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胡乔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
49220800000048

第48章 附录(1)

关于出版大百科全书的建议

中央编译局姜椿芳

内容提要

世界各主要国家从18世纪中叶起就出版多卷本的大百科全书,现在第三世界国家也纷纷出版百科全书,我国也应尽早编辑出版大百科全书,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不可少的工具。为了早日编辑出版,可先出版百科丛书,编成一册就出一册,经过有关方面和读者提意见后,加以修订,出版正式大百科全书。设想1989年建国40周年时出全。建议由中宣部、科委、科学院、社会科学院、教育部、出版局等单位派代表组成筹研小组,订出方案,报中央批准后着手进行。

历史任务、客观需要

中国现在一般辞书很缺乏,大百科全书根本没有。世界各主要国家,从18世纪中叶开始就出版大型的多卷本的百科全书。二百年来一再修订再版,除了综合性的百科全书外,近年还出版了许多分类百科全书,美、苏、英、日、德等国,都有此种类型的辞书几十种。现在第三世界国家,也纷纷出版百科全书,连独立不久的苏里南这样的小国,也在编印。

现在中国虽然还没有编出百科全书,但自古以来一直有编著此种类型图书的传统。远在三千年前就出现《尔雅》这样百科全书的雏形。以后历代都不断编辑流传。如魏有《皇览》(共八百多万字、大部散失),唐有《艺文类聚》,宋以后这类书籍更多,明朝的《永乐大典》被西方称为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共有22900多卷。清代则有《古今图书集成》,共10000卷,搜罗宏广,引证详明。这些书都是分类汇集前人的著述,还不是综合概括各种知识(尤其不是最新知识)的百科全书。而《四库全书》则是把历代旧著,分类辑录,易于检查,属于丛书性质。

解放前也曾试出过一些百科全书,例如《日用百科全书》及其补编和重编,《少年百科全书》、《中华百科辞典》等,内容简单,不全面;另外,《中华文库》、《万有文库》,主要还是搜集旧著;《辞海》是辞典之外,加一部分简要的科学知识,这些都和现代意义的百科全书相去很远。解放后重新修订的《辞海》,虽较旧版扩大和详细,但也还没有达到百科全书的要求。

现代意义的大百科全书是对过去积累的全部文化科学技术加以总结和概括,把当代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文学艺术以及军事科学等整个知识和最新成就作出综合的叙述;它每个词目还不是各种学科的专门著述,但比一般基本知识的介绍更为高深和全面,是各种学科的入门,便于读者进一步向精、深、专钻研。因此,我国今天编辑出版大百科全书,不仅是广泛深入地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而且是要用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观点对中国全部历史、文化和古籍作出新的叙述和概括,并使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大大提高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的知识水平的需要。大百科全书将是我国人民三大革命斗争的一个重大武器,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对提高工农业生产将是直接帮助。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一项基本建设,它是历史赋予的任务,是客观的需要,是世界潮流的必然产物。

革命导师和领袖向来重视百科全书

革命导师、经典著作家都很重视百科全书的编辑出版。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认为百科全书是传播和提高新旧科学知识的重要工具。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在通信中讨论过百科全书内容和编辑的问题。恩格斯在给马克思的信中把当时德国的百科全书《会话辞典》称之为“究竟是较好的最完善的基础参考书”。马克思和恩格斯曾为《新美利坚百科全书》写了67条词目。列宁也很重视百科全书,他称赞法国的《拉鲁斯百科辞典》是易于找到各种参考材料的工具书。列宁也曾为俄国《格拉那特辞典》写过词目,其中最著名的是《卡尔·马克思》一条。

毛主席也很重视百科全书的编辑出版,《辞海》的重新编印就是在毛主席的批示下推动进行的。毛主席在《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一文中指出:“为了建成社会主义,工人阶级必须有自己的技术干部的队伍,必须有自己的教授、教员、科学家、新闻记者、文学家、艺术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队伍。”为造就这样的队伍,编辑出版百科全书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因为百科全书是搜罗古今中外一切学科基本知识的工具书,实际上就是毛主席向来提倡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一重要方针的最好体现。

为了加快发展科技文化教育,为了迎接新的文化高潮的来到,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辑出版,无疑是当前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之一。

