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2012年宁夏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蓝皮书
49571300000035

第35章 宁南山区生态移民实地调查报告(1)

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东梅、姚晶晶、杨国涛、魏涛

生态移民工程是一项能从根本上改变山区群众命运的民生工程,但同时也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社会工程,其工程量之大,投入资金之巨,涉及人口之多,建设管理之难,是宁夏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因此,在移民之初将工作做细、做彻底,保证移民能够“迁得出”是生态移民工程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移民搬迁之后,如何创新社区管理模式,扶持移民发展后续产业,帮助移民实现“稳得住、富得快”目标是生态移民工程能否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为了深刻理解生态移民的含义,2011年9月底,围绕着如何帮助移民“搬得出、稳得住、富得快”三个问题,宁夏大学经管学院的师生一行十五人,在原州区、海原、盐池三个县进行进行了为期六天的调研,先后走访了5个乡、12个村、140个农户,对这些搬迁对象进行了深入地访谈,希望本研究所揭示的问题可以为政府的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搬迁对象是谁?

生态移民工程的基础是搬迁人口数量的精确统计,因为人口与户数是做好生态移民工作的基础,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非常复杂的问题。

搬迁人口的确定一般是按照户籍为基准统计的。但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计划搬迁的人口与实际搬迁的人口数量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以海原县某村为例,按照规划,该村应有64户需要进行整村搬迁,但到实地调查时我们发现,在那个村居住的农户仅有十户左右,其余的家户或是出去打工锁门而去,或是已经自发搬迁到了川区,或是1998年搬迁到了红寺堡移民区,或是其他情况离开了那个村。这些人要么一人多户、要么有人无户,户籍管理非常混乱。这种情况在其他移民迁出区也普遍存在。

对于这些已经通过自发移民离开的人究竟是否应该分配搬迁指标给他们呢?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如果不给他们指标,这些人在当地有户口;如果分配给他们,这些人去新迁入地居住的可能性小,最大的可能是锁上门了事;有人气的时候,他们又会倒手卖掉分配的房子,造成国家资源的浪费。而如果安置地居住的人少,村上的很多公共事务将难以开展,移民新村也将缺乏足够的人气,这将影响定居移民的心理。因此,生态移民搬迁之前需要准确核实搬迁人数,确保该搬得搬,不该搬得不搬。而这项工作需要大批有责任心的、熟悉基层情况的干部做这件事情。

二、如何“搬得出”?

如何让应该搬迁的移民能够自觉自愿地搬迁是解决“搬得出”问题的关键。生态移民是一项集改善生态、帮助贫困人口脱贫的项目,搬迁的对象是“人”,因此,自愿是顺利搬迁的前提。然而,由于人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做到“大一统”。因此,弄清楚每个移民的诉求是达成“自愿搬迁”的前提。

首先,什么人更愿意搬迁?

调查中我们发现,对生态移民表现出强烈搬迁愿望的是那些家庭比较贫困的农户。这些贫困户有的是由于家中有病人,有的是由于家中劳动力少,有的是由于户主年龄偏大,有的是家中有学龄儿童多,有的是残疾、病患等,他们对走出大山搬到川区充满了向往。然而,每户必需交的12800元搬迁款又是他们移民路上的拦路虎:家徒四壁的财产状况使他们无法通过变卖家产获得现金;由于贫困,他们无法获得金融机构的资助,他们的亲朋好友也大多处于捉襟见肘、自顾不暇的境地。因此,这些贫困人口虽然搬迁意愿强烈,但苦于自身的搬迁能力低下而难以实现搬迁的理想。

其次,什么人不愿意搬迁?

调查中我们发现,现有的搬迁对象中,不愿意搬迁的并不是那些贫困户,反而是一些条件相对较好的农户。他们不愿意搬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第一、大家族中的个别子女不愿意搬迁。现有的搬迁对象、尤其是整村搬迁对象,有一些住在同一个自然村里的、一个大家庭的几个兄弟。在这种情况下,搬迁时通常几个兄弟选择搬走,几个兄弟留下。这样选择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原因(每家均交12800元,确实无处可借),另一方面是希望自家兄弟搬走了,余下的人生活得更宽松了。

第二、老年人不愿意搬迁。一些老人家认为自己已经丧失了劳动能力,在山里还能勉强维持生活,搬到川区意义不大;况且自家的祖坟还在山里,离开了没人打理,而且自己老了也需要落叶归根。

第三、人口多的农户不愿意搬迁。由于搬迁对象是以2010年度在同一户口上的人数为基准计算,而在农村中通常是婚娶不分户,出生了则登记在户口上,这样导致同一户口上的人口较多,祖孙三代的人家不在少数。如果这样的大户也按一户搬迁的话,搬到新址后显然无法居住(迁入地每户54平米),因此,这类农户不愿意搬迁。

第四、文化程度低的农户不愿意搬迁。文化程度低的农户担心搬到新区后找不到工作,不能适应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所以不愿意搬迁。虽然政府通过村干部动员、入户讲解等方式进行宣传,但搬迁对象们仍然心存疑惑。例如,固原市为每一户移民发放了“致生态移民一封信”,向搬迁对象进行生态移民宣传,但对于那些文化水平不高、风险承担能力较低的贫困人口而言,他们更愿意相信“眼见为实”,但让每一个搬迁对象都到迁入地“一睹芳容”又是不现实的。因此搬迁对象对移民表现地比较茫然、被动、甚至是抵触。

第五、新盖住房的农户不愿意搬迁。原州区一个处于地震断裂带的、整村待搬迁的村子里,那些家里有漂亮房子的农户不意愿搬迁。问及原因,他们说由于不知道自己所在的村十二五期间被列为搬迁对象,他们已在前两年翻盖了自家的房子,由于翻盖新房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因此不愿意、也没有能力搬迁了。

总之,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移民们不愿意搬迁的理由各不相同。多数人认为十二五是五年计划,可以看看已经搬过去的人的生活到底怎样再决定自己哪年搬迁。当我们对他们讲,整村搬迁就是整村统一行动,不可能拖拖拉拉搬五年后,这些人持“走一步看一步”的观点。

三、如何“稳得住”?

把移民安置房建设好后,将移民从老家搬迁到移民村,这只是移民工作中第二步,也是相对简单的事情。移民在迁入新址后面临的事情更加麻烦,如,移民村要通水、通电、通路;学校要有,村级活动场所要有,宗教活动场所要有;移民村要绿化,移民的庭院要有围墙,安置移民的土地要分配到户;移民村要建立“两委”班子,要建立用水管水协会,要建立起各项管理制度,要正确对待农村垃圾处理、环境保护等问题。其中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则是教育引导移民群众转变观念和加强移民村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