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新农民闯市场指南
49260400000060

第60章 农民土专家靠技术输出挣大钱

岁末年初,正是农民算“收成”的日子,重庆市忠县拔山镇石联村的花农廖代明也不例外。老廖2007年卖花的净收入有2万余元,但还有一项“额外”收入令老代更为自豪:“我给宾馆、商场、学校的花草进行技术管护,收入也有近万元。”

2006年,忠县有3000多名农民“土专家”像廖代明一样靠提供种养技术赚“外快”,技术输出涉及种植、饲养、桑蚕等方面。

近年来,忠县许多身怀特技的“土专家”意识到,将颇有实用价值的技术“窝”在手里,不如利用起来为自己挣外快。他们开始兼职做起农技员。新立镇桂花村的唐兆林是管理柑橘的好手,2006年被县果业局聘为农民柑橘技术员,负责整个村的柑橘技术指导工作,仅此一项年收入近2000元。

农业技术热销,激发了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忠县农业局通过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中心、农民技术教育等,使1355名农民熟练掌握了1~3门实用技术,拿到了大专文凭。他们还鼓励农民到农业广播学校“考证”,2006年有5170名农民取得了实用技术绿色证书。

农技咨询师月薪一千二

2006年2月,江苏省常乐镇常中村老农黄佳民从通州忠义镇领到了他的第11笔工资,尝到技术输出的甜头。2005年4月,有着丰富种植经验的黄佳民被忠义镇聘为专职农技咨询师,专门向农户传授西甜瓜种植的经验,每月工资为1200元。

农民也能凭着技术拿工资,这让很多乡亲不再埋头种地,而是抬头学技术。海门市农业部门及各乡镇充分发挥农干校的职能作用,携手构建市乡两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并结合“绿色证书”培训以及科技下乡活动,培训出一大批“鱼专家”、“蟹状元”、“虾博士”。

从2004年8月起,海门开展农民技术职称评审,让一批在农村一线工作的技术骨干和带领农民致富的典型真正得到认可,首批2470人获得农民技术职称,2006年有3000人获得农民技术职称。

1万名农民吃技术饭

2006年来,重庆市荣昌县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使该县上万名农民掌握了2~3门实用技术,并依靠学到的养殖、烹饪等技术外出从事运输、维修、餐饮等经营,总收入达6亿元。

荣昌结合全县林业、畜牧养殖业、水果、花圃、蔬菜等产业,分别成立了40多个农民协会,全面开展民间培训。同时,利用农闲时节请农村基层干部到党校和职教中心进行法律、法规及服务、经商等专业技术培训,并设立“农业技术学校”,聘请50余名农业专家以及有实践经验的“乡土专家”对观念新、头脑活的普通农民进行培训,造就了一大批农村致富带头人。

案例点评:

要致富,靠技术。不论是忠县的廖代明,海门的当地农民,还是荣昌的当地农民,都是走了吃技术饭这条路。海门和荣昌县的教育和培训,使当地的农民掌握了像养殖、烹饪、维修等技术,让这些当地的农民投身到了广阔的服务业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