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2012年宁夏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蓝皮书
49571300000014

第14章 生态移民社会适应状况研究——以宁夏地区为例(2)

6、居住条件与环境的适应

在“十二五”规划的新移民村镇,基础设施方面有非常大的改善,配套了小学、中学、医院、银行,包括街道硬化、公共卫生设施、供水设备和大众文化体育设施等都有了较为完整的配套,移民的住房标准均是54平方米,有的移民村镇还要大于这个标准,70.9%移民对这样的居住条件感觉到很满足。

然而,再好的居住环境的改变对移民的社会适应来说都带来一定程度的困难。中国人固有安土重迁的意识,离开祖辈生活过的老家,迁移到一切都不熟悉的新环境,人们对自己生活的可控性受到了很大的威胁,很多人都会表现出对环境上的不适应。在盐池县十六堡、平罗县五堆子等移民新村,由于新移民区原本是在一片荒漠上建起来的,仍然是黄土漫漫的景象,与老家比起来,老家虽然贫穷,但是老家的房前屋后到处可见花草树木;新环境只有光秃秃土包和枯黄的野草,影响了移民的社会适应。与此不同的是,在月牙湖镇,新移民看到老移民到处都种的树,自然环境优美,新移民大多能够适应这里的自然环境,也对改造这里的自然环境充满信心,促进了移民整体的社会适应。可见,居住环境是影响移民适应的重要因素,好的居住环境有利于移民的社会适应。

政府在还应该在移民搬迁前,对他们进行社会适应教育,教育移民把植树当成一种生活习惯,把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当作一种生活方式,绿化了的优美环境,会让移民流连忘返,从而更好地促进他们的社会适应。

7、生活适应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是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生活适应是与移民社会适应息息相关的因素,能否从日常生活上适应新家,直接影响移民的社会适应。生活适应包含了饮食、睡眠、出行、购物、就医等。调查显示,交通方便的村镇比交通不方便的村镇移民适应的要好,如果移民的交通不便,居民购物、出行或出外打工等都受到影响,许多进城打工者只能在城里租房,增加了开支,收入得不到大幅改善;移民村镇普遍由于做饭燃料的改变,由原来在老家用柴火做法改变为用电或用煤气、太阳能等燃料,有年龄大的移民表示不很适应,但对于年轻的移民或文化水平较高的移民,适应得比较好;还有细小到蚊虫叮咬、气候闷热等,水质的不同等会影响移民的适应,可见,生活适应也是影响居民社会适应的重要因素之一。调查发现,有67.9%的调查对象能够适应搬迁后的生活。

今天,移民的社会生活内容不仅要考虑小农经济时代的吃饭,还要考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与人们息息相关的多方面因素,衣、食、住、行、用只能提供基本的条件,保证移民能否生存。要切实提高移民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状态,还要通过新一代移民文化水平的提高才能达到,政府为移民村新建的校舍是按照学校建设的规范严格建造的,硬件设施完善,但是,一所学校的建设,最重要的是师资队伍的建设,有了好的师资,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目前,有些移民舍近求远地把孩子送到城里,认为当地学校教学质量不如城里的高。因此,对移民村镇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在相当长时间内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

移民由相对封闭的山村迁移到离城市相对较近的村镇,他们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信息量急剧增加,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改变,对他们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移民不再单纯满足于物质条件的改善,他们对精神生活也有了新的要求。很多移民提出,他们缺乏法律知识、健康知识和与城里人打交道的知识,如果政府可以提供更多这些培训,他们表示非常乐意接受。可见,帮助移民普及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进行先进文化的教育,不仅能丰富移民的视野,也必将促进移民素质的提升,使广大移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改善,能更好地促进移民的社会适应,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四、促进移民社会适应的对策

(一)做好移民搬迁前的心理准备工作

1、比较搬迁前后不同,了解搬迁后的变化

研究发现,部分移民对政府的政策表示不知情、不了解。只知道跟着集体搬迁过来,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很多农户都是怀揣着憧憬和期待来到新居,对新生活抱持着极高的期望值,对搬迁后可能遇到的困难和要面对的问题以及生活生产方式的变化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搬迁后很快发现,想象和现实存在很大差别。诸如搬迁前老家的房子可能破旧,但是还比较宽敞,搬迁后住的房子面积小了,觉得憋屈;原来在老家有田可种,现在土地集体流转了,发现自己没事可干了,打工又没有一技之长,感觉到恐慌;搬迁前自己家里养羊养牛,现在没有地方养了,政府给分的牛也托管了;原来自己吃的粮食都是自己种的,不用花钱买粮,现在吃粮还要花钱去买等等变化,移民普遍感觉很不适应。这就提醒我们,移民搬迁之前,政府相关部门一定要组织人员,把搬迁前后的生产生活变化完完全全、详详细细地告诉农民,让他们做到心里有数,了解搬迁后的生产生活会有哪些变化,还可以把搬迁后农民生产生活状态的改变以各种生动的实例或视频,介绍给即将搬迁的农民,激发起他们对搬迁的内在动力,为搬迁后的生活适应做好心理上的准备,有助于促进移民后的社会适应。

