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新农民闯市场指南
49260400000035

第35章 农村小伙活用柳条开启财富之门

他叫万正和,是河南省固始县三河尖乡的一个农民,可他却常年住在美国,是一家跨国集团公司的老总,做着柳编生意的大买卖。自从2000年去美国开公司后,万正和回家的次数就很少了,但是每次回国,他都要抽空看望那些昔日和他一起出来打拼的老员工。

十几年前他还是固始县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万正和的家乡固始县三河尖乡盛产柳条。一直以来,这里的人们都喜欢将柳条编织成柳筐、柳篓,除了自己用外,一些人还拿到市场上去卖,可由于柳筐、柳篓在当地卖得很便宜,还不够工夫钱,所以大多数人都把柳条当做柴火烧掉。万正和的柳编手艺在当地小有名气,1985年他到安徽一家柳编厂打工,没想到这次短暂的打工经历竟然会改变他以后的人生。

那次出去打工后,万正和发现柳编制品可以出口,而且价钱高出许多。知道这一信息的万正和再也不甘心给别人打工了,他想办一家属于自己的柳编加工厂,几个月后,他就辞职回家了。第二年,他听说每年都有不少国内外客商参加广州交易会。他精心准备了一些刚新研制出来的柳编工艺品赶到广州。

这届广交会万正和接下了10万元的订单,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天大的数字,最重要的是帮助他实现了梦想。1988年,25岁的万正和终于在家乡建起了一座梦寐以求的柳制品加工厂。

在和客商打交道的过程中,万正和发现一些外商把收来的柳编制品用沥青染成巧克力色后不但很好看,而且这种着色后的柳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十分走俏,他便开始琢磨对传统的工艺进行改良。一次去故宫游玩时,故宫里各种古色古香的文物给了他很大的启发。

恰恰在这一年,淮河发大水,河滩上的柳条被泡了3个月后,表皮全部脱落并且枝条出现了斑痕而没人要,这时候的万正和因为仿旧柳制品的实验取得成功,就大量收购这些卖不掉的柳条。在那年广交会上,那些五颜六色的柳编制品一摆上展台就立即吸引了客商的眼球。

1992年,与万正和长期合作的一家客户把他叫到深圳,给了他一张71万美元的订单。通过这次的交易,万正和明白必须在市场的前沿建立自己的阵地,于是他把设在家乡的总公司的主要业务转到了深圳。就在深圳公司开业不久,万正和又遇到了一个新问题。当时在深圳有很多生产和经营柳编制品的厂家,竞争非常激烈。为了让自己的产品能从琳琅满目的柳制品中脱颖而出,万正和针对山东柳和河南柳的不同特点,不断研制和开发适合市场的新产品。

1994年,应美国客户的邀请万正和去了一趟美国,这次美国之行打开了他的财富之门。2000年6月6日是万正和正式进军美国市场的日子,他选择了亚特兰大作为他闯荡美国的首站根据地。紧接着,他在亚特兰大创办的两家公司,一家主要面对高收入人群,开发新产品,树立公司在美国的品牌形象,而另一家公司则经营大众产品,主要用来打开美国市场。这个经营策略被他称为一高一低。

就在人们对这个不熟悉英文,对美国文化历史很陌生的企业家,能在美国市场上驰骋多久持怀疑态度时,万正和却在不知不觉中将他的生意扩展到纽约、芝加哥、达拉斯等城市,并且通过美国这个平台将他的产品卖到了60多个国家。

案例点评:

智慧也是一种财富,如果缺乏的只是金钱,并不等于一无所有。生活中商机无处不在,只是我们缺少发现商机的智慧眼光。只要善于捕捉,生财的机遇就可能存在于我们的周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