外,在搜狐、网易、科学网、博闻网都有自己的博客网页,扩大了博客的传播范围,增强了科学传播的力量和影响。

科学松鼠会也非常注重与传统媒体合作,着力于为科学传播写作者和媒体间打造沟通的平台,共同发挥科学传播的力量。两年时间,科学松鼠会的作者们发表了两千多篇文章,出版了三本松鼠会文集,在南方都市报等媒体开设专栏,“松鼠们”的文章源源不断地在各大科普媒体上刊登。

同时,科学松鼠会的线下活动也开展得红红火火,吸引了遍布全球的百余位科学爱好者加入。比如看片会,即每期选一到两部科普大片,召集同一城市的科普作者们一起观影,在分享科学视觉化大餐的同时,邀请科学专家作点评,共同参与、交流与吸收科学知识。

再比如读书会活动,每个作者推荐一本他所在专业领域的入门级书籍,最被大家认可的书会发布在网络上,供入门参阅。这种依靠阅读普及科学知识的方式,实际上是把网络、传统媒体和线下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互动方式。

为提升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科学传播任重道远,新媒体时代的博客传播改变了传统的科学传播模式,具有公共性、开放性、互动性、大众化和融合性等特征,为科学传播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曹晚红:博士,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