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2012年宁夏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蓝皮书
49571300000037

第37章 宁夏生态移民发展能力调查研究(1)

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周莉

资源环境学院,黄越

引言

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缓和了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压力,改变了当地贫困人口的生存环境,所产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是不言而喻的。然而,生态移民工程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工程,生态移民搬迁改变了移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随之也引发了一系列新问题,影响了移民在移民安置区的发展能力。就宁夏生态移民目前实施情况来看,移民搬迁后,相比原住地,他们的住房、用电、出行等基本不存在问题。但以政策靠人均一亩限量供水的耕地奔小康远远不够,而移民其他增收的路径还比较窄,加之长期生活在信息闭塞的大山深处,生态移民发展能力还显不足。从目前看,“搬得出”已经实现,如何“稳得住”、“能致富”面临严峻挑战。要使搬出来的移民能够“稳得住”,进而逐步致富,关键是要提升生态移民发展能力,从而有力改善生产生活状况。本文通过对宁夏生态移民发展能力分析,发现其发展能力方面的特征,结合实地调研分析研究影响宁夏生态移民发展能力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及提升对策建议。

一、宁夏生态移民基本情况

2001年,为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进程,中央提出了“在西部地区对一部分生活在自然条件严酷、资源贫乏、生态环境恶化地区的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举措,宁夏称之为“生态移民工程”。2007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实施县内生态移民工程,用5年时间,从大山深处搬迁20余万贫困人口。自2008年以来,宁夏采取整村搬迁、集中安置的方式,推进生态移民。到2009年年底,批复移民13.08万人,累计定居移民8.2万人。

2010年“十二五”开局,自治区党委、政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决定用5年时间对长期生活在生态环境极其恶劣的中南部地区7.88万户34.6万人贫困人口实施“整村搬迁,集中安置”搬迁安置到近水、沿路、靠城的区域,再用5年时间发展致富,力争在2011——2020年期间,将我区中南部地区打造成为国家生态移民扶贫开发示范区。搬迁涉及宁夏中南部山区9个县、91个乡镇、684个建制村、1655个自然村,既有县内安置,又有县外安置。其中,县内安置占35%,县外安置占65%。2011年,全区生态移民工程第一批计划开工建设81个移民安置区,建设3.2万户14.2万人移民住房,同时建设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公共服务工程。目前各市县移民住房、农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相继开展。截止2012年4月,第一批的75个安置区已基本建成,第二批拟建的57个安置区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并已陆续开工建设。已累计完成投资28.61亿元,建成2.46万套移民住房。调整开发土地9.76万亩,建成小型扬水泵站15座,调蓄水池20座,铺设节水主管道705公里;建成设施日光温棚6235亩,养殖暖棚6975座;完成教育及村级(社区)活动场所建设(包括医疗、计生、文化、科技、劳务服务室)7.64万平方米;架设供电线路582公里,修建通村道路450公里,铺设自来水入户主管道985公里。移民安置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政策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企业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协调服务和监督管理力度持续加强,举全区之力推进生态移民的局面已经形成。

二、宁夏生态移民发展能力分析

(一)生态移民发展能力的内涵

生态移民是指原居住在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地区、生态脆弱地区以及自然环境恶劣,基本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地区的人口,搬离原来的居住地,在其他自然环境较好的地区定居,并重建家园的人口迁移。也指为了保护某个地区特殊的生态或让某个地区的生态带到恢复或某个地区因自然环境恶劣,不具备就地扶贫条件将当地居民整体迁出而进行的移民。宁夏生态移民大部分来自中南部山区,又是异地扶贫搬迁,他们是长期生活在生态环境极其恶劣的贫困群众,大多家底薄,经济基础薄弱,在移民搬迁、住房建设以及家具设施购置等方面已花费大量资金,生产生活成本较迁入地老住户更高,移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

生态移民发展能力是借鉴人力资本的概念提出的,就是移民根据新的环境自主获取资源谋求自身生产、改善生活并实现政治诉求的综合能力。“生态移民发展能力”的概念,包含个体和群体两个层次:从个体层面上来说,生态移民发展能力是体现在移民自主发展能力上,即外部条件赋予移民的能力,是移民身上的体力、智力和技能的综合。从群体层面上讲,移民这个群体的发展能力又与周围环境、政府支持力量有关,包括移民所处的自然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条件、政策法律环境等。

