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国际法视野下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
49354200000044

第44章 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1] Peter Davies, Human Rights[M], London: Routledge,1988.

[2] The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WCED). Our Common Future[M].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87.

[3] Simon Marr.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in the Law of the Sea - Modern Decision Making in International Law[M]. The Hague: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2003.

[4] Frederick R. Anderson, Daniel R. Mandelker, A. dan Tarlock.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aw and Policy[M],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84.

[5]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我们共同的未来[M]. 王之佳,柯金良译.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

[6] (美)莱斯顿·R·布朗. 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M]. 祝友三等译.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84.

[7] (美)魏伊丝. 公平地对待未来人类: 国际法、共同遗产与世代间衡平[M]. 汪劲等译.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

[8] (日)野村好弘. 日本公害法概论[M]. 康叔华译. 北京:中国环境管理、经济与法学学会, 1982.

[9] (法)亚历山大·基斯. 国际环境法[M]. 张若思编译.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1.

[10] (美)E·博登海默. 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 邓正来译.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11] 柯泽东. 环境法论(二)[M]. 台北:台湾三民书局, 1995.

[12] 黄锡生,曾文革. 国际环境法新论[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5.

[13] 张晓君,张辉. 生态环境保护的国际法理论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6.

[14] 王曦编著. 国际环境法[M]. 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8.

[15] 许健. 国际环境法学[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4.

[16] 林灿铃. 国际环境法[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17] 蔡守秋,常纪文. 国际环境法学[M].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

[18] 高家伟. 欧洲环境法[M]. 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 2000.

[19] 邱聪智. 公害法原理[M]. 台北: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1984.

[20] 柯则东. 环境法论[M]. 台北:台湾三民书局, 1993.

[21] 胡保林主编. 环境法新论[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

[22] 王明远. 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M].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

[23] 王利明. 民法?侵权行为法[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

[24] 汪劲. 中国环境法原理[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25] 周珂. 环境法[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26] 曾隆兴. 公害纠纷与民事救济[M]. 台北:台湾三民书局, 1995.

[27] 马骧聪. 环境保护法[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

[28] 金瑞林. 环境法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29] 柯泽东. 环境法论(二)[M]. 台北:台湾三民书局, 1995.

[30] 王利明. 侵权行为法规则原则研究[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

[31] 吕忠梅主编. 环境法案例辨析[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2] 金瑞林编著. 环境法—大自然的护卫者[M]. 北京:时事出版社, 1985.

[33] 李毓堂. 关于中国草地生态建设的几个问题——荒漠化及其防治[M]. 北京:中国林业科学出版社, 1995.

[34] 秦大河. 中国西部环境演变评估综合报告[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5] 吕忠梅,徐祥民主编. 环境资源法论丛(第三卷).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

[36] 蔡守秋等. 可持续发展与环坡资源法制建设[M].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3.

[37] 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5.

[38] 韦苇主编. 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05.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39] 李锦,罗凉昭等. 西部生态经济建设[M].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0.

[40] 于忠春. 人权视角下的环境权研究[Z]. 吉林大学博士论文, 2006.

[41] 张乃维. 国际法上人权及其保障问题[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

[42] 谢晖. 法律信仰的理念与基础[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7.

[43] 王泽鉴. 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2) [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44] 王利明. 民法?侵权行为法[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

[45] 王卫国. 过错责任原则:第三次勃兴[M].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

[46] 王铁崖主编. 国际法[M]. 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3.

[47] 梁治平. 清代习惯法:社会和国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

[48] 张广兴. 债法总论[M]. 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7.

[49]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编译. 国外法学知识译丛?民法[M]. 上海:知识出版社, 1981.

[50] 邹瑜、顾明主编. 法学大辞典[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1.

[51] 邱聪智. 民法研究[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52] 李步云. 人权法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53] 沈宗灵. 法理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54] 陈泉生,张梓太. 宪法与行政法的生态化[M].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1.

[55] 国家统计局. 中国西部统计年鉴2001 [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2.

[56] 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05[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5.

[57]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2001-2007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http://www.zhb.gov.cn/plan/index.htm.

[58]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2001-2006年环境状况统计年报, http://www.zhb.gov.cn/plan/index.htm.

二、国际条约类

[1]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2]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3] 《人类环境宣言》。

[4] 《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

[5] 《环境行动计划》。

[6] 《关于机构和资金安排的决议》。

[7] 《21世纪议程》。

[8] 《关于所有类型森林的管理、养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无法律约束力的全球协商一致权威性原则宣言》。

[9] 《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宣言》。

[10] 《世界人权宣言》。

[11] 《国际河流利用规则》。

[12] 《国际水道非航行利用法律公约》

[13] 《防治荒漠化公约》。

[14] 《远程跨界大气污染公约》。

[15] 《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16]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17]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18] 《生物多样性公约》。

[19] 《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

[20] 《防止倾倒废物和其他物质污染海洋的公约》。

[21] 《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

[22] 《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

[23] 《关于在国际贸易中对某些危险化学品和农药采用事先知情同意程序的鹿特丹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