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10)
49454100000048

第48章 浙江经济转型与大学创业教育变革(2)

二、提升大学生知识创业水平:大学生创业教育战略选择

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要把精力放在能带来强大竞争优势的关键事情上。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更应当关注知识创业。“知识创业,或称知识溢出创业,是将创业看做是一种知识溢出的形式,认为知识聚集环境更容易制造出创业机会。”在知识经济时代,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根本在于提升知识吸纳与知识创新创造能力。在当今高技术社会,知识和智慧具有巨大的价值。由知识创新、创业所形成的知识型产业,以及这些产业之间的互动可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智力密集型产业集群,从而对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如新一代信息技术、航天航空技术、生物制药、海洋工程等。这当中,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获得竞争性优势的决定因素。在当今社会,“作为财富的基础,比较优势让位于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表现为能以优越的生产率,调集资源创造出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竞争优势的基础在于知识、投资、睿智和创新,一国的企业只要能开发出更成熟的竞争优势源泉,就可以有更高的生产率,这样的国家就能提高其生活水平”。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因不是资源和金融资本,而是人才。在今天全球经济中,通过贸易、资本和信息的流动,你能购买的设备,竞争对手同样可以购买;有吸引眼球的项目,没有钱可以有钱,风险投资商甚至会主动找上门来。就浙江省而言,目前最缺的不是资金,而是具有新价值视野的创新创业人才。要解决诸如:如何提高传统产业的附加值,如何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等问题,提升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品质。当然,这并不是说,通过大学生创业教育,能够使得大学生一出校门就能马上担当起创新创业的重任,而是通过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这种素质和能力,增强他们对世界经济的敏感性,重视对工作的新的价值发现与创造,使他们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在知识创业方面有所准备,并能够尽快融入到这一过程中去。

三、培养有新价值理念的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文化支点

建立新经济,实现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提升大学生知识创业水平。这不仅是一个社会经济意义上的范式变革,也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范式变革,那种隐含在财富背后的对新价值的发现和创造能力将超越资本、知识和信息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价值是什么?价值是我们认为值得做某事的理念。它赋予我们做某事的神圣感和使命感,从而激发人的创造潜能,去完成对其来说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新价值是什么?新价值是新经济的成长点,新财富的来源。怎样能够创造新价值?“当人们不断地努力工作、竞争、投资和创新,甚至当他们不再需要如此努力就可以过上富日子的时候,也继续照样努力干,这时经济发展的革命就会发生。”“经济发展的首要引擎是个人的工作和创造性。引导他们去作出努力和投资的,则是一种自由的气候,能让他们掌握自己的命运。……相信个人,对个人有信心,是有利于发展的价值观体系的要素之一。”

一个人没有独立人格,思想和信仰都听命于他人,他不可能对现存的东西提出质疑,就不会有创新。然而,要培养有新价值理念的人,就必须突破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狭隘理解,总在确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里兜圈子,而必须从校园文化的建设入手,改变我们一直奉行的一些教育理念和评价学生的标准。现在学校对大学生的规训方式越来越走向标准化,不管在中学还是大学,“好学生”都是有固定的标准。评优、评奖和保研,哪一样不是被“好学生”占了?明目张胆地鼓励学习的功利动机,还有多少学生是因为喜欢、着迷、热爱、好奇、探索而学习?世界是千姿百态的,人也是一样。在学校,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应当得到鼓励,教育应尽可能地满足人的多向度的需要。每个人都很精彩,人人都按自己意愿去生活和思考,表现出自己的本色,才能超越世俗的偏见,提出有价值的思想与见解。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是开设一些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的课程就能够解决的,必须从大学理念、大学文化抓起。大学应提供学生更多的思考和发展空间,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人文关怀的情趣,改变对学生评价的刻板化,创造条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自由地选择专业,使学生享有独立、自由、开放学术环境,尊重个性的教学模式、讨论型、研究型和批判型的学习方式。同时,大学要培养学生对新经济的敏感性,教师不仅要把学科的前沿信息带给他们,也要让他们了解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正在发生的变化,洞悉区域经济正在进行的变革,引导他们关注未来的新价值会转移到哪里?经济上的突破首先是源于战略上的突破的选择。学生只有占据文化上的至高点,才能提升他们的新价值创造能力,进而开辟价值创造的新领域,激发整个民族的创造力。

