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红流纪事:生死大穿越二万五千里长征
49523600000017

第17章 会师甘孜城(1)

中共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先行北上后,张国焘不顾中央一再电示和耐心挽救,进行了一系列分裂党和红军的活动。

1935年9月13日,张国焘在阿坝格尔登寺大殿召开会议。会场外悬挂着“反对毛、周、张、博北上逃跑”的大横幅。张国焘首先在会上讲话,他唾沫飞溅地说:毛儿盖会议是错误的,北上是行不通的,还是要南下,建立天(全)芦(山)雅(安)根据地,相机向四川发展。张还攻击中央北上是“逃跑主义”,极力鼓吹南下是“进攻路线”,扬言要对“经过斗争和教育仍不转变的分子”给予“纪律制裁”。

张国焘一讲完,一些人就逼着随左路军行动的中革军委主席、红军总司令朱德当场表态,要他“同毛泽东向北逃跑的错误划清界限”,“反对北上,拥护南下”。朱德稳稳坐在那里,就是不表态。张国焘沉不住气了,他知道朱德在红军中有崇高的威望,期盼他的分裂活动能得到朱德的支持,说:“总司令,你可以讲讲嘛,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怎样?是南下,是北上?”

朱德从容不迫地说:北上决议,我在政治局会议上是举过手的,我不能出尔反尔。我是共产党员,我的义务是执行党的决定。“我和毛泽东同志从井冈山会师以来就在一起,他挽救了党和红军的命运,我是完全信得过他的。人家都叫‘朱毛,朱毛’,我朱德怎么能反对毛泽东?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我不能反对遵义会议的决定”。朱德对张国焘说:“你可以把我劈成两半,但你绝对割不断我和毛泽东同志的关系!”朱德以强调的语气告诉张国焘:“南下是没有出路的!”

张国焘听了朱德的回答,如一盆冷水浇头,一下子无言可讲,愣在那里了。这时,会场气氛更加紧张。有人对朱德喊道:既然你拥护北上,那你现在就走,快走!

朱德严厉地说:我是中央派到这里工作的,我的任务是带领部队北上。既然你们坚持南下,我只好跟你们去,说服你们北上。

刘伯承见一部分人蛮横地围攻朱德,便指责他们:现在不是开党的会议吗?你们怎么能这样对待总司令!这一下子可捅了马蜂窝了,一些人就把攻击目标转移到刘伯承身上。刘伯承说:我同意北上,从全国形势来看,北上有利,南下是要碰钉子的。薛岳、李抱冰并没有走,向南走,就会碰到薛岳和川军,打得好可以蹲一段,打不好还得转移北上。最后,会议在张国焘的操纵下,通过决议,指责党中央先行北上是“右倾机会主义逃跑路线”,坚持张国焘的南下方针。

10月初,张国焘南下到卓木碉(今四川马尔康县脚木足)后,加紧了分裂党的活动。10月5日,张国焘在卓木碉白赊喇嘛寺主持召开高级干部会议,公然另立“中央”,成立“中央军事委员会”,宣布“毛泽东、周恩来、博古、洛甫应撤销工作,开除中央委员及党籍,并下令通缉。杨尚昆、叶剑英应免职查办”。至此,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活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卓木碉会议后,朱德、刘伯承等同张国焘另立“中央”的分裂主义行为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原红一方面军的一些干部、战士对张国焘的分裂行为极为不满,有的提出单独北上,找党中央去!有的说,如果张国焘要阻拦我们,就跟他干!朱德、刘伯承等人一面同张国焘斗争,一面利用接触部队的机会,耐心地教育红一方面军指战员要顾全大局,掌握正确的斗争方针和策略。

朱德对红五军(即原红一方面军的第五军团)的营以上的干部说:我们一定要坚持真理,坚持斗争,坚决拥护中央北上抗日路线,但要有正确的斗争方法,要顾全大局,讲革命,讲团结。红四方面军广大干部 战士都是好的,革命的,都是我们的阶级弟兄。他们有许多优点,英勇善战,吃苦耐劳,你们应该很好地向他们学习。你们五军团能攻善守,英勇顽强,优点也不少,但你们人少嘛,光有你们也不行。所以同志们要注意和他们搞好团结,切不要上少数人破坏团结的当。团结就是力量,只要加强全体红军的团结才能克服一切困难,争取革命事业的胜利。

在朱德、刘伯承等的引导下,红一方面军干部、战士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增强了信心,相信只要坚持团结,掌握正确的斗争方法,眼前的曲折是能够克服的。

