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图片报道
49412700000038

第38章 图片报道的数字化与网络化(5)

当然,对图片报道图片的修饰也不是绝对的不可以,在保证新闻图片真实性的原则下,对图片的对比度、亮度稍加调整也是可以接受的。还有,在一些特别的情况下,对照片的修改却是必须的。那就是涉及对未成年人及部分与违法犯罪等有关、但不是或尚未认定是犯罪嫌疑人的时候。对于一些新闻价值高却又过于残忍的图片,与社会追求人文关怀的环境不和谐的照片,披露公安机关侦破案件的人员、过程和手段的照片,可能直接损害国家利益的照片等都必须采取特别保护措施,如适当的虚化处理、覆盖马赛克等。这些都是图片报道媒体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同时,在客观上也可以为新闻媒体及摄影者本人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总结起来,假照片或必须修改照片的原因主要有:(1)政治斗争的需要;(2)诽谤;(3)为哗众取宠或扬名获利造谣;(4)恶作剧;(5)取景、角度、焦距、曝光等技术因素造成的视觉误差;(6)在战争中以假照片迷惑敌人;(7)社会责任、国家利益或法律道德的需要。”

三、数字时代对真实性的坚守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图片报道的生命。真实是图片报道存在的基本条件,没有真实,也就没有图片报道。保证真实性是受众对图片报道的要求。受众期望通过图片报道真实、客观、公正的报道而获取更好地了解新情况、新问题,掌握新经验、新政策,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和求得自我发展的服务和指导。如果是错误的知识、信息,那么对受众来说还有什么意义呢?保证图片报道的真实性同时也是新闻媒介组织自身生存的要求。如果受众对新闻的真实性不再信任,也就意味着他们对新闻媒介组织不再信任,这样新闻媒介组织就不能存活。

应该强调的是:真实性是图片报道的生存底线,也是数字摄影时代图片报道应当更加强化的生存准则。数字技术的成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合成图片等图片造假形式的泛滥。当我们愤怒地面对不断出现假新闻图片事实的时候,我们应该认识到,受众对假图片的愤怒恰恰是表明他们更加渴求一种真实的纯粹的视觉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们会更强烈地意识到图片报道的不可替代性,因为它的真实、形象而具有独特的魅力与旺盛的生命力。正是因为受众存在着对图片报道消费的需要,所以真实感人的图片报道就注定不会消亡。这提醒我们应该强化图片报道真实性原则,必须切实采取措施来确保图片报道的真实。

在西方社会,传统摄影的真实性虽然在近年来不断受到挑战,但是图片报道所拥有的“见证”功能不但没有被否定,反而得到了强化。事实上,数字图片报道同样可以达到这种“见证”的功能,而且比传统摄影方式更适合图片报道对时效性的追求。不过应当正视的是,数字影像容易被更改的特性是确实存在的,即便数字照片未经过修改,但是受众在得知这是数字照片后,也很可能下意识地怀疑它已经被改动过。其实许多对数字摄影持排斥态度的人,也正是因为对这个不确定时代的恐惧而影响了他们对于数字摄影的判断。可以肯定的是:在摄影数字化的时代,对图片报道照片的真实性判断要看新闻照片的拍摄者是谁,图片代理商是谁,在哪家新闻单位发布,也就是这种判断更依赖摄影者的可信度、图片代理机构的信用和发布媒体的权威性。这一定程度上会激发新闻媒体及图片报道者对“品牌意识”的重视。

在国内的图片报道实践中,我们要防止数字技术被滥用,坚决制止新闻图片造假的行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要提高摄影者自身的道德和业务素质,做到思想上不想、不愿意造假,技术上避免不当使用。同时,图片编辑、版面编辑及总编辑必须切实当好把关人,必须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图片的真实性鉴定上,努力提高识别假新闻图片的能力和水平。虽然有的假照片可以乱真,但大部分照片还是难以蒙蔽受众的。正如文章开头的那张照片,稍加分析即会发现漏洞百出。而对于像布什“吻”撒切尔夫人、卢克索惨案那样的照片,虽然从单张照片上不容易看出破绽,但是通过几张照片的对比即可知真假。对于把关人来说,也要防止走另一个极端,那就是对数字新闻图片缺乏应有的信任,看到照片即妄加猜测,以致乱作文字说明导致失实。

“2000年,中国内地‘行为艺术家’朱昱在北京举行了题为《对伤害的迷恋》系列作品展,目的是探讨人类的‘生’与‘死’主题,借着吃怀胎六月引产的婴尸,对传统道德的价值禁区提出挑战。2001年年初,一些英文网站把展览会上《晚餐——吃人》系列照片当成纪实照片,开始流传中国盛行吃死婴儿的传闻,而马来西亚周刊《Warta Perdana》则将其当成中国台湾地区餐厅贩售死婴尸体大餐的纪实照片,并妄加揣测,作骇人听闻的报道,最终不得不以公开道歉收场。”

数字化对于图片报道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在提升图片报道传播能力的同时,也对图片报道的真实性产生了冲击。面对种种利用数字技术造假的负面事实,图片报道业界和从业者必须达成共识:真实性不但是图片报道所要坚守的原则,更是其生存的基础;不具备真实性的条件,图片报道就丧失了其作为新闻的生命血液,那便会与可以进行虚构的艺术摄影失去界限;在影像饱和的数字摄影时代,应当特别强化图片报道真实性原则,让数字化给予我们的技术便利离新闻影像的造假远些、更远些。

附录:可借鉴的图片处理原则为了使中国媒体的图片处理和使用有一个自己的规范和标准,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中国图片报道学会学术部副主任许林把美国《华盛顿邮报》等家严肃的大报制订的图片处理之15条“军规”结合中国的实际进行了解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值得借鉴。

1.“所有的原始数码图像都必须由数码相机直接下载到图片库以备所需时编辑和回顾。在进行本地传输时,原始文件需存盘。所有用于编辑目的的打印输出都必须来自数码相机的原始文件。”

解读:

——像保存底片档案一样,对原始数码图像下载和存档,是确保数码摄影图片报道信息真实性的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

——每一位摄影记者或签约摄影师必须做到,不允许拍摄者对原始数码图像文件的数据做任何修改,以确保提供给图片编辑和版面编辑的照片是原始图像信息。

——在实际中,许多人对原始数码照片的构图、影调、色温、色相、色明度、色彩还原和色彩饱和度等不满意,经常自己动手在Photoshop上修改,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你要注意:第一,要把修改的照片另存一个文件;第二,提交编辑部时把你修改的文件连同原始数码图像文件一起上交。这是摄影记者和签约摄影师必须做到的。

——“在进行本地传输时,原始文件需存盘”。我理解,拍摄的数码原始文件不管传输与否,必须及时下载存盘。

——“所有用于编辑目的的打印输出都必须来自数码相机的原始文件”。这句话是说编辑在选稿过程、编稿过程、排版过程、打印印刷过程中,“都必须”使用来自数码相机的原始文件,以确保照片信息的准确性。

——“以备所需时编辑和回顾”。“编辑”是指图片编辑或版面编辑对你修改后的照片不满意,需要重新编辑和修改;“回顾”是指编辑要对照原始文件核查所有信息。

——每一位图片编辑和版面编辑也必须履行和遵守这条原则,确保原始数码图像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2.“图片应标注清晰的图片说明。”

解读:

——“清晰的图片说明”就是新闻的基本要素:5个“W”加一个“H”,即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

——这个问题看起来特简单,可是,无论摄影记者,还是图片编辑,抑或是版面编辑,“应标注”的往往没有标注;该“清晰”的常常不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