(二)宁夏生态移民发展能力基本现状

根据生态移民发展能力内涵的了解,通过对银川市金凤区和顺新村、永宁县胜利乡杨显村、平罗县红崖子乡红瑞村、盐池县花马池镇十六堡村及北塘新村的走访调查,我们了解到宁夏生态移民发展能力主要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特征:

1、经济基础薄弱,发展起点低

由于宁夏生态移民迁出地区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恶化,交通闭塞,农民生活贫困,他们在移出前生活已十分困难,尽管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对移民安置地配套建设了水浇地、道路、供电、饮水、学校、卫生等基础设施,也对54平方米的移民住房建设给予了一定补贴,但农户还要自筹1.28万元住房建设费用,因此对于经济困难的宁夏生态移民来说,搬迁后的发展就相应的更加困难。

2、生产规模缩小,生产能力降低

在我们所调查的5个移民村159户移民中,有60%的移民在搬迁前主要以种地为生,每户平均有耕地25.34亩,另外还有15%的移民从事养殖业,而搬迁后仅只有1.5亩耕地或一个种植大棚,虽然建有一定的养殖暖棚,但因初期养殖成本高以及集中养殖棚区距移民住宅较远,而且管理不规范,实际使用的寥寥无几,导致整体生产规模缩小。另外,生态移民定居后,存在短期内难以适应由以往的旱作农业生产方式向发展高效节水农业、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转变的问题。由于服务工作跟不上,移民学科学、用科学缺乏主动性,发展现代农业困难大。对于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移民群众需要有一个学习和适应过程,生产能力降低。

3、生产尚未完全恢复,经营效益欠佳

宁夏生态移民迁入地初期因耕地整理、宅基地建设而形成的直接成本负担是非常大的,这种负担严重影响到移民后期的生产生活水平,短期内,宁夏生态移民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甚至达不到搬迁前的水平。农业生产能力降低,缩小了农民增收的渠道。据调查,因为耕地减少、初期投入成本大等原因,移民家庭农业收入明显达不到搬迁前的水平。受养殖场所的限制,养殖业的发展也受到了制约。加之家庭经营二三产业尚未恢复,移民在搬迁以来户均年收入较搬迁之前有所降低。而宁夏生态移民一切从头开始,家庭经营成本则要大大高于搬迁之前,加上受传统观念及生产生活的影响,移民很难适应产业结构的改变,一方面有的县种植业还没有走出传统种植的路子,原来的生产技能很难适应节水农业、设施农业,经营效益欠佳。比如平罗县红崖子红瑞村安排到移民户中的小拱棚,种植经营水平不高,效益也差,而永宁胜利乡杨显村的葡萄种植业因为技术掌握不熟以及部分土地质量不高,部分移民葡萄刚种下去就死了,完全没有经营效益。另一方面由于规划不合理,在安置区建设时并没有合理的规划出养殖区,或者虽然有规划出一定的养殖区但因后期管理不善,养殖业发展迟缓。在盐池县花马池镇十六堡村因为缺乏养殖场所,导致养殖业发展困难,北塘新村虽然有集中的养殖暖棚,但由于离移民住宅较远,管理不善又不利于移民看管,实际使用情况不佳。

4、消费支出较大,积累率较低,发展后劲不足

生态移民搬迁之前的米面油等生活消费支出主要以自给自足为主,而搬迁后一方面由于安置区处于城镇周边区,物价水平较搬迁前的山区高些,相应的消费支出有所增加;另一方面由于移民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尚未达到迁入区水平,自给能力较弱,生活消费支出比例增加。据调查,移民搬迁以来的支出多来自以前的积蓄,然而除支付一定的住房建设费用,移民初期的消费支出和生产生活投入都是相当大的支出,使得移民搬迁后积累率较低,加之艰苦创业的意识薄弱,移民发展后劲不足。

三、影响宁夏生态移民发展能力的因素分析

从生态移民发展能力的内涵及宁夏生态移民发展能力的特征看,影响移民发展能力的因素可以从主观、客观两方面分析研究:

