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今日美国:痛与变革
49447200000014

第14章 构建面向青年一代的美中关系

2009年11月首次访华的奥巴马总统,在踏入古老大陆最海派的第一站上海之际,就与包括中国大学生和网民在内的年轻一代对话,凸显了这位新世纪网络时代诞生的美国年轻总统,在推行“多边外交”、致力于构建多伙伴世界、倡导环保和绿色能源等一系列有益地球村健康发展理念时,着眼于在文化、思想层面沟通、改善美中关系,了解中国年轻一代的思想脉搏,尤其寄望于美中两国青年在推进美中关系构筑人类进步事业领域做出前所未有的贡献。

奥巴马激情洋溢的演讲、纵横捭阖的答问及其潇洒豁达充满活力的风采,显然风靡倾倒了数百名现场大学生和通过电视播报关注这场世纪对话的无数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他欣然回答了学生和网民的八个问题,涵盖了美中关系及加强两国之间城市交流、如何看待各国多元文化、两岸关系、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感受与责任、信息流通即自由使用互联网、阿富汗战争与反恐怖主义大计等方面,并涉及了在美中两国建立伙伴关系所需要进一步合作的经济复苏、洁净能源开发、制止核武器扩散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等诸多全球性话题。

诚然,奥巴马清晰地意识到,中国“既有丰富的历史,又有对未来憧憬的信念”,美国与中国的纽带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过去,两个世纪以来的“历史洪流使我们两国关系向许多不同的方向发展”,“但更重要的是看到年轻人的才能、你们的献身精神、你们的梦想在21世纪实现方面会发挥很大的作用。”可以说,他与中国大学生的对话满足了中国年轻一代希望美国贵宾通过与青年交流加深了解中国的愿望,也向中国人民传递了美国总统特别看重和中国青年的交流的信息,其实展露出美国领导人重视与中国未来交往的姿态。

同样很受欢迎的克林顿前总统11年前访华时与北京大学生的对话,也透露出这样的信息,只是奥巴马总统此次与中国青年面对面的接触,在身份认同、思想变革和前瞻视野方面,更加拉近了年龄和意识形态的距离。这不仅仅是由于奥巴马的年轻与活力与地球村各国角落的年轻人很少隔阂,他对中国互联网的发达以及网民和手机族的活跃印象深刻,而他一年前竞选总统时得益于互联网和年轻选民的支持,让他再也无法脱离青年这个活力无限希望无穷的群体。

作为美国历史上首位就任当年即访华的总统,奥巴马与中国青年的对话在释放善意的同时,也委婉地标举美国坚持的“普世价值”。当然,他也不无谦卑地表达了尊重其他文化的态度,这其实源自美国对其他国家的开放态度的指导原则。奥巴马相信“世界是互相连接的”,“一个国家的成功不应该以另外一个国家的牺牲作为代价”,这也是他提出的美国为什么不寻求遏制中国崛起的出发点。

奥巴马进而放言,美中合作“应该是超越政府间的合作,应该以人民为基础”,而“所有这些桥梁必须是年轻人共同合作建立起来”。因为“对美国来说,最好的使者就是年轻人”,美中两国具有才能、充满活力和乐观精神的年轻一代的合作,必将惠及两国和全世界。奥巴马清楚,他今天的对话者不啻是明天的中国领袖,是未来美中关系发展的身体力行者。

因此,不论奥巴马政府如何定位和推进美中关系,他把美中关系的发展寄望于人民之间深层而细微的交往,特别是寄望于美中年轻一代无拘无束敢于化梦幻为现实的接触交流,其与时俱进的姿态值得肯定。

美中关系由毛泽东、尼克松等老一辈领导人奠定基础,风风雨雨数十年,殊为不易。现在,火炬开始传往下一代。在美国,“网络一代”已经出头露面,在中国,“80后”、“90后”相继登上舞台,开启属于他们的时代。美中关系要向前推进,最需依赖的便是两国青年能够相互沟通,相互理解。

因此,打造面向青年面向未来的美中关系,正是奥巴马首次访华极端注重的一个焦点。如同他感慨半世纪前尚无投票权的黑人之子能够入主白宫乃是普世价值和人民为信念奋斗的结果,他也必然相信,超越分歧信仰超越思想文化差异的美中关系,应该在年轻一代冲破精神藩篱超然于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羁绊的民间诚信交往中不断发展,不断升华。奥巴马与中国青年对话的这一刻昭示,让两国普通民众广泛接触并形成交流机制,让两国青年相互了解彼此文化、观念、处世准则,应该开启更广阔的门户。

也因此,奥巴马访华与中国高层领导人洽谈涉及双边关系及国际合作话题以及双方探讨达成的结果如何,纵然是奥巴马此番中国之行期盼的收获,但他最大的收获其实已经在与中国青年对话之中实现。请看他在对话结束后绕场一圈,与中国青年学子握手、签名、挥手的情景,在一片欢呼声中,奥巴马的风度与热情令中国青年们热血沸腾,即使多少年后他们冷静下来,也会定格这一刻激励这一代投入美中民间交往的历史洪流,并审视自己为推进美中关系构筑友好大厦所浇注的一砖一瓦,那是坚实深厚的基础,也是欣欣向荣的人类关系风范。

奥巴马的中国之行无疑奠定了面向青年面向未来的美中关系新态势。但不容回避的问题是,在两国青年的沟通上,美中之间还存在着一些隔阂或鸿沟。

首先,价值观的相互理解和包容问题:美中交往的基础,既是在重大共同利益下的求同存异,也包括在价值观上的求同存异。那种居高临下“传教士”方式,灌输某种观念,肯定不会受到年轻人的欢迎。而中国青年一方面要坚守被证实是有价值的传统观念,另一方面,更需以开放的心胸,勇于拥抱人类共同价值。

其次,交流的方式与流向问题:美中青年之间的交流应该是双向的不应该是单向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量向美国派遣留学生。如美国国际教育协会11月16日预计,在未来数年,每年都将看到有10万中国学生到美国读大学。而美国青年到中国留学的人数虽然增加很快,但仍然不成比例。一般而言,中国青年对美国的了解,远远超出美国青年对中国的了解。这种不对称现象,势必影响两国青年间的思想的真正交流,给偏见、误解留出了生长的土壤。

可见,让两国普通民众广泛接触并形成交流机制,让两国青年相互了解彼此文化、观念、处世准则,是美中关系向前发展的基础。年轻一代冲破精神与文化的藩篱,超越信仰分歧,超越思想文化差异,加强沟通与交流,才能构建一种面向未来的美中关系。

(11/17/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