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10)
49454100000009

第9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根据和现实意义(2)

(二)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

1.和谐性。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一个生态高度文明的社会中,人类将完全摆脱传统自然观中人与自然的“征服与被征服”的观念,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摆脱“大自然权利主义”的观念。在这样的社会中,人口问题、污染问题和资源消耗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自然界,这一人类无机体配合着人类有序的活动。一方面,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地改造自然界;另一方面,自然界在满足人类所必须的生活生产资料的同时,自身的内在价值也得以体现。

2.可持续性。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阐述“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张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在这一对生态文明思想的阐述中体现出浓厚的可持续发展性。可持续发展中所强调的“不损害后代人的发展需求”正是我们强调自然生态价值与内在价值的着眼点。

3.全球性。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应对全球性生态危机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当前的生态问题已经超越了地域的界限,不再是某个地区、某个国家所面临的局部问题,它正逐步演变成一个全球性问题,而且“生态问题在不同的地方、甚至在同一个地方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加上与人类社会的其他问题纠结在一起,就更增加了解决生态问题的难度”。因此,赋予生态文明全球性的特征是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4.人本性。生态文明呼吁对生态的关怀,这种关怀要以人为根本出发点。

神态伦理学将道德所维系的范围扩展到包括自然在内的一切生态系统,在这里自然被赋予主体地位,具有内在价值。而以科布为代表的过程神学则坚持“价值分级”的观点,该观点认为“尽管所有造物皆有内在价值,但一些比另一些具有更大的内在价值”。生态文明建设“并没有因其生态学上的深度意蕴而放弃人类学的指向,毕竟所有的判断不得不以人类自身的经验为基础”。

(三)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意义

由于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今天来说还比较低,工业文明正处于上升时期,现代化进程中工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虽然存在,但生态环境问题还不像今天这样严重。在马克思恩格斯浩瀚的宏伟巨著中,尽管找不到关于生态环境的专著,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却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自然辩证法》等多篇著作中阐述了自己关于生态文明的思想。构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对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指导人类走出生态危机有重要作用。

1.建设生态文明,形成“生态化”的物质生产和消费过程工业文明将物质财富的增长作为生产的核心目的。与之相对应,社会培养出大批的“经济人”,经济人单纯地追求经济利益。为此,他们所开创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的发展模式。这一模式对当前的社会和环境带来极大挑战。恩格斯指出:“我们在最先进的工业国家中已经降服了自然力,迫使它为人们服务;这样我们就无限地增加了生产,使得一个小孩在今天所生产的东西,比以前的一百个成年人所生产的还要多。而结果又怎样呢?过度劳动日益增加,群众日益贫困,每十年一次大崩溃。”眼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就是深刻的教训。在危机面前人们开始反思自身行为,重新认识人与自然关系,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的必然选择。人类着眼于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的发展模式,致力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在生产过程中人类更多地利用太阳能、潮汐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对废弃物进行加工处理甚至作为原料用于在生产;在消费过程中提倡绿色消费,争取生产到消费全过程的零污染。

2.建设生态文明,培育“生态化”的政治体制政治体制包括领导体制、行政机构、干部人事制度、行政法规等方面。当前一些国家国民对政府的不信任,政府声誉的下跌,执政党的腐败等都是潜在政治危机的表现。而权利过于集中,绝对权利带来的腐败问题、政府的失信等都可能成为政治危机的直接导火索。政治体制作为一国的上层建筑将对该国的经济基础产生重大影响。政治体制的有序、高效运转对经济基础的巩固意义非凡,反之,将会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生态化”的政治体制倡导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政府要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扩大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的权利;对于政府官员的选拔要落实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的原则,坚决抵制任人唯亲的一贯作法;加强法治建设,将法治与德治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参政党的监督作用,将执政党依法执政与参政党依法参政结合起来。

3.建设生态文明,树立新的生态价值观

“要解决生态问题,就必须从改变人们的态度、人们的世界观开始,塑造人们看待自身以及与这个世界关系的新视角。”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人类都太过于追求物欲的满足,总以物质财富的增加作为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准。在大肆追逐物质财富的驱动下,人类把目光投向了自然的工具价值。在这一价值导向下,人类砍伐森林和围湖造田势必理所当然。然而,人类在满足眼前局部利益的同时却忽视了自然物的另一个重要价值,即生态价值。在自然物的生态价值中,自然物的存在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分子,能够对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起到重要作用。对森林系统来说,每一颗树木都有很好的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的功效。生态价值的实现是人际、代际、物种之间协调发展,以及整个生态系统持续发展下去的前提条件。

承认自然界具有生态价值的同时,我们要树立牢固的自然界“内在价值”观。

自然界的这种内在价值的重要性就在于“它赋予自然界以道德地位(moral considerability)和道德上的重要性(moral significance),它牵涉在行动中哪些因素应该放在道德考虑的天平上以获得应有的尊重”。早在30年前,生态伦理学作为一门全新的学科开始从伦理学的视角审视和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伦理”将道德所维系的共同体由人类社会延伸到整个生态系统,并呼吁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为一种道德关系。用生态伦理学的视角审视人与自然关系,自然界不仅是人类所改造的对象,同时也是价值的主体。

过程思想家“把正在生成的事物设想为主体而非客体,主体性不限于人类,其他造物也有主体性,因而如同人类那样具有自身价值或内在价值”。这些对自然内在价值的肯定便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这也是深度生态学的理论特征。但是“深度生态学家在肯定自然具有内在价值上,却随即滑入生态平等主义”,生态平等主义不承认不同物种的价值具有等级差别,过程思想家认为“尽管所有造物皆有内在价值,但一些比另一些具有更大的内在价值”,毕竟“人类具有最大程度或最高质量的感觉和意识”,对人的最高价值的肯定并不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表现,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是目的”是相吻合的。

三、结语

人类正面临着共同的问题——生态环境问题,这促使人们重审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于是,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要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新的社会文化观,即生态文明观,只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认识构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必要性及重要性,才能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内化为生态文明观并以此指导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

【作者简介】李静 浙江大学思想政治教学科研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浙江 杭州 31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