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高等教育学
49312400000022

第22章 高等学校的学生(4)

上述学习过程的四个环节共同构成完整的学习过程,学习若停留在学习过程的某一环节上,则学习没能顺利完成,只有从一环节过渡到下一环节,直到完成知识的迁移,个人才是真正学到了东西。

4.3.1.3 学习的条件

学习的条件是指影响学习过程的各种因素,主要涉及学生自身和学习环境。涉及自身的因素可称为内部条件,涉及学习环境的可称为外部条件,学习成效如何,往往取决于学习的内外部条件。

1.内部条件

内部条件是指学生的主体因素,包括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主要指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等,任何学习过程都有赖于这些因素的参与。观察是智力活动的门户,学生在学习中接受信息、掌握知识,就必须通过观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记忆是智力活动的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离不开记忆;想象力是使智力活动富有创造性的重要条件,想象能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在学习过程中,无论是掌握科学原理与概念,还是解决各种难题与创作,都离不开思维活动;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能使人处于警觉状态,选择并追踪某些符合学习需要的信息,使学习者在专心致志的状态下取得较高的学习效率。

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个性心理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它们在学习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习动机能激发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兴趣能使学生津津有味地学习知识,积极主动探究新知,满腔热情地学习;情感伴随着学习的始终,直接影响着学习活动的效率;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能使学习者勤学苦练,以苦为乐;良好的性格特征如勤奋、勇敢、自信、谦虚、细致等,有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促进人成才。

2.外部条件

外部条件包括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材料、教师和学习环境等客体因素,良好的学习对这些方面有一定的要求。学习目标要清晰,即对试图去学什么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学习任务应适宜,这种任务应有一定难度,但不是无法完成的,就是要求学习者只有在全神贯注和全身心投入时才能获得完全成功的任务,这种任务能促使学习者付诸实际努力;学习材料要有逻辑意义,具有逻辑意义的学习材料有利于达到意义学习的目标,缺乏逻辑意义的材料无法导致有效学习。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教师的个性特征如知识水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等都影响到学习过程的进行和效果。学习环境要宽松,学校应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宽松、自由、无外加压力、无讥讽的良好学习条件。

4.3.2 大学生的学习差异

学习差异是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差别,如认知水平、学习风格、学习方式、学习态度等的差别,大学生在智力和非智力方面的个别差异是导致学习差异的根本原因。学习差异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策略,也是教师进行因材施教的依据。

4.3.2.1 学习差异与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及调控方式。学习策略不同于具体的学习方法或学习技能,学习策略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在学习活动中能否注意影响学习的各种因素。如果把学习方法或学习技能比作战争中的具体战术的话,那么学习策略是具有统摄和控制作用的战略。

个体的学习差异会导致学习策略的不同,主要表现在:认知水平差异。

学习策略与元认知有密切的关系,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就是个体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元认知比较健全的学生能较好地运用学习策略,如在学习过程中不仅知道某种学习方法或技能有效,并懂得何时选择以及为什么使用这些学习方法或技能。学习风格差异。学习风格是学生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个体的学习风格就既具有人格的特点,又可反映出他们对某些学习策略的偏好,即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都会使他们对学习策略的运用染上鲜明的个人色彩。学习能力差异。学习困难的学生缺乏策略,他们不能自发地产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评价使用策略的效果。而优秀学生既善于运用策略又能综合运用多种策略。学习动机差异。学习动机对学习策略具有驱动作用。根据比格斯的研究,动机可分为三种类型:工具性动机、内在动机和成就动机,这三种动机分别对应于再认策略、意义策略和组织策略。再认策略表现为限制探求本质,主要通过死记硬背来实现再认识;意义策略表现为广泛阅读材料,并与相关的先行知识联系起来;组织策略表现为制订计划,阅读全部指定读物,并像“示范者”那样行为。因此,个体的不同动机会导致不同的策略。除个体的学习差异之外,学习的目标、任务、要求、学习结果的评价与测验、学习材料包含的信息量、难易度等客观因素也会导致学习策略的差异性。

学习策略的不同会导致学习质量、效果的不同,如再认策略会产生高水平的事实回忆,低水平的意义回忆;意义策略会最大限度地帮助理解结构的复杂性;组织策略会实现在学生看来与高分最相关的任何目标。学习策略的教育实践表明,在一定程度上,学习策略的应用水平是可以培训的。学习策略训练至少包括三种方式:一是意识训练。指对策略的了解和对策略价值的认识。

