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红流纪事:生死大穿越二万五千里长征
49523600000007

第7章 遵义会议(1)

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猴场会议时,蒋介石嫡系部队薛岳部吴奇伟纵队8个师已进占施秉施洞口,正向新老黄平逼近。猴场会议之后,中革军委执行会议决定,决心在国民党军未完成合围之前,迅速抢渡乌江,向敌军力量最薄弱的黔东北推进,并创造川黔边苏区。

乌江又名黔江,是贵州省的第一道大江,由西南向东北斜贯全省,把贵州分为南北两部。乌江两岸是高耸入云的悬崖绝壁,好似利剑刺破青天。由于水流落差比较大,江面波涛汹涌,最大流速达每秒两米左右。河床、河岸都是石灰石,江水清澈见底,但明暗礁石很多,自古就有天险之称。整个乌江防线,自茶山关起,包括孙家渡、江界河、袁家渡、回龙场等大小渡口十余处,全长约100公里。负责乌江防线的黔军第二十五军副军长兼教导师师长侯之担,还没有尝过红军的厉害,放出话说:“共匪”远征,长途跋涉,疲惫之师必难渡江。

为了迅速突破乌江,中革军委规定1935年1月1日红军行动如下:红一军团加强军委工兵两个连,进至江界河渡河点附近架桥,以便红二师主力及军委纵队、红五军团由此渡江;红一师进至回龙场附近地域架桥,以便红一军团主力由此渡江;红九军团在回龙场、袁家渡及其以北地区掩护红一军团侧后,并受红一军团指挥;红三军团第四师前进至清水口渡河点之地域,准备架桥。

根据中革军委命令,1月1日,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由龙溪到达回龙场渡口。团长杨得志和政治委员黎林立即组织人找船,准备强渡。然而,红军在附近村庄不仅没有找到一只船,就连像样的木板都没有找到。显然,敌人怕红军渡江,已将船只控制了起来,船渡是不可能的了。那么,架桥行不行呢?不要说找不到架桥的木料,就是有,水流太急,再加上敌人居高临下防守,就算黔军是有名的“双枪兵”,战斗力再弱,红军也很难把桥架起来。游泳过去行不行?这一段乌江水流太急,人一下水,浪头毫不费力就能把人吞没。怎么办?怎么办?军情如火,杨得志心里犯愁了。

真是天无绝人之路,正在发愁如何渡江为主力部队打开通道时,杨得志忽然瞥见漂下一根很粗的竹竿。他脑子一亮,有了,扎竹排渡江。木板找不到,可这里到处都是竹子,扎竹排是件非常容易做到的事。

当日下午,一只竹排扎好了,杨得志命8名水性好的战士组成突击队,乘竹排偷渡。由于水流太急,8名战士被巨浪吞没了。当晚,红一师又立即组织第一、第三团36名熟悉水性的指战员为突击队进行偷渡。突击队在红一团第一营营长孙继先的率领下,似箭离弦射向对岸。与此同时,红军的机枪、步枪、小炮,一齐向对岸开火,压制敌人火力。不多久,对面山顶上红光闪闪,红光中夹杂着“通通”的响声。这是红军的手榴弹在敌人碉堡里爆炸的声音。正在焦急期待的杨得志立刻判断,是突击队突破了乌江天险。他高兴地拍着政治委员黎林的肩膀说:“老黎,成功了!”

2日上午,红一团用火力封锁对岸,迫使敌人不敢到江边破坏已拉起来的跨江绳索。然后,红一团同红三团一起,赶扎了30多个竹排,将竹排用绳索连结起来,迅速架起了浮桥。至4日,红一军团主力及红九军团由浮桥全部渡江,敌人仓皇向湄潭方向逃窜。

与此同时,红一军团第二师师长陈光带领第四团,于1月1日逼近江界河渡口。当日上午,红四团突破乌江战斗打响,由第三连连长毛振华率领7名水性好的战士泅渡乌江,但没有成功,又返回渡口。晚上,红四团18名勇士乘竹排在江界河新渡口偷渡,结果只有毛振华等5名勇士成功,其余两只竹排被急流卷回岸边。

2日拂晓,中革军委副参谋长张云逸亲自到渡口,告诉红四团,尾追而来的国民党军薛岳兵团离后卫部队不远,军委催促红四团迅速完成抢渡乌江的任务,并派军委工兵营归红四团指挥。红四团党委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再次出动60多个竹排,进行强渡。

