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今日美国:痛与变革
49447200000057

第57章 《时代》人物折射年度风云(1)

美国《时代》周刊无疑是全美国最具有全球影响的杂志,她每年年末评选并刊载于封面的“年度风云人物”,不仅举世瞩目,推出当年最著名最具“新闻眼”的人物,也引领着时代潮流生生不息。岁末刊出的当期周刊也因此洛阳纸贵。

这个缘起于1927年的评选,虽然号称为“风云人物”,但入选对象除了是知名的男人、女人、夫妇、一群人之外,甚至也有以意念、地方、机器获选的,也不是仅仅以“功成名就”为标准,只要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性和影响力,那就不论好或坏,他(她/它)或他(她/它)们就堪为“年度风云人物”了。

《时代》周刊的“年度风云人物”甄选,应该是相当严谨的,却也往往会产生戏剧性的效果,因为这个筛选过程会由于一年来的所有重要事件和人物的回顾,而变得相对戏剧化。正如前《时代》执行编辑吉姆·凯利称呼“风云人物”评选为“美国人最喜爱的室内游戏”,他的说法意有所指,毕竟挑选的过程就很有趣,宛如每年的奥斯卡评选一样。

自1927年推出这项评选以来,注重世界级政治领袖及思想家的传统逐渐形成。此外,历来能够当选《时代》“年度风云人物”的,几乎都是领当年风骚或开风气之先者,国家级的王宫贵族、元首阁老,或者游走于战争与和平之间的强力斡旋者(他们往往还摘取了诺贝尔和平奖的桂冠)、或者大变革社会的先驱者,以及大明星、大企业家、商界大亨,还有如机器人、电脑之类的新潮流产品,等等,都可能在入选之列。以那样的标准放在全球范围看,蒋介石、邓小平等中国闻人曾经入选,荣登《时代》封面,也是当之无愧了。邓小平甚至获得两次入榜的荣耀,显示他及他推动的中国社会变革在那个时代的重要意义和影响。当然,《时代》的“年度风云人物”常常导致争议四起,譬如1938年的当选者是希特勒,而1979年的风云人物则是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

美国总统,尤其是刚刚胜选的总统,几乎都是这个“风云人物”榜的“必胜客”。从罗斯福总统迄今的每一任美国总统(除了杰拉尔德·福特之外),都至少被选为《时代》“年度风云人物”一次以上,其中,杜鲁门、艾森豪威尔、约翰森、尼克松、里根、克林顿和小布什两次当选“年度风云人物”。

美国大兵的形象意义与使命

2003年12月22日出版的《时代》杂志,其封面是三名全身戎装、手握冲锋枪的美军士兵(包括一名女兵),形象英武,他们代表了攻打伊拉克的美军普通士兵,在击败布什总统、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等大人物候选人之后,不无争议地成为当年的“风云人物”。

《时代》周刊总编辑吉姆·凯利对最后选定无名美军大兵登上“年度风云人物”宝座的解释是:伊拉克战争后乱七八糟的局面表明,华盛顿的政策必须由基层士兵日复一日地执行。我们以为,这个称号应该属于这些人。他并表示,虽然“年度风云人物”的评选不无争议,但编辑部内部对于将伊拉克战争列为本年度头号新闻的意见则相当统一。与此同时,美联社12月19日揭晓的2003年十大新闻评选中,伊拉克战争也不出意料地稳居第一,“哥伦比亚号”宇航飞船空难、加州州长罢免选举、SARS蔓延、美东及加东大停电等事件分列其后。

伊拉克战争被重要的媒体都选为本年度重大新闻之首,印证美国社会和传媒对美国主导的这场战争高度重视和相对高比例的支持。

而美国大兵摘取年度风云人物的桂冠,也相对吻合美国社会的这一视角标准。其实,这也并非美国大兵首度获得如此的荣耀,早在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之初,《时代》周刊就赋予过美国兵“年度风云人物”的称号。可见,首先是战争本身的全球性震撼效应,导致美国社会和媒体在对战争关注的同时,也无法漠视作为战略战术执行者推进者的美军士兵群体。伊拉克战争时期传媒对女兵林奇等美军俘虏的大篇幅报导,点名报导攻克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并摧毁萨达姆塑像以及12月13日生擒萨达姆的美军都是精锐部队,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为美国大兵歌功颂德,是属于美国特征的“主旋律”清新形象。况且,美国大兵的使命不会因战争胜利而结束,他们将继续成为传媒的主角。

虽然与当年的朝鲜战争、越战一样,2003年美国发起的伊拉克战争在国际社会都遭遇各种质疑,但实力强大、作风强悍的美国照样一意孤行,甚至不惜与老盟友德、法两国翻脸,最后打赢了这场力量对比悬殊几无悬念的战争,也留下了千疮百孔的伊拉克战后重建烂摊子与世界和平依然遭受恐怖主义分子恫吓袭击的后遗症。同样,在这场战争中,“以服从为天职”的美军士兵无法选择他们的立场,他们是“命运的奉召者”,冒着生命危险在枪林弹雨中穿行,并经受与亲人天各一方的离愁折磨,也几乎每天都目睹耳闻同僚战友伤亡或被俘的情形。他们只能以普通军人的坚韧、无畏和勇气,去承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去背负战争与和平不能两全的心灵十字架。他们身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获选为“年度风云人物”,也是当之无愧的一种历史使命,可惜他们的这个称号构筑在战争的本体之上,便不免染上无奈与悲情的色彩。

《时代》周刊的“年度风云人物”评选,无疑是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传媒效益与荣誉。但就人类发展的趋势而言,人们显然更欢迎诸如爱因斯坦、何大一或者英特尔总裁安迪·格罗夫当年因科技方面的杰出贡献而被遴选为年度风云人物的结果,甚至那一年将问世不久却前途无量的电脑选为“年度风云人物”,人们也欣然接受。毕竟,这些才真正昭示出人类之光。

另类“告密者”折射世风国情

回过头去看2002年度的《时代》风云人物,非同寻常地由三位名不见经传的美国职业妇女共同担当,不仅突破以往多甄选如政治领袖、战争英雄、科技明星、企业翘楚那样的大名人的传统,也传递出美国社会文化微妙的变迁信息。

联邦调查局资深特工科琳·罗莉、世界通讯公司审计员辛西亚·库珀和安然公司福总裁莎朗·沃特金斯这三位新上榜的时代风云人物,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她们都在自身的岗位上目睹本机构、本公司的种种弊端,而在正义感的驱使下揭发事实真相,表现出不同流合污、抗争权威的道德与勇气。

罗莉在2002年5月投书联邦调查局局长米勒,批评该机构主管在“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前忽略她要求调查有“第20名劫机犯”之称的嫌疑案,从而坐失避免或防范“9·11”事件的良机。她后来在国会作证时并直指联邦调查局内部充斥官僚及“一心想升官”的风气。库珀和沃特金斯则分别揭露了各自公司耸人听闻的假账阴谋,使全球电信巨子世界通讯公司和全美第七大能源交易商安然公司破产背后的黑幕大白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