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2012年宁夏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蓝皮书
49571300000024

第24章 移民搬迁对生态移民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研究——以宁夏为例(3)

(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引黄新灌区,本来的额定灌溉定额就十分有限,而移民安置区的绿化、生产生活用水量又十分庞大,所以要合理规划生态建设用水、生产生活用水,培养、引导移民适应节水型的生计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进、培育耐旱作物,增加高附加值农产品的生产;发展高效节水农业,采用膜下滴灌技术、根据作物生理合理调整灌溉和局部灌溉,减少无效蒸发损失和总灌溉用水量。

(三)整合资源,构建和创新移民素质教育长效机制

移民素质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根据移民素质提升的不同阶段,整合资源,不断调整和更新相关的教育培训模式与内容,让农民的人力资本得到可持续的提升,为移民选择和优化生计策略提供知识储备和能力培养。从实用知识培训逐步转向能力和思维方式的教育与培训,在培训移民实用技术的同时,引导移民朝阳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去思考和实践,在这个过程中让移民不断了解和认识农业产业发展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培养移民的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移民区政府要注意吸引有能力的青年发展农村产业,支农政策可以适当向留在农村的年轻人倾斜,并制定专门的政策对有知识、有才干的农村从业青年进行扶持。

(四)构建农、牧结合的产业链,提高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耦合度

迁入地的生态环境十分简单、脆弱,其人口承载能力有限,而且实证分析结果也显示,单一的发展种植业,只能解决温饱问题。移民搬迁至迁入地后应该选择的生计策略要求,既要发展种植业以维持生计,也要发展畜牧业提高收入:以种植业的副产品为畜牧业提供饲草料,以畜牧业的副产品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逐步形成良性的生态农业循环,让移民区的生态与经济高度耦合。

(五)建立生态环境恢复与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

生态移民的目的之一是解决生态恶化问题,以其恢复生态脆弱地区的环境功能性。因搬迁引起的移民原有生产生活系统的失调,需要很长时间恢复或重建,这一过程中,移民的各种生计资本都会有所损耗,如种养殖结构的变化导致的原有技能的失效等,生态移民对移民来说意味着一定程度上的损失,基于生态移民的生态效益的公共性,以及发展机会的公平性,对生态移民进行生态补偿是可行的方案之一。为此,应建立生态环境恢复的长效机制与拓宽生态移民补偿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周.资源、环境与贫困关系的研究[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7(5):8-14.

[2]汪三贵.中国新时期农村扶贫与村级贫困瞄准[J].管理世界,2007,1:56-65.

[3]阿玛蒂亚·森著.王利文,于占杰译.论经济不平等:不平等之再考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68-122.

[4]亚当·斯密著.唐日松译.《国富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5]东梅,王桂芬.双重差分法对生态移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J].农村技术经济,2010(8):43-46.

[6]徐江,欧阳自远,程鸿德等.论环境移民[J].环境科学,1996,17(3):81-96.

[7]刘敏.开拓、创新、务实——评《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J].南洋问题研究,2005(2):95-97.

[8]潘晓成.三峡工程库区生态移民政策绩效分析及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06(6):18-23.

[9]侯东民.草原人口生态压力持续增长态势与解决方法——经济诱导式生态移民工程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2(4):63-69.

[10]池永明.生态移民是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根本[J].区域经济,2004(16):14-15.

[11]程红梅.宁夏红寺堡土地利用系统移民效益评估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新疆:新疆师范大学,2006.

[12]东梅.生态移民与农民收入——来自宁夏红寺堡移民区的证据[J].中国农村经济,2006(3):48-52.

[13]Park Albert,Sangui Wang.Community-based Development and Poverty alleviation:An Evaluation of China’s Poor Village Investment Program.Working paper,2006.

[14]Chambers R,Conway G.Sustainable rural livelihoods:Practical Concepts for the 21st century.Brighton: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1992.

[15]F.Ellis.Rural Livelihoods and Divers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Oxford,2000.

[16]DFID.Sustainable Livelihoods Guidance Sheets,London: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2000:68-125.

[17]Martha G.Robert,杨国安.可持续发展研究方法国际进展——脆弱性分析方法与可持续生计方法比较[J].地理科学进展,2003(1):11-21.

[18]李小云,董强,饶小龙,赵丽霞.农户脆弱性分析方法及其本土化应用[J].中国农村经济,2007,4:32-39.

[19]谢旭轩,张世秋,朱山涛.退耕还林对农户生计可持续生计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457-464.

[20]Koenker,Roger and Gilbert Bassett,Jr.Regression Quantiles.Ecometrica,1978,(46):33-50.

[21]I.Moffatt,N.Hanley.Model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Systems Dynamic and Input Output Approaches.Environmental Modelling&;Software,2001(6):545-557.

[22]周密,张广胜.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阻碍[C].会议: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2010:315-329.

[23]葛玉好,赵媛媛.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原因探析——分位数分解方法的视角[J].中国人口科学,2010(12):12-20.

[24]高梦滔,姚洋.农户收入差距的微观基础:物质资本还是人力资本?[J].经济研究,2006(12):71-80.

[25]东梅,刘算算.农牧交错带生态移民综合效益评价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8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