当日上午9时,强渡重新开始,军委工兵营在江界河老渡口冒着敌人的火力架浮桥,吸引敌人注意力。而在上游新渡口,红四团以三个竹排为先头,由二连连长杨尚坤带领,主攻敌人老虎洞脚的工事。在密集火力的支援下,三个先头竹排上的红军战士勇猛地向对岸冲击。这时,头一天偷渡过去隐蔽在对岸峭壁下等了一整夜的毛振华等5人,突然向岸上发起攻击,敌人措手不及,顿时大乱。过江的红军战士乘机占领了滩头阵地。接着,后面的竹排陆续放了过去,一营迅速强渡过江,一面向山上敌人攻击,一面向大渡口方向发起进攻,并抢占了北岸几个高地。但是,敌人狗急跳墙,以强大的兵力和火力夺回高地,迫使过江红军退守江边,有被敌人赶下江的危险。

情况紧急,红二师师长陈光派军团炮兵支援,并亲自指挥炮兵连连长赵章成向对岸开炮。红军炮弹紧缺,但赵章成不愧是神炮手,打了3发炮弹,弹弹命中敌群,将从山坡上向滩头阵地冲击的敌人打死一大片。红军趁势反击,将敌击退。

与此同时,张云逸亲自指挥工兵营加紧架设竹排浮桥。3日上午,浮桥架成。下午,军委纵队和红五军团顺利经浮桥过江。毛泽东走上乌江浮桥,连声赞叹:“真了不起,我们工兵就地取材,用竹排架成这样的桥,世界上都没有。”

1月5日,红三军团由马场及其以西地区进至茶山关渡口。茶山关明代称河渡关,位于今遵义县城东南40公里的乌江北岸。关口高出江面300余米,关下渡口为茶山渡,明崇祯年间设渡,为遵义至开州(今开阳)要津。这一带地势极为险要,但守在这里的黔军闻讯回龙场、江界河渡口已被红军占领,无心恋战,弃守而逃。6日,红三军团顺利渡过乌江,向遵义及老君关前进。至此,中央红军全部渡过乌江,蒋介石围歼红军于乌江东岸与南岸的计划遭到破产。

强渡乌江后,中革军委颁布命令,授予红四团第三连连长毛振华红星奖章,奖励一营营长罗有保、机枪连连长林玉、二连连长杨尚坤、指导员王海云、青年干事钟锦友、班长江大标,红二师师部王家福,红四团王友才、唐占钦,红六团赖采份、孙明以及曾传林、刘昌洪、钟家通、朱先宣、林文来、刘福炳、罗家平、丁胜心等每人军衣一套。

1月5日晚,朱德、周恩来、王稼祥致电各军团、军委纵队,要求中央红军分三路前进:以红一军团及红九军团为右纵队,攻占湄潭后,红一军团主力向虾子场集中,必要时协同红二师攻取遵义,红九军团留在湄潭、牛塘地区;红五军团、军委纵队、红二师及干部团为中央纵队,以红二师及干部团为主力攻占遵义消灭黔敌。

中央纵队由红六团为前卫团,担任攻占遵义的任务。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亲率红六团,于1月6日清晨由团溪出发,冒雨向遵义前进。当日下午3时,红六团占领离遵义15公里处的深溪水镇。这时,红二师师部随红六团后续部队及时赶到,刘伯承立即命令红六团第一营营长曾宝堂集合部队,继续前进,执行夺取遵义城的任务。

红六团通过审问俘虏,得知遵义城由侯之担部三个团防守,守敌对红军主力的迅速行动没有察觉。根据此情,刘伯承采纳了红六团团长朱水秋、政治委员王集成的建议,命令先头分队化装成黔军溃退下来的士兵,智取遵义城。

兵贵神速,6日晚9时,一营长曾宝堂率领第三连和团直属侦察排及全团20多个司号员,化装成黔军,并由十几个经过教育争取过来的俘虏兵带路,向遵义急行军,红六团其余部队随后跟进。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行军,红军顺利到达遵义城下,向城楼上的守军喊话。守城敌军盘问了20多分钟,认为是自己人,便开了城门。红军立即蜂拥而入,先从两侧攻上城楼,迫敌投降,然后,20多个司号员一齐吹响了冲锋号,造成红军大部队进城的假象。敌人惊慌万状,弃城而逃。

1月7日凌晨,红军完全占领遵义城。9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纵队进驻遵义城,刘伯承兼任遵义警备司令,陈云任政治委员。是日,中央红军举行了隆重的入城仪式,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朱德等中央领导人走在红军大部队前面,在南门桥头下马,亲切地同前来欢迎的人民群众握手,并不断地向群众挥手致意。

在占领遵义后,红一军团第二师推进到娄山关、桐梓地区,第一师集结在遵义东北至新街,第十五师在老蒲场;红三军团在遵义城以南的刀霸水、尚稽场、懒板凳(今南白镇),控制遵义通往贵阳的公路,扼守乌江北岸;红九军团在遵义东北的湄潭;红五军团在遵义东南的珠场;干部团在遵义城担任警卫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