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10)
49454100000059

第59章 论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的基本教学职能——兼对课堂教学进行一种新的阐释(3)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世界观的学说,它固然要提供关于客观世界的最一般的知识,但世界观决不应该是单纯知识的逻辑体系,它同时也应该是对客观世界的信念、价值和理想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这里要通过对人与客观世界之间关系的反思,确立我们对客观世界的主体地位,在把握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为人的活动提供自觉的理性指导。显然,这样一个指导是以理想的形式而表现出来的。亦即是说,人们总在理想范畴中凝聚和积淀着认识世界的知识结晶和改造世界的价值指向。所以,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审视,就可以发现它不仅要揭示自然发展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也要在这个基础上为人类自身提供科学的理想。只有这样的理论也才能既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又是人们生活实践的安身立命之本,从而真正体现“天道”和“人道”的统一。

因此,以这样的方式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我们就应该不仅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视为关于世界观最一般规律的知识体系,同时也视为人类全部生活实践的理性指南和理想指引。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是人类思想史上曾经有过的理性智慧的深刻总结,而且也将是人类精神世界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全面反思。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理想生活的关注就是这样一个证诸过去、来源于现实,而又着眼于未来的体现着主体性价值的规范和蓝图的创造过程。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堂讲授中,要让学生明白这个理论不仅要以自己的一系列概念、范畴和规律来说明世界“是怎样”的实然状态,而且更重要的还在此基础上为主体描绘“应怎样”的理想状态。

可见,对理想生活的关注和指引应该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一项重要功能。事实上,马克思在创立自己哲学学说的时候就赋予自己的理论以理想主义的情怀。这种理想主义的品性集中体现在他博士论文扉页上的一句名言上:“理想主义不是幻想而是真理。”所以,这个哲学一方面对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作了精确的透视和分析把握,另一方面又从类哲学的高度为人类社会描绘了一个辉煌灿烂的前景——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和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

正因为这样,这个学说自诞生以来,才一直具有经久不衰的理论魅力,成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特别重要的还在于,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理想生活的指引功能,还是当今中国振兴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条现实途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当然只有植根于现实中才能获得理论生命,但我们的却往往把与现实相联系理解为一种对现实的图解或注解。这样,对中国特色的内涵、对市场经济的必要性、对科学的发展观等等的理论思考可以很深刻,但毕竟只是对现实的解释而已。于是,为了不一味地沦为这种对现实的图解和注释,我们的理论研究又往往误入另一极端,回到“文本与理念王国”之中,缺乏对现实的关照。显然,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想职能,就能消除这种摇摆于对立两极的迷误。这亦即是说,我们的理论要在为现时代的人们提供真、善、美的理想中走向现实。因为为了合理地建构这样一个理想,理论工作者就必须自觉从总体上对时代的特征、规律、发展趋势作精辟透彻的了解。

有意义的还在于,这种高扬理想职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是批判与建构的统一。批判与建构正是人作用于现实世界的两个最基本的途径。因此,我们一方面在理论的理想职能中蕴涵着对现实的批判。这种批判源于人类的能动性。理论通过对现实的否定和不满足,介入整个社会的发展过程,并在社会的发展中以独特的理性力量和人类的其他活动一起推动社会发展。而且,在理论的理想职能中所蕴涵的这一对现实的批判,具有真、善、美的特性。“真”表明这个批判有着充分的必然性根据,而不是感情上的任性和冲动;“善”意味着这个批判有明确的主体的价值目标,不是为批判而批判;“美”则表明这种批判是以“感性的悦人”(马克思语)的形式而进行的,具有审美感召力。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自己理想职能的展开中,在对现实批判的基础上更重要的还内涵着对未来的积极建构。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批判只是手段,其目的则是建构一个属人的理想社会和造就完美的理想人格。

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正是通过这一批判与建构,一方面获得现实感以摆脱抽象和空幻性,另一方面又超越现实,在克服现实与理想的对立过程中,高扬对现实世界的理想性。这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也就必然使自己获得蓬勃发展的生机。

而且,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想职能也还为当代中国人在现时代克服物欲的逼仄,实现自我解放提供最重要的理论指引。我们知道,改革开放正激发着当代中国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迅速确立与发展,又使这种追求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然而,越来越多的事实又表明了这样的一个令人忧虑的现实:商品及其一般等价物——金钱对当代中国人的统治正在不断蔓延,对物欲的占有和满足似乎正代替着我们生命的所有需要。

于是,许多人似乎是为了商品而生活。商品压抑着灵性、激情、意志、情感、想象等属人的品性。而搏击商海成为社会的时尚,又加剧了商品对人统治的实现程度。可以认为,当代中国人正处于物化世界的挤压与逼仄之中。庄子“沉于物,溺于德”的见解似乎得到了某种绝妙的印证。面对着这一现实,文学家们以灰色之“纪实文学”的手法来表示自己的反抗情绪,道德家们却忙于论证所谓的社会进步和道德沦丧的“二律背反”,宣传家们则不断地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而理论家们则似乎处变不惊或仅仅满足于对这一现实作必然性和合理性的论证。其实,我们的理论家和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授者在对这一现实存在的合理性作出深刻的论证之后,更重要的还在于要为当代中国人如何摆脱这一份似乎有些无奈的现实给予理论和方法的指引。这亦就是说,我们的理论工作者要在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理想职能的过程中给当代中国人以超越现实的理想和信仰。

可以肯定地说,就当代中国现实而论,在理想和现实的追求中我们的确正处于一个二律背反的窘境:我们已有的和正在有的历史经验表明,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弘扬物质利益、发展商品经济,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有效率,才能充满活力,否认物质利益,否认商品经济,就是否认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但是另一方面,现实的情况又是,这种以效率为主导性价值取向的追求,其消极的一面则会对传统人文价值产生破坏从而构成一种对当代中国人异在的东西,反过来窒息着人的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于是,物质和商品在许多人那里变成了人的目的,而不是自我解放、实现个性自由、全面发展自身才能的一个手段。这是当代中国人所面临的一个极为严峻的现实问题。这一时代问题的存在,无疑就要求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传授者必须在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想职能中改变这一现实。我们要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之理想职能的展开过程中,高扬“人是目的”这一理性旗帜,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敏锐、睿智和深邃告示世人,任何物质和商品的追求都只是实现人自我解放这一生命理想目的的一个手段。

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传授者,一旦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能自觉地借助于马克思的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自我生命的活动中能够对真善美理想有确定性的追求,并因此形成坚定的信仰,那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职能也就从中得以真正地实现了。

[张应杭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