张国焘的分裂行动在红四方面军中是不得人心的。部队南下后,于10月、11月间在绥(靖)崇(化)丹(巴)懋(功)战役中取得击溃川军六个旅的胜利,又在天(全)芦(山)名(山)雅(安)邛(崃)战役的百丈战斗中取得歼灭川军1.5万人的战果,但自己也伤亡近万人。百丈战斗,是南下红军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的转折点,也是张国焘南下错误方针碰壁的主要标志。

1936年2月,国民党当局增调重兵向天全、芦山地区大举进攻,张国焘被迫率部不断向西撤,翻越党岭山等大雪山,于4月上旬撤到主要是藏族居住的甘孜、炉霍地区。到甘孜后,部队只剩下4万余人,同南下前相比已减员过半。部队滞留在甘孜一带,给养极其困难。张国焘的南下方针在实践中已告失败。

就在红四方面军撤到甘孜后不久,红二、红六军团长征到达贵州的盘县、亦资孔地区。红六军团原在湘赣根据地,1934年8月上旬奉中革军委命令,任弼时、萧克、王震等带领红六军团从湘赣苏区出发西征。10月24日,红六军团与贺龙指挥的红三军在贵州印江县木黄会师。会师后,红三军恢复原先红二军团番号。两军团一起行动,开辟了湘鄂川黔根据地,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的长征。1935年10月,蒋介石调集 130个团约20余万兵力对湘鄂川黔根据地发动新的“围剿”,红二、红六军团领导人根据敌我态势,决定进行战略转移。11月19日,红二、红六军团从桑植的刘家坪地区出发,开始长征,先后转战湘黔边、黔东、黔西、滇黔边。

红二、红六军团原想在盘县、亦资孔地区建立新的根据地,1936年3月30日,接到张国焘的电报,命令他们北渡金沙江,同位于甘孜地区的红四方面军会师。红二、红六军团立即离开盘县地区向西急进,渡过金沙江,翻越大雪山,向甘孜进军。

这时,红一方面军先后进行东征和西征,巩固和扩大了西北革命根据地。中共中央一面不断同张国焘分裂活动进行斗争,一面不断把各方面情况通报红四方面军,要其继续北上。张国焘不能无视中央北上适应形势的发展,并打开中国革命的宽广前途的事实。红四方面军中,广大干部、战士要求北上与中央会合的愿望,以及对张国焘的分裂行为的不满情绪日益增长。从莫斯科回国到达陕北的张浩(林育英),也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名义对张国焘进行耐心说服。任弼时、贺龙等领导的红二、红六军团即将到达甘孜地区。在这种情况下,张国焘于1936年6月6日宣布取消他另立的“中央”。为了迎接红二、红六军团的到来,红四方面军做了大量准备工作,除派红四军和红三十二军南下接应外,还多次电令各部队加紧准备房屋和粮食,并成立了慰问团,由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傅钟任团长,邵式平、曾传六、张琴秋、余洪远任副团长。

红四方面军各部队以实际行动迎接红二、红六军团的到来,尽管他们自己的物资也十分紧缺,但宁愿自己忍饥挨饿,也尽量为红二、红六军团筹集到一批粮食、食盐、牛羊等。他们考虑到红二、红六军团从江南远道而来,对康藏高原的气候不适应,便人人动手,织了一些毛衣、毛裤、毛袜、毛手套,有的还将牛羊皮做成皮衣、皮鞋,准备在会师后作为礼物送给红二、红六军团。红四方面军的各卫生机关一面动员轻伤病员提前出院归队,为红二、红六军团准备一批药品。各部队还把最好的房子腾出来,打扫得干干净净,并铺上又松又软的麦秸,等待红二、红六军团来到后住宿。此外,红四方面军的文艺工作者还专门编写了欢迎红二、红六军团的歌曲,在部队中教唱。

6月3日,红六军团先头部队第十六师进抵理化以南的甲洼,与前来接应的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二军胜利会师。6月22日,红六军团到达甘孜附近的普玉隆,受到红四方面军和当地藏族群众的热烈欢迎。朱德、张国焘、刘伯承等立即会见了萧克、王震等人。6月30日,红二军团直属机关和红四师进到绒坝岔,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绒坝岔在甘孜以西约35公里处,是甘孜县的一个镇子。这里地形开阔,是一片茫茫大草原,夹有一些起伏的丘陵,镇子坐落在起伏的低洼处。居民大都是藏族牧民,只有少数是汉族,住房很简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