(一)主观因素

影响宁夏生态移民发展能力的主观因素主要体现在移民自主发展能力上,即移民自身的体力、智力和技能的综合,主要的主观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移民文化素质

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在劳动力市场上被看作是个体劳动能力的标示。对生态移民而言,受教育程度则意味着移民发展的能力基础和发展潜力,也是影响生态移民发展能力的主观因素。宁夏生态移民一般来自生态环境恶劣,文化教育落后地区,由于长期处于交通偏远、信息不畅的环境下,宁夏移民原居住地与全区教育水平差距长期积累,导致了大部分移民文化素质不高,缺乏劳动技能,特别是中老年群体及妇女群体。根据我们调查的5个移民村159户样本移民家庭统计结果,移民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9%,初中文化程度的约占28%,小学文化程度的约占29%,34%为文盲,上过初中中专或高中中专的只有1.26%,很多人完成的只是基础知识的教育,极少移民能够掌握规范的专业技能。

2、移民社会适应能力

生态移民从原居住地搬迁至移民安置区的过程中,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面临着巨大的改变。生产方式上,生态移民都是生活在干旱缺水的土石山区,迁移之前人们习惯于在山坡或谷底耕作,种植一些小麦、土豆、胡麻、荞麦等耐寒的农作物,生产方式相当粗放,由于坡陡沟深,大多数地方无法进行机械生产,虽然家里的青壮年劳力常常除外打工,但就整个家庭而言,从事农业生产始终是家庭的主要生产方式。举家迁移之后,移民的主要力量不在用来从事农业生产,对于大多数习惯于种地的移民来说这种改变是颠覆性的。在生活方式上,迁移之前,移民的家园大多是在交通偏远、信息闭塞的地方,人们日常生活中外界联系较少,生活资料很多都直接取自于土地,对外支出的生活费用可多可少,家庭生活带有自给自足的特点,生活成本低。移民之后,虽然住房费用由政府负担,但是生活城镇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会被动的发生巨大改变,日常生活开销急剧增加。

这种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变都对于移民社会适应能力是个很大的考验,为移民适应新的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困难,从而影响了移民发展能力的提升。

3、移民竞争能力

随着移民搬迁到近城的安置区,农业就业吸纳能力逐渐降低,移民要想谋求发展,就要和城市居民一样面对就业压力和社会竞争。但是,由于移民搬迁前长期生活在传统农村社会,更为依赖农业生产,即使有除农业以外的其他就业方式,也是依赖村集体组织和政府的力量,自主就业、主动发展的主体意识还不够强。宁夏生态移民竞争能力对移民发展能力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移民就业水平低下:一是就业观念方面,尽管已经主动“要找工作”,但不少人认为“没有工作,当然要找村里,要靠政府”,对村集体和政府比较依赖。二是就业渠道方面,比较信任村干部的介绍和政府的安置,不太习惯到劳动市场自主就业。三是就业取向方面,只是模糊地希望稳定一点,收入高一点,离家近一点,对于就业与自身发展、家庭发展的关系还无暇顾及。另外,调查得知移民点的多数人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很多,这样把多数人排除出去了,也导致移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受阻。四是没有主动提高就业技能的要求。虽然感到缺乏专业技能会影响就业,但农民对于培训并不热衷。

4、妇女发展能力不足。

移民受山地自然条件和环境状况制约,以及受传统文化的封闭性和女童受教育权利歧视导致妇女发展能力尤为不足。在我们的抽样调查中,男女比例分别为56%、44%,其中80%的女性在“主要职业”这一问题上的回答是做家庭主妇,在家干农活。移民妇女中文盲半文盲人口比例大大高于男性人口。女性人口素质低,一是影响子女健康与受教育机会,其次是影响家庭人口的健康问题,三是影响人口数量。据调查宁夏生态移民中妇女普遍地结婚较早、生育较多、老年社会保障偏低,她们在科学文化素质、政治素质和经济能力方面偏弱并且在移民安置区的资源占有方面居于不利地位,致使妇女发展能力滞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宁夏生态移民整体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