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10)
49454100000007

第7章 浅析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启示

刘杰

【摘要】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阐述了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特有现象。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中同样蕴涵着爆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必须在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提高城乡居民收入,防范金融风险等多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以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研究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于防范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冲击,以及防止经济危机在我国的产生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 经济危机 市场经济 启示

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概述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便开始考察资本主义周期性普遍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现象。经济危机爆发时的主要表现有“商业停顿,市场盈溢,产品滞销,银根奇紧,信用停止,工厂关门,工人群众因为他们生产的生活资料过多而缺乏生活资料,破产相继发生,拍卖纷至沓来。停滞状态持续了几年,生产力和产品被大量浪费和破坏,直到最后,大批积压的商品以或多或少压低了的价格卖出去,生产和交换的运动逐渐恢复起来”。1867年,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奠基之作《资本论》问世,这部巨著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没有以专门的篇幅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进行论述,其有关经济危机理论的阐述分散在他的《资本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等著作的有关章节中。马克思经济危机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经济危机形式上的可能性。马克思对经济危机可能性的论述是对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所做的一般性的理论抽象。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两种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形式。一种是商品形态变化本身,即货币作为流通手段职能包含的危机的可能性。另一种是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职能所包含的危机的可能性。经济危机作为生产和消费失调的现象,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产生以及发展的。“这仅仅是可能性,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这种可能性才能发展为现实性。”在货币执行购买职能的过程中潜伏着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产品转化为货币,出卖,就成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有商品卖不出去,就会发生危机。”而只有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条件下,这种可能性也才会成为现实。

第二,经济危机的本质和根源。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环节的基础上,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和根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是生产过剩,这是经济危机的最基本的现象和特征。这种生产过剩不是绝对的生产过剩,而是相对的生产过剩。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过剩危机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这种制度本身必然产生的结果。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必然表现,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本身。”而经济危机的根源也在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第三,信用在经济危机中的助推作用。综观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在经济危机的发展过程中,信用起着推动和强化的作用,比较明显的例子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尝试用信用阐释经济危机后得出了如下结论:“信用不是危机爆发的原因,但它对于危机的发展起着推动和强化的作用,是“生产过剩和过度商业投机的主要杠杆”。信用制度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大,另一方面却造成一种虚假需求,从而促使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扩大和投机活动的盛行。

总之,“信用加速了这种矛盾的暴力的爆发,即危机”。

第四,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其物质基础是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自1825年第一次经济危机在英国爆发后,每隔若干年全世界就爆发一次。马克思具体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周期所经历的四个不同阶段: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

这种周期性经济危机与固定资本的更新紧密相连。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既是经济摆脱危机的物质基础,又是其走向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提到“所使用的固定资本的价值量和寿命,会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增加,与此相适应,每个特殊的投资部门的产业和产业资本的寿命也会发展为持续多年的寿命,比如说平均为10年……这种有若干互相联系的周转组成的包括若干年的周期(资本被它的固定组成部分束缚在这种周期之内),为周期性的危机造成了物质基础。在周期性的危机中,营业要依次通过松弛、中等活跃、急剧上升和危机这几个时期,虽然资本投下的时期是极不相同和极不一致的,但危机总是大规模新投资的起点。因此,就整个社会考察,危机又或多或少是下一个周转周期的新的物质基础”。可以这样讲,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伴随着固定资本的更新周期性地出现的。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蕴涵着爆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首先,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实行的是完全的计划经济,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与马克思当初的设想是不一致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固定资产的投资、更新和补偿在经济生活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存在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非社会主义的经济因素。虽然国家宏观调控在保持经济平稳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面临着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特点,供求之间的不平衡也在所难免。

其次,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之一是“世界市场的形成”。马克思曾经说过,世界市场危机是“资本主义最复杂的现象”。虽然我国没有爆发过自身原因引发的金融危机,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我国也不可避免地遭遇到了全球金融海啸的袭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全面改革开放时期,对外贸易量、吸引国外投资等多方面都实现了快速增长。以2009年为例,中国进出口总额22072.2亿美元,其中出口占全球出口比重由2008年的8.9%提高到9.6%,已经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与此同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00.33亿美元。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越来越紧密的联系,要求我们用开放的眼光观察全球经济动向,因为在经济危机爆发的情况下,我国是不可能独善其身的。