二是短时训练。指学习和运用一种或几种策略于实际任务中。该训练包括给学习者提供关于策略价值的信息,怎样使用以及什么时候使用和如何评价策略的成功使用。三是长时训练。长时训练不仅要训练短时训练的上述内容,而且特别注重训练学习者监控和评价自己的操作。同时,长时策略训练的时间更长,包括的策略更多。学习策略训练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认识和应用学习策略的水平,善于设计合适的学习计划,即学会学习,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4.3.2.2 学习差异与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根据学生差异组织教学,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学生个性的有效途径。因材施教是我国传统教育倡导的教育教学原则。孔子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听其言,观其行”的方法,发现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同的表现,并且在教育、教学中因人而异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墨翟在教育学生时就注意“子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宋代教育家更明确提出“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因材施教在国外叫差异教学。美国学者汤姆林森在其《多元能力课堂中的差异教学》一书中指出:“差异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将学生个别差异视为教学的组成要素,教学从学生不同的准备水平、兴趣和风格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过程与结果,最终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美国学者戴安·赫克斯在所着的《差异教学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一书中指出:“实施差异教学意指教师改变教学的速度、水平或类型,以适应学习者的需要、学习风格或兴趣。”

学习差异导致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个性特征等的不同,这些个别差异使各学生对学习的理解、掌握程度和进度会有差异,他们达到共性教学目标所要求的时间、途径会有差异,因而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教师因材施教,即对他们的指导和培养,均要因人而异。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是对学生个别差异及其学习差异的了解,为了鉴定学生的学习差异,通常可以采用观察、调查、访谈、作品分析以及问卷测试等方法,教师宜建立学生个案,综合应用多种方法,甚至采取追踪的方法。这是一项艰苦而细致的工作,要求教师全面掌握第一手材料,进行客观分析,避免主观臆断。在分析学生个别差异及其学习差异的基础上,研究相匹配的教学策略,如教学的知识深度应与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相匹配,实验的操作难度应与学生的操作能力相匹配,教学的方式方法应与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习风格相匹配。即使教学从学生不同的准备水平、能力和风格等出发来全方位设计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过程与结果,就是要求教学做到“对症下药”。

建立多元评价机制是实施因材施教的重要保证。多元评价观就是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评价,而不是把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依据,其指导思想如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所说:“教育对学生最大的帮助是引导他们走入适应的领域,使其因潜能得以发挥而获得最大的成就感。”多元评价观认为应该抛弃以标准的智力测验和学生学科成绩考核为重点的评价观,主张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的、确实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出初步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能力的评价。

4.3.3 大学生的生涯规划与指导

大学生的生涯规划指的是大学生对进入大学以后一直到毕业这个时期所包含的大学生活进行整体规划、科学安排、有效管理。在越来越多的高校采用学分制、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的背景下,对大学生的生涯规划进行指导日显必要。另一方面,21世纪是社会飞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大学生各方面观念发生巨变的时期,在其自身发展、学习和就业方面的观念都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对此,高校教育要准确把握其变化,以期加以科学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现代的、正确的人生发展观念。

4.3.3.1 发展观的转变:从知识型、智能型到素质型

在经济社会领域,可持续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观,许多教育专家将该理论应用到教育领域,并认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要落实并体现于人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形成和在世界范围所达成的共识,是人的当代发展的转向标志。大学生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建设者,首先应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

人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的个性的连续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其终极目标是人的个性的日臻完善与和谐。它和全面发展观、素质教育观是一致的,因此,可持续发展的人应该是素质型的,而不是传统的知识型、智能型。知识型、智能型人才重视在智力上的发展,在能力、思维上打下基础;素质型人才不仅重视能力、思维的发展,而且重视在素质方面打下基础,其发展是方方面面的、时时刻刻的进步和前进而不是某一方向某一时刻的发展,没有局限性。相对而言,知识型、智能型人才的发展是不够全面的,而素质型的发展方向是全方位的,是整体性的、自然的和和谐的。许多大学生已经认识到和谐发展的意义,并树立起全面发展的观念,力求使自己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素质型人才,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生存环境。

可持续发展对于人的素质的具体要求,对此有很多论述。《学会生存》认为,未来的“新人”应是一个完善的人,是一个在体力、智力、情绪和伦理各个方面综合起来的人。这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我国有学者把素质设定为科学文化素质、伦理道德素质、综合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