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10)
49454100000050

第50章 论我国农民的现代化及其实现路径(2)

第二,城乡二元结构的弊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所谓城乡社会经济二元结构是指通过政府行为,即强制性的超经济手段和政策,使城乡按照两种不同的方向发展经济,城市以工业为主,并以先进技术和现代化生产要求组织生产,农村则以农业为主,抑制其他产业发展,并囿于传统的组织方式和人扛犁耕的生产方式,使城乡居民在生存和发展等基本权利上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城乡二元结构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户籍制度人为地把社会分割成城市与农村两大块,农民也就失去了走向现代化的前提条件,不能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不能分享工业文明。虽然国家对农民工的保障政策在逐步地细化优化,但是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生活仍跟城市人差距甚远。据调查,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存在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社会保险参与率低、工资水平总体偏低现象。而与“三低”相对应的,则是“三多”——工伤及职业病多、加班多、劳动争议多。城市需要农民工,但似乎并没有很好地接纳他们,作为产业工人的主力军,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生活和想象中的还有不少差距。他们在城市里从事的主要是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等五大行业,而这些对于他们创业或者有更好的发展是没有多大作用的,将会导致和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第三,农田水利设施的缺乏影响农业生产,分散的农业经营模式不利于社会化大生产。缺乏农田水利设施造成了部分地区农民靠天吃饭的状况,另外,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责任制作为一种制度创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健全的同时,又“创造”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土地经营的分散化和规模效益低,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大生产所需要的生产手段和生产方式,分散的生产经营导致大机器不能很好地应用到农业生产和发展中,农民的经济生活要得以改善,实现现代化转变靠这样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是不可能的。

第四,教育的落后,导致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较低。百年大业,教育为本,科教兴国也是国家的一大战略。目前来看,城市里的教育教学质量普遍比农村要好,就硬件来讲,城市的各种教学设备、仪器都比较齐全,有些地方可以称为先进,但是农村的学校就达不到这种条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很多实验没条件去做,仅靠教师的讲述有些知识根本无法完全理解;就软件来讲,城市里的师资力量肯定要比农村好,目前不少师范大学的学生在毕业后会首选在城市从教,只有一些觉得就业压力大的毕业生会选择到农村去进行支教等工作,有很多人在支教服务期满后都会选择离开,因此,农村的教师大多还是本地的一些教师,他们在进行新课改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肯定比较多。对于农村的义务教育来说,现在很多家长不愿意把孩子留在本村学校就读,就是认为本村的教学条件质量不够好,一些家庭条件相对好点的家长都宁愿多花钱把孩子送到城镇里的学校去读书。

农村的教育得不到农民的支持,也只会每况愈下,而对农民的各种教育的缺乏,更导致了在生产生活中科学文化素质的低下带来的种种困难。

三、农民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人只有通过变为现代化的途径,通过成熟或社会化,或兼而有之的途径,才能成为现代人。”我国农民的现代化,主要是农民要转变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原有的传统的不合时宜的思维方式,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都发挥其主体力量,按照现代化的要求,实现自身的现代化。

(一)农民生产方式的现代化

农民生产方式的现代化主要是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只有通过农业的技术进步,才能真正提高农业的现代化程度。农业先进技术尤其是生态技术的开发、推广、应用与创新,可促进农业资源使用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使农民脱贫致富,实现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另外,还需尽量创新生产组织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使农业和市场紧密联系,为农业经济的运营打造顺畅渠道,促进农民的生产方式实现根本转变。

(二)农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农民的生活主要包括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各方面。

首先,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提高农民身体素质。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仍然不够健全,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现象仍然比较突出,农民不良的生活习惯也造成身体素质的低下。促进农民的现代化,必须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变农民的不良生活习惯,引导农民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农民身体素质。

第二,要提高农民消费水平,改善农民消费方式。现代化的农民应当是一个理性的农民,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上,要改变自己不合理的消费方式,从以往的生存型、享受型消费模式转变为享受和发展型模式。通过加大理论、舆论和有关政策的宣传导向力度,广泛开展有关文化生活、消费知识的宣传、普及、咨询等活动,帮助农民逐步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以及合乎国情、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消费模式,从而促使农民生活消费层次和满意程度的双重提高。

第三,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保证农民的政治参与。在农民生活得以保障的前提下,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人们只有达到相当体面的生活标准才有心思、才有余力关心公共生活,参与公民活动。”现代化的人需要积极参与政治,这是现代性的一个主要表现。“现代政治组织的公民不仅对同他紧密相关的事物,而且对他社区面临的更广泛的问题都感到兴趣。他所忠于的对象远远超过其家庭和亲友,扩大到国家、民族领导人。他参加政党,支持候选人,参加选举。”因此,健全农村村民自治制度,让农民广泛地参与政治,管理自己的事务,享受民主权利,是实现农民政治现代化的必须路径。

第四,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改造旧文化,建设新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注重文化建设,彻底摒弃各种落后观念,大力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并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结合起来。同时,要顺应时代要求,培育农民的市场意识、科技意识、信息意识和质量信誉意识等。由此培养农民转变落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接受新观念、新思维、新思想,以开放的心态成为一个现代化的人。在现代文化建设中要重视大众媒介的宣传作用,因为“现代文化是以大众传播媒介为工具手段发展和普及的。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如出版物、报纸、广播,特别是电视的普及,对人的现代化发生着多方面的影响。大众传播媒介为人们带来大量的信息,使人们有机会接触和认识许多新事物,从而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接受新事物的愿望和能力。大众传播媒介有助于开拓人们的视野,有利于培养人们的宽容开放的态度,形成多元化的文化价值观。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的质量、速度和性质还改变着人们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

(三)农民思维方式的现代化

农民传统的思维方式主要是怕冒风险和胆小守旧的处世态度,浪费时间、不讲效率的劳动方式,对知识和开放的重视不够,缺乏主体意识,而要转变农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不仅要鼓励农民放手去做,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教育,培养新型的现代化思维的农民。

“教育是决定一个人的现代性的重要因素,受教育程度直接决定了个人现代化的水平和现代性品质的程度。学校教育不仅使人更热爱科学、更能用理性的态度来对待生活,而且也能造就新的价值观念。不仅学校中正式传授的知识会对人的现代性的形成起直接的作用,而且这些知识还会影响到其他方面的态度。”发展农村教育,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加强农村的义务教育。保证农村的学龄青少年上得了学,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失学不辍学,真正普及农村义务教育,这也是建设新农村的基本要求。要推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保障机制,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构建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帮扶机制,使城镇教育资源进一步流向农村,农民工子女与城镇居民子女上学享受同等的权利。

第二,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在农村要进一步加大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并改善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提高职业教育的综合素质。使农民在闲暇能够接受职业技能等各方面的教育,不仅能增强他们的时效观念,也利于劳动方式的转变和更好的改进农业生产。

通过教育,增强农民的主体意识,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农民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民主素质、法制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都得到提高,才称得上是现代化的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才彻底有效。

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同样,农村的、农民的现代化也会经历一个漫长的甚至是艰难的过程,农民只有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在城市的带动下,通过自身不断努力,改善其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传统落后的思维方式,才能推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各方面的现代化进程。

【作者简介】张鹏乐 浙江大学思想政治教学科研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 浙江 杭州 31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