2、理解政策措施,做到心中有数

部分移民对于政府提供的技术扶持和经济支持知之甚少,或者村干部在工作中对国家政策宣传不到位,在政策的实际执行中与移民了解的政策不一致,导致移民产生了较大的不满情绪,一部分人甚至想回迁。很多农户对土地流转和牲畜托管政策不清楚,出于对生活的忧患意识,觉得无所适从等。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这些问题看似细枝末节,往往会成为移民迁移适应中的阻碍。造成政府政策与移民期望间的落差,究其根源是由于缺少有效的沟通,政策不能及时有效地传达,甚至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对政策的曲解或误解,必然导致移民对政策乃至政府的不满,对他们的社会适应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一定要加强政策的宣传,要让群众掌握生态移民的政策。只有帮助移民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才能提高移民搬迁的积极性,减少移民在适应过程中的问题,提高搬迁后的社会适应。

(二)、提高政府在搬迁工作中的质量和公信力

1、政府在搬迁选址时,应综合考虑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

要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民族、交通、气候、饮用水等多方面出发,经过科学论证和民意调查以后,方可决策。这样,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加之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路线,一定能够兼顾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环境是移民适应过程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自然环境的好坏会影响移民的社会适应,交通不便、水质不好、干旱缺水的地方,移民较难适应。在房屋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要经过科学的设计、科学的论证和严格而又有效的质量监督,直至最后交到移民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质量过得硬。在我们调查过程中,有极个别村镇有房屋漏水,吊顶脱落的现象,这些房屋质量问题,暴露出施工单位和监督机构的工作缺失,只有政府相关部门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有力而又有效的监管,才能杜绝此类质量问题的发生。

2、分配要及时有效,分配时要公开透明、公平合理。

政府给移民提供的救济物资或是补贴,要及时而又公平的发放到农户手中,“不患寡而患不均”是许多人固有的心理特征,在我们调查过程中,很多人移民说大家不怕分的少,就怕分配的不平均。此外,政府还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以实际行动树立政府的形象,不断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没有把握做到的事情和提供的条件,不要轻易承诺,承诺的越多,承担的信任风险也就越大。承诺过多,会加大移民对政府的依赖,不利于移民发挥自主性和积极性。而且,一旦做不好或是做不到,便会削弱政府的公信力,也会让干部群众之间产生隔阂,不利于移民的社会适应,阻碍移民工程的顺利开展。

3、前视的思想路线,一定能够兼顾环境效益和经济效3、提供有效的技术培训,满足生产方式的转变。

政府在给移民提供技术培训之前需要先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做到培训社会急需的技能,帮助受训后的农民很快能够找到工作,从而较快地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变。目前,虽然政府提供的技术培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是有一些人未能接受培训或者认为培训的技能不好找工作,因此,笔者认为在技术培训前应先进行培训需求分析,了解市场需求,充分了解群众希望得到怎样的技术,而不是我们有什么老师,就培训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群众谋利。

(三)改变旧的生产生活习惯,加快新农村建设

1、改变旧观念,树立新思想

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之所以人“挪”了可以活,是因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是有主见有自我意识的动物,这是移民可以适应新环境的根本因素,也是决定移民社会适应的根本因素,政府的政策和环境是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有通过移民的内部因素才能起作用。研究发现,打工农民和个体户的数量显著增加,迁移后农民的数量缩减为原来的1/2,这是生产方式的转换,更是生活习惯的转变。相当一部分移民没有顺利过渡到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中来,他们仍然抱着原来的老想法,不主动寻求新的谋生手段,他们在适应过程中表现出迷茫和焦虑,这些农民在适应的过程中必定会落后于其他人。

因此,解决旧习惯与新环境的冲突,需要改变。在改变的过程中,需要政府积极地进行长期的正向引导,帮助世世代代生活在闭塞乡村的农民,建立起新的生产和生活习惯,长此以往,移民定会逐步改变旧有的不文明的习惯,树立起与新环境相适应的习惯,进而更好的融入新的环境,并促进新环境的和谐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

2、建立新机制,倡导文明行为

新环境是按照小城镇的理念设计的,但是来自落后地区的移民,许多固有的生活习惯与新理念有很大差距,垃圾任意倒,随地大小便等现象较为普遍,与新农村建设理念极不适应。这就给政府提出了新的工作任务,既要通过舆论宣传倡导文明的生活卫生习惯,还应通过建立监督机制,强制移民改变陋习,建立起与新环境相一致的新的生活习惯,实现新的生活方式的改变。总之,要达到此目标,必须通过提高移民文化程度和素质才是根本的途径。因此,提高移民的文化程度是政府矢志不渝始终要坚持的一项艰难的工作。

五、小结与展望

通过此次研究,研究者深刻体会到移民内心的力量,那种希望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质量提高的殷切期望,体会到移民们对生活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在调查中,淳朴的民风和热忱的情感深深地感动着参与调查的人员。偶尔听到的抱怨,也是出于对家人和生活的负责,若是没有抱怨,哪来改变生活的动力。我们相信,新型农民一定不会只停留在抱怨和挑剔,定会通过不断改变自己,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同时,相信政府对于生态移民的帮扶工作会做得更好、更加落到实处,能够想群众之所想,谋群众之所需,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福利,使移民工作顺利开展,建立起一个为民所有、为民所享、生活水平高、物质生活丰富的和谐新宁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