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癌症不可怕——30年肿瘤诊疗手记
49379100000026

第26章 食管癌的综合治疗(1)

人们常用“锁住咽喉”来形容对事物关键因素的控制。咽喉在人体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因此,当癌细胞占据了食管这一咽喉之地,其对生命的威胁是不言而喻的。种种原因导致食管癌的早期发现极其困难;同时,作为进食的通道,作为增强免疫所必需的营养补充的通道,存在着某种治疗上的悖论——治疗时希望患者增加营养,增强免疫功能,但食物通过肿瘤部位时因挤压肿瘤,又常常造成癌细胞的迅速扩散。

这正是食管癌发展极快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食管癌的肿瘤细胞具有“跳跃性转移”的恶习,这一原因带来了术后容易局部复发的问题。

正因如此,必须动态地观察、分析食管癌的发展过程,“观其妙、知其要”,只有把握了预防、早期发现、正确治疗、预防复发等各阶段的诊治要点,才能掌握与食管癌抗争的主动权。

一、与“众”不同的食管癌

食管是连接胃与咽的管道,全长约30~45cm,食管是一个肌性器官,有伸扩性。各种软性或硬性食物进入体内首先要通过食管,而食管通过伸缩挤压将食物送到胃内。为什么说食管与众不同,在于它有三个“关口”,这三个关口就是生理性狭窄,第一个狭窄在食管的起始处,距切牙约15cm,第二个狭窄在食管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距切齿约25cm,第三个狭窄为食管穿过膈肌食管裂孔处,距切齿约40cm。而这三个狭窄部位是食管癌发生的最常见的部位。食管癌的上段癌、中段癌和下端癌就是以三个狭窄部位来区分的。

食管癌病理特点:是食管鳞状上皮为主的恶性肿瘤,也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们可以从观察食管癌的早期、中晚期的标本中来理解为什么食管癌与其他癌不同。

1.早期食管癌大体病理类型。

(1)隐伏型;仅是食管黏膜略有粗糙,色泽变深,一般肉眼检查不易察觉。

(2)糜烂型;食管黏膜糜烂或略凹陷。

(3)斑块型:癌变处黏膜肿胀隆起,黏膜变粗,混乱,表面呈粗糙斑块样。

(4)乳头型或隆起型:肿瘤呈结节隆起,体积较小呈乳头状或蕈伞状。

2.中晚期食管癌大体病理类型

(1)髓质型:肿瘤已累及食管周径的大部分,肿瘤变长,侵犯食管的肌层深部。

(2)蕈伞型:肿瘤呈蘑菇状突入食管腔内隆起,表面有溃疡。

(3)溃疡型:癌组织已浸润食管肌层,有深溃疡形成,溃疡可以穿透食管壁引起穿孔。

(4)缩窄型:病变浸润食管全周,呈环行狭窄,肿瘤一般在5cm左右,浸润食管肌层或穿透食管全层。

(5)腔内型:肿瘤呈圆形向腔内突出。

早期的食管病变仅仅是发生在食管黏膜浅表层,对进食毫无影响,并且在临床上偶而会有与慢性咽炎等疾病类似的短暂的异物感,所以病人难以发现,当然也不会去检查。这就是食管癌早期发现困难的原因之一。

而当患者发生有明显的胸骨后不适,进食哽噎感,尤其进硬食、干食时,觉得食物在食管某处有明显短暂停留时候,食管癌发生已很长时间了。而且一旦出现上述症状,肿瘤病变范围至少在2cm以上。

除了早期诊断困难,食管癌还具有癌细胞播散、发展快的特点。我们已经知道,食管是个肌性器官,当发生食管黏膜癌变时因为没有症状出现,患者就没有感觉,所以软和硬的食物通过食管时与已癌变的黏膜面进行摩擦造成癌细胞扩散和淋巴结转移。

而且有时食管癌黏膜表面只是微量癌变,但是在黏膜下癌细胞仍然可以快速往上下延伸转移,肉眼是看不见的,只有通过手术后化验才能发现。如癌灶黏膜下浸润食管长度在3.3cm以下,黏膜多灶癌相距最长长度7.4cm,黏膜下癌栓可扩散2.48cm(34)。

有一个典型的食管癌病例,当时在门诊检查发现食管中段癌变约2cm长,即安排住院手术治疗,由于住院床位紧张一时未能入院,在等待10天后入院,手术前再检查发现癌变已经延展到3cm以上,其原因除了癌细胞本身的恶性度高以外,也与在等待期间进食摩擦促进癌细胞的转移有关。

在治疗上,由于食管癌诊断明确时往往属于中晚期,加上食管本身的解剖位置复杂,周围器官多,而且都是重要的危险器官,因此在手术中清除的“彻底”性往往不够,导致手术后局部复发成为食管癌致死的主要原因。因此,如果单用手术治疗,复发、转移率高,生存率明显偏低。

二、如何预防与早期发现?

预防和早期发现是提高食管癌生存率的主要措施之一。诱发食管癌的原因很多,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引起食管癌的因素有:

1.膳食不均衡,食物中缺乏维生素、微量元素等;

2.经常进食过热、过快;

3.经常吃霉变、腌制食物;

4.长期饮烈性酒、吸烟。

这些引起癌变的因素是能够预防控制的,尤其是烟酒问题,平时我们在吃饭时烟酒同时进行,那么患食管癌的机会就大大增加。有资料显示,吸烟者患食管癌的几率是不吸烟者的156倍。如果同时常饮烈性酒,则危害更大。要少吃腌制食品,食品的腌制过程中常有霉菌污染,霉菌能促使亚硝酸盐和食物中二级胺含量增加,有一项报道认为,吃酸菜量与食管癌的发生率成正比。进食过快、过硬、食物过粗容易引起食管黏膜的损伤,反复损伤可以造成食管黏膜增生病变,最后导致癌变。

由于癌的病变在食管黏膜表面,胸骨后不适症状较轻微、短暂、时有时无,这种表现可持续2~3年或更长的时间,所以往往不予重视。一半以上早期食管癌,其症状首先表现为有吞咽梗噎感,渐好渐坏。其次胸骨后不舒服,有似烧灼感或闷胀疼痛,间断出现,进食通过时并有滞留感。

食管癌半数以上发生在食管中段,其次是食管下段,发生在上段者较少。

由于和常见咽喉疾病的症状相似,初期咽下梗噎感比较多见,可自行消失,不影响进食,且常在病人情绪波动时发生,故不易引起重视。

一组508例早期食管癌病例分析,患者都无明显梗阻感、能进普食,大多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咽部异物感或胸骨后刺痛感。病史1~3个月的占59.84%,4~6个月的占22.63%,7~12个月的占11.42%,13~24个月的占4.33%,25个月的占1.77%。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食管癌早期难以让人提高警惕。

30年来很少诊治过黏膜浅层的早期食管癌。由于中晚期患者多,因此食管癌的治愈率不理想,5年的平均生存率只有27%~30%。但早期食管癌手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92.52%。

因此,建议40岁以上、有吸烟史和饮酒史或家族中有人患食管癌的,一旦发现有哽噎感或胸骨后不适感应该及时去医院检查,最简单的检查方法是X线钡剂透视和胃镜检查,CT检查可以了解食管周围肿瘤的病变情况。事实上,只要重视,就完全有可能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并取得较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