四、普训与特训相结合: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

对于什么是创业,Shame认为:“创业”是创业者依自已的想法(ideas)及努力工作(hard work)来开创一个新事业,包括新公司的创立、组织中新单位的成立,以及提供新产品或新服务,以实现创业者的理想。Stevenson认为,创业精神指的是一种追求机会的行为,这些机会还不存在于目前资源应用的范围,但未来有可能创造资源应用的新价值。Roberts则认为,创业精神即是促成新事业形成、发展和成长的原动力。Jeffry A.Timmons认为: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和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是机会驱动,注重方法和与领导相平衡。创业导致价值的产生、增加、实现和更新,不只是为所有者,也为所有的参与者和利益相关者。

Sharma&;Chrisman将创业精神一分为二,分别是独立的创业精神(independent entrepreneurship)及组织的创业精神(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所谓的独立的创业精神,指的是个人或群体在独立于任何现存公司的状况下,创造了一个新组织;而组织的创业精神指的是个人或群体在与现存公司有关连的状况下,创造了一个新组织、更新或创新。而在组织的创业精神之下,又包含策略性更新(strategic renewal)及组织的创业(corporate venturing),事实上,在现存的组织内,创业精神包括了三种可能相关的现象:1.在现存组织内新经济的产生。2.重新塑造或转换原来组织的形式。3.创新。

综上所述,创业是一个从无到有的新价值创造、开创新事业的过程,它可以是新企业的创立、也可以新产品或服务推出等。创业本质是新价值的创造,我们可以把大学生自己创办新的企业看成是独立的创业,而把大学生在某企业(就业)从事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开发是组织的创业(在现存的组织内进行)。显然,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创业素质不管是对自己经商办企业的大学生还是选择就业的大学生都是非常重要的,就业也需要以创业姿态去工作;就大学生创业的成功范例而言,很多人就是通过就业的历练最后走上自己独立创业的道路的。在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讲是为了培养具有开拓性的个人,这种人应具有首创精神和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的才能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从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着眼,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几个或一些大学生“老板”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更重要的是开阔新一代大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全球眼光,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

所以,第一,有必要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创业普训,普训主要是对通过创业文化的培育,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责任,让学生能够从对国内外经济的发展动态的把握中寻求自己的机会。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开设一些创业类的通识课程,如创业学、创新战略、寻求商业机会、创造力开发,举办创业精英讲座,开展创业项目设计大赛、大学生进创业园区等活动,消除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神秘性和恐慌感,认识到创新、创业是大学生的责任和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兴趣。第二,对创业有特别需要的大学生进行特训。特训是为那些有明确创业意向的学生而开设的,主要涉及创业技术和实务方面的内容,课程方面可开设如组织设计、市场营销、风险投资、资本市场、电子商务、税务制度、知识产权、国际贸易等,以及创业团队建立、商业计划书制定、资本筹集、创业企业的建立、危机管理等。实践方面,可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配备创业导师,扶植学生搞一些应用开发项目,使大学成为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器。目前,大学生创业教育最困难的恐怕还是师资问题。一些开设创业课程的教师不仅自己没有创业经历,而且没有能够到创业的一线体验生活,导致课堂讲授理论脱离实际。一些学校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专门到校外聘请成功人士为大学生的创业导师。外聘导师虽然好,但他们都是忙人,不可能是大学生创业教育日常教学的依靠。所以,学校应着力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师资的全面培训,而不是简单找几个教师上课应付了事。

【作者简介】万慧进 浙江大学思想政治教学科研部副教授 31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