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社会保障与社会发展
49419700000064

第64章 杭州城市社区服务产业化探索(3)

(八)服务者身份从社区工作者,向从社区工作者、经营者和志愿者相结合转变社区服务的主体已经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从大类划分,有社区工作者、经营者和志愿者三大类,社区工作者主要提供福利保障性服务,经营者提供竞争性收费服务,志愿者提供无偿服务,三者相互补充,互相促进,构成完整的社区服务网络体系,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2007年,杭州市有社区志愿者队伍9399个,社区志愿者14.6万名,服务43.1万人次。

四、进一步促进社区服务产业化的对策

杭州市社区服务在产业化道路上虽然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社区服务产业化毕竟是新事物,还有许多不完善、不协调之处。为进一步推动社区服务产业化发展,我们提出如下对策意见。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改善社区服务产业化的社会环境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的重大战略部署。必须对社区服务产业化提高新认识,树立新理念。一是推进社区服务产业化,是社区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社区服务产业化是政府主导下的产业化,由社会福利服务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业组成,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是社区成员生活必需的,而市场又不能或不愿提供的,没有实际经济效益的社会公共福利和保障功能的服务。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小政府、大社会”逐步得以实现,一些原本属于政府必须提供的“公共产品”,不一定也不应该由政府直接提供服务,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健全体制,改善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项目管理等方式,由社会第三部门提供规范化的优质服务。二是推进社区服务产业化,是基于服务对象扩大服务内容增多的需要。社区服务产业化是改革开放中发展起来的,福利性和经营性兼顾的新兴社会服务业,是一种有差别的产业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健全完善,人民生活需求日益增多,社区服务从最初的福利服务向经营服务拓展,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张,让位给市场和社会,已成为社区服务产业化发展的基本趋向。对承担福利和保障服务的经营性项目,对公众需要而企业没有盈利所提供的服务,政府要加强引导,通过财政拨款和享受政府的政策优惠,也可以通过向社会募捐和接收社会捐赠等途径,鼓励企业和社会提供服务。三是推进社区服务产业化,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社区服务产业化是包含第三产业的适合市场的产业化,既是便民利民的服务行业,也是纳入第三产业的社会服务业。虽然最初民政部倡导社区服务主要偏重于福利和保障服务,但也不排斥营利性的便民利民服务。随着居民生活服务需求的提升,一些起点比较低,经营比较分散,且多数是以人工服务为主的微利经营,已满足不了居民的需求,必须要有一批集约化、正规化、专业化的企业提供比较规范的服务。

(二)加强领导,统筹规划,促进社区服务业健康协调发展

社区服务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居民服务的需要层次多,服务门类多,涉及的部门多,更加迫切要求政府加强领导,实现制度性协调,改变目前对社区服务业条块分割、多元领导、单项推进的现状,进一步完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社区服务组织领导体系,加强对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指导和协调。特别是政府在推进产业化建设,完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政策法规等方面,包括号召宣传、规划协调、政策引导、立法执法、提供服务,尤其是运用财政、金融手段应给予积极支持。各有关部门积极参与、指导社区服务业发展,使社区服务业实现统一规划、多方支持、因地制宜、整体推进的目标。各区县(市)、街道、社区结合各自实际做好规划,明确发展目标,扎实推进社区服务业产业化工作。

(三)转换体制,健全机制,创造有利于产业化发展的制度环境

体制转换的重点在政府。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基本职能主要体现在:一是提供市场规则。社会政策也是生产力,政府应将相当一部分精力用于研究制定社会政策,政企分开,并不是政府退出,而是制定更加公平合理的规则,实施更加有效的监督管理。二是保证社会公平。实施有效的再分配政策,把福利和保障服务公开透明地交由机构来提供。努力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采取国家、集体和个人等多渠道投资的方式,形成社区服务机构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健全机制要注重在经营理念和方式上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各类服务设施从单纯福利型向福利经营型转变,在确保为特殊困难群体提供福利服务的前提下向社会开放,开展经营性服务,市场化运作,提高创收能力,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二是发展布局上由小型分散向大小并举转变,兴办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如家政超市、连锁便民店等服务实体。三是由单纯依靠区、街、社区办向全社会共同参与转变,整合社区资源,利用社会力量,形成国家、集体、民营、个体一起上,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区服务产业化格局,推进产业化的进程。要加大对弱势群体和特殊对象基本需要、没有营利条件的福利性项目的保障力度;对满足社区居民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不以营利为目的公益经营型项目,按照社会效益为主的原则给予一定的补贴或扶持;对有经营能力和营利条件的社区服务项目应引入市场机制,促其自我发展、良性运行。

(四)加大投入,改革方式,实施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化管理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共财政对社区服务的投入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而增长。政府继续保留其福利投资主体和制定福利政策角色,改革现有的投入方式,将政府办机构、政府养人,改为政府管理项目、购买服务,将服务的责任通过合同形式交给独立的机构。严格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应该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以“政府买单”或“社会(团体或机构)买单”的方式支持有服务需要但没有或缺乏经济支付能力的社区居民得到社区服务,如老年人的养老,可以养老券的形式发给有服务需要但没有支付能力的老年人,由政府以招标的方式选择服务质量高、信誉好、价格比较低廉的机构承担服务,这样既有利于形成公开透明的公共开支制度,能提高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而形成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还有利于政府只当裁判员不当运动员,制定更加切合实际的政策,提高行政管理能力。

(五)培育机构,集团发展,提高社区服务机构的竞争能力

社区服务的产业化,虽有其特殊性,但也与其他产业有着共性。在目前情况下,社区服务要获得更多更快的发展,首先要做大做强自己。这样既可以促进专业分工,拓展社区服务的内容,也能够进一步降低服务成本和服务价格,扩大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必须推动社区服务的专业化、连锁化经营,扩大经营规模,形成规模效益,引导社区服务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从单体型、零散型向群体型、集团型转变,提高社区服务产业的组织化程度。

加快培育一批社区服务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引导带动作用。积极培育一批社区服务品牌,提高社区服务的吸引力和信誉度。杭州在此前的发展中已经培育了一些社区服务的品牌,发挥了像“邻里互助会”一样的服务中介组织的作用,但还是不够的,这些机构(企业)就加强管理,提高服务水平,扩大规模,以社会效益为目的,以经济效益为手段,为满足居民多方面需求作出贡献。要继续给予支持和扶持,充分利用品牌的社会效应,集团化发展,吸引全社会的力量。采取多种形式来共同参与和兴办社区服务,增强社区服务业的整体竞争力,为社区服务产业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深入调研,加强交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社区服务产业化评价体系

加强探索研究和交流。杭州已经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发展阶段。根据国际经验,这一时期是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产业转换、结构升级、社会转型、问题多发等诸多考验。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的杭州社区服务,也预示着新的形势更加严峻,新的情况更加复杂,新的任务更加艰巨,新的探索更加艰难。市、区、街道和社区都要选择若干重点领域,进行创新试点,及时总结实践中的新鲜经验,并使之理论化,推广指导实践。积极开展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兄弟城市,港澳台及国外社区工作者的联系和交流,在教育、培训和理论研究等方面进行探讨与合作,努力形成社区服务产业化的杭州经验。

社区服务的产业化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我们要深入调查研究,建立适合社区服务产业化发展的评价和统计指标体系,形成较为科学的预测和评价机制,推进社区服务业健康、规范、有序发展,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精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