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10)
49454100000013

第13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论析——兼论怀特海“教育思想”的启迪意义(2)

(三)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新挑战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新发展,在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上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这些多样化的特点给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了诸多新的问题。所有制结构调整,彻底打破了传统经济体制下单一的公有制格局,形成了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商等不同经济成分在市场竞争中共同发展的局面。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生活需求,扩大就业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反映到思想文化领域,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占主导地位的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也出现多样化趋势。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使得人们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带来了经济生活的活力,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实现形式和多种形式下的经济实体,一方面,人们的就业形式和利益实现方式也日益多样化,每种经济实现形式和利益形式都有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在这种状态下,人们生活观念和生活态度日益多样化,文化精神需求也日益多样化。经济上的自主与独立,使人们的个人行为具有了自主化、独立化和个性化的特征,推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准确地认识、把握、尊重人民群众的这种自主化、独立化和个性化的特征,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宗旨。

(四)当前我国传播环境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新挑战

当前,由于宣传思想工作认识不到位、宣传思想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在宣传教育方面,产生了一些较少关注理论的热点、难点问题,较少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缺少宣传和研究的问题意识和现实性,甚至存在与实际相脱离的现象,不能解答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些宣传工作者只按上级精神进行理论宣传和理论教育,而对理论研究的最新动态及进展不解,也不愿了解,因此不能运用理论界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来进行宣传,增强理论宣传的说服力和吸引力。在宣传和教育的方式方法上,近年来,舆论宣传报上面的多,报基层的少;领导活动报道多,群众活动报道少,舆论宣传出现了断层、脱离群众等现象。在宣传教育的过程中甚至出现了长官意志、行政命令,一些人缺少以受众为中心的理念和服务意识,对宣传对象研究也不够,惯于单向而非互动、灌输而非参与的宣传方式和方法,形成了理论宣传手段的落后,公式化、程式化、概念化、说教化等现象。这一切,都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动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五)当前我国文化环境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新挑战

文化建设,特别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关系到人民群众是否能够分享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以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工作。改革开放以来,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巨大发展所提供物质保证的基础上,国家大力发展群众性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文化普及工作的开展,在文化建设中开创了新的局面,形成了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教育事业全面进步,科学技术事业成就巨大,文化事业发展健康快速,形成了人们共享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新局面。

我国的文化产品市场不断繁荣,文化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发展,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受教育群体逐步增多,教育质量显著提高,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队伍。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思想认识不到位,对文化建设重视不够,经济支持不够有力,基础设施落后,文化产品供给不足,迷信色彩有所抬头,用人环境不利,文化专业人员断层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将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道路上的绊脚石,需要引起足够的关注。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的缺陷以及怀特海“教育思想”对其的启示

理论的传播需要传播者传播过程以及受传者三个因素,而每个因素都在理论传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来看,这三个因素都存在着严重的漏洞,亟待解决。

第一,传播者。首先,传播者自身的素质,包括理论素质、教育素质,都对传播效果产生重大影响,现阶段,传播者普遍存在着未能及时跟上党中央的理论指示,理论创新能力差,教育语言呆滞等现象,最重要的是对马列思想传播存在着消极、缺失信心的情况,认为马列已处于边缘学科的状态,极大地影响了理论的传播效果。其次,在传播内容的选择上,若传播不当则容易起到严重的负面影响,如选择的内容范围过广,太抽象不易被群众接受,出现脱离现实、缺乏系统性等情况。

第二,传播过程。传播过程由传播方式与传播媒介组成。首先,传播方式十分单一,基本上是显性教育为主,给广大群众带来了学习理论的精神压力,在传播过程当中,缺乏艺术,常常出现语言呆板、态度生硬、灵活性不够等情况,大大削弱了传播的效果。其次,传播媒介亟待创新,报刊、书籍,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接触不多,而随着网络的普及化,更应该突出网络的主导作用,实现网络的强大的渗透作用。

第三,受传者。受传者广泛依赖外部灌输,未能形成自学的意识,而在理论消化过程中往往形成了呆滞的思想,未能有效地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马克思主义理论若不能有效地内化为自身的思想,那么化外成实践就更不用谈了。

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不仅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其教育著作《教育的目的》(The Aims of Education)一书中。怀特海精彩的教育思想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前瞻性和针对性的指导意义。