再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存在生产的相对过剩,即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大引擎中,消费一直占比不高,以2009年为例,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大幅度低于投资对GDP的贡献率。如今,整个社会的消费不足,一些产品相对过剩的问题已经存在,使得经济增长的基础不牢靠,稳定性不强。当前,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还存在很多问题,这更增添了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

三、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启示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仍然存在爆发经济危机的可能,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并没有过时。深入思考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抵御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必然产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可能出现经济危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存在着马克思所阐述的商品生产者的商品经历由商品到货币的“跳跃”过程。如果这种“跳跃”不成功,那么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就有了。因此,我们必须摒弃经济危机只会在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的认识,增强危机意识,利用各种方法将经济危机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第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的关于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原理要求社会生产按社会需要的比例来进行,这样才能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否则就可能引发经济危机。因此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就要求我们合理利用宏观调控手段,确保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通过有效的宏观调控,以整体社会的经济运作为基础,透过人为调节供应与需求来达至计划经济的目标,从而及时纠正经济运行中的偏离宏观目标的倾向,弥补市场经济自身的不足,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第三,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得出结论:信用本身不是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但它对危机的发展起着推动和强化的作用。信用关系在经济生活中的不断渗透和发展,使得经济危机出现了由“产业危机周期”向“金融危机周期”的转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信用关系得到了发展,这会使得危机爆发的程度大大加深。因此,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工具不断得到创新,以货币、债券、股票等传统金融产品为基础,以杠杆性的信用交易为特征的金融衍生品越来越多。到目前为止,国际金融领域中,流行的衍生产品有如下四种:互换、期货、期权和远期利率协议。金融衍生产品的共同特征是保证金交易,即只要支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就可进行全额交易,不需实际上的本金转移,合约的了结一般也采用现金差价结算的方式进行,只有在满期日以实物交割方式履约的合约才需要买方交足贷款。因此,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具有杠杆效应。保证金越低,杠杆效应越大,风险也就越大。我们既要看到金融市场发展对实体经济有利的一面,又要坚持适度发展的原则,避免金融衍生产品过度交易产生的巨大风险。

第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然存在着马克思所说的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因而调整收入分配,避免两极分化,增大有效需求是克服这对矛盾和防御经济危机的一条有效路径。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二元经济”特点,当前我国城市居民消费需求基本饱和,而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却仍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当前扩大消费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我国有7亿多农村人口,农村仍是极具潜力的消费市场,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当前农村消费存在着农村消费总额扩大,但整体水平仍较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合理;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呈扩大趋势等问题。考虑到不同地区农民消费支付能力差距明显的现实,应根据不同地区农村消费市场的发育程度、农民支付能力、消费观念和消费偏好等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拉动消费。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二是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三是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提供适销对路的消费品;四是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落实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等支农政策的实施力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民生产、生活的投入,提高农民务农收益;五是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引导农村居民正确消费。

结语

从亚当·斯密、萨伊、大卫·李嘉图到西斯蒙第、马尔萨斯,直至现代西方经济学家对经济危机的各种不同看法,都没能够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经济制度等方面来深入地找到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只有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才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经济制度的角度去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50多年前,马克思提出了经济危机会周期性在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预言,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又被印证了。马克思所开创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经济危机的认识从来都不是仅仅停留在对危机现象层面的解释上,而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矛盾运动的深入分析,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根本原因、内在逻辑以及演变趋势,并从中找寻解决经济危机的具体措施和根本途径。当经济危机发生后,西方主流经济学家试图用“货币政策失误”、“消费信用透支”等理论解释危机爆发原因时,回顾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我们不得不惊讶于它的科学性和预见性。总之,研究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于防范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冲击,以及防止经济危机在我国的产生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刘杰 浙江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国际政治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 浙江 杭州 31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