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宣传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要服务于生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涵义主要有理论上的宣传与接受和实践上的运用与推广两个层面,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关切于理论传播是否到位,却忽视了理论需要生活化,我们学习马列,是在装样子完成学习,还是真正领会了马列的精髓,应用于生活当中?课堂上,老师填鸭式的灌输,学生机械式的接受,结果只能导致我们对马列思想的消化不良,怀特海称之为“呆滞的思想”,“呆滞的思想——这种思想仅为大脑所接受而不加以利用,或不进行检验,或没有与其他新颖的思想有机地溶为一体”。这种思想没有进入个人的思维系统与生活经验,只是一堆外在于生命的信息,更谈不上有所创新。马克思主义原理本身是生活的产物,它来源于生活,应当是对生活的复归。若马克思主义教育未能从教条中解放出来,人们就无法发觉他的光辉,无法察觉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于是,理论无用性便突显了出来,成为了人们无法真正关切马列主义的毒瘤。如何避免马克思主义在“自我放逐”中走向“自我消亡”,如何使群众做到消化理论,有效地将其运用于生活,成为灵活的思想?根据怀特海的描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将“知识人”转化为“智慧人”。怀特海提出“知识人”并非“智慧人”,他主张将学生培养成智慧人,而不是“学术机器”或者“工具人”。知识的灌输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不加以利用,不联系生活,那么这些知识是死的,是没有活力的。

如何唤起智慧,怀特海指出“人类的悲剧在于,那些富有想象力的人缺少经验,而那些有经验的人则想象力贫乏。愚人没有知识仅凭想象办事;书呆子缺乏想象力单凭知识行事”。由此可见,重点在于将经验与想象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一方面要联系实际生活,一方面则要抱有坚持不懈的浪漫主义冒险精神。怀特海认为,一个人思想的活力甚至整个生命的意义,都在于创新,一个社会发展的进程甚至整个社会的价值,也都在于创新。创新也就是对过去的大胆挑战,怀特海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需要的理解是一种对现在的理解,过去的知识惟其有价值,就在于它武装我们的头脑,使我们面对现在。”知识的真正价值不在于继承,而在于在继承中进行发展和创新;仅是把过去的洞见传授给学生是不够的,更要挑战过去的各种假定、理论和观念,并创造各种新的、更有条理和全面的洞见。如何培养出智慧人,就是如何激发他们的想象,使其更好地将知识服务于生活。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做出新概括。只有这样,党的思想理论才能引导和鼓舞全党和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

第二,坚持教育上的两条戒律。“教育上的两条戒律,其一,不可教太多的科目;其次,所教科目务须透彻。”这是一场广泛与透彻的较量,就我国目前的理论传播现状来看,理论传播的内容广泛且杂乱,没有形成容易被广大群众接受的体系,主要存在内容太过于抽象高深,绝大多数理论未能有效接近生活等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需要分角色进行,对于专业人士或者教育水平较高者可以选择原著或者导读,而对于绝大多数人群来讲,理论需要再加工成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普遍原理,剔除那些与群众相距甚远的理论。这样,既可以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指导作用,又可以增强群众对于接受理论的信心。

第三,教育需要讲究艺术。怀特海认为,教育是叫人们掌握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使知识充满活力,避免知识的僵化,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不恰当的理论传播,不仅仅丧失了理论的价值,而且还会产生负面效应。由此可见,教育不仅仅是一个教什么的问题,还是一个怎么教的问题。面临理论传播媒介固定化,传播方式单一化,缺失创新的情况,更需要开创理论传播的渠道,更需要传播者激起教育艺术的细胞。主要是要突出网络的主导作用,在网络中实现群众与理论的亲密接触与有效沟通,同时,传播是双向的,传播双方都应该有各自的生命空间,传播者在进行理论说教时需要增强说服力与感染力,增强与受传者的沟通,激发起受传者的冒险精神与想象力,而不是一种纯粹的单向灌输。

第四,相信自学的魅力。怀特海在主体如何有效地学习上反对以被动的方式接受他人的思想,认为学习必须加强首创精神,学习者根据自身的条件主动摄入教育资源,才能真正地体现教育的价值,所以广大群众应当主动接近马克思主义,在自我学习、自我领悟中实现理论实践指导的最大化功效。

【作者简介】陈斯斯 浙江大学思想政治教学科研部思想政治教育硕士 浙江杭州 31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