各国编辑出版百科全书情况

“百科全书”一词起源于希腊文,意思是“普通知识范围”,16世纪在西欧取得新的含义,有“各种知识汇编”和“知识的分类”之意。18世纪后,才逐渐取得现代通行的含义:一切知识部门和实际工作部门最基本资料的出版物。近年来经过各国编辑出版大百科全书,积累了不少新的经验,这一词的含义又更加充实和发展,编辑体系和方法经过互相参考补充,也越来越完善。

在古代,埃及、希腊、罗马、阿拉伯国家,都出了不少百科全书类型的辞书;近代,由于大量的新发现,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各种科学知识的精细划分,使编辑百科全书的工作,变得非常困难,因百科全书既要总结一切已经积累的知识,又要把所有这些知识归纳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于是,从17世纪下半叶起,欧洲几个国家只得先出版各种分类分科的辞典。这些辞典又先是重视神学、哲学、历史、文艺,到了18世纪,英国才开始把注意力转到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1704年哈立斯特出了《技术辞典,或艺术和科学英语大辞典》,1728年又出了张伯斯的《百科辞典,或艺术和科学大辞典》),这样就渐渐地在分科辞典的基础上进而出版百科大辞典(后来又倒过来,在编辑大百科全书的过程中,编出更专门更详尽的各种分类分科的辞书)。德国在1732—1754年出版了《科学和艺术通用大辞典》(68卷),法国在1751—1780年出版了《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辞典》,接着,又在1782—1832年出版了《分类百科全书》(共166卷半),英国在1768—1771年出版了《英国大百科全书》(3卷),美国在1858—1863年出版了《新美利坚百科全书》(16卷),俄国在1890—1913年出版了《百科辞典》(共86分册,在这以前也试出过几种百科全书,但大多未出完),日本在1888—1890年出版《日本社会事汇》(2卷)。

每次较有权威的百科全书出版后,都对本国,甚至对一些别的国家产生巨大的影响。上面提到的,法国从1751年开始出版的《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辞典》是18世纪中叶法国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德罗主编的,他邀集了当代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和活动家,如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参加编辑工作,这些进步学者在编写百科全书的旗帜下团结起来,成为当时法国政治上进步力量,他们自称为“百科全书派”,他们对一切学科和历史事实,用新的唯物主义观点,另写新的词目,这些新的观点,动摇了封建主义的思想基础,为18世纪末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又如苏联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的第九年(1926年)就开始出版《苏联大百科辞典》,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对过去的一切学科和历史事实,进行批判,重写新的词目,使苏联人民的思想一新,各种知识水平提高一步,为实现几个五年计划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个主要国家都大量出版修改、重编和新编的大百科全书,60年代和70年代则有更大的发展。有些国家的不同出版社出版类型相同、侧重点不同的百科全书,互相竞争;多卷本和少卷本,解说繁复和说明简要的互为补充;全面综合的和分类分科的分道扬镳;插图装帧、索引参见各出心裁。近来,美、苏、德、法、英、日等国,新出的分类分科专门辞典愈来愈多,各有二三十种不等。美国最近还出了电子计算机、环境科学等新百科辞典,苏联出了高等、初等数学的百科辞典,日本出了家庭、妇女、日用等百科全书。有些国家还为了易于查阅各国百科全书和各种分类辞典出了“指南”,如美国图书馆协会编印的《参考工具书指南》,1976年夏出版的第九版就列出各国工具书一万多种,成为百科全书的百科全书。

现在第三世界许多国家也纷纷出版百科全书。印度、印尼都出了几种版本。本国力量不够的如古巴,就委托美国编辑、加拿大排印。

近来各国编辑百科全书的趋向

二百多年来各国编辑出版百科全书,积累了不少经验,找到了许多较为科学的方法。举英国和苏联的情况为例,可见一斑(见附件)。综观各国近来编辑大百科全书的情况,其总的趋势,大致有以下几点:

(1)德、英、美、苏、日等国修订旧版和出版大量新的百科全书,其他许多中小国家,包括第三世界的不少国家也都纷纷编辑、翻译、出版不同类型的百科全书。

(2)在包罗万象的综合性的大百科全书之外,另出各种专科性的大辞典,或者更多注意编辑出版较为详尽的各种专科辞典。

(3)从繁复向简要方面发展:叙述简要,并不就是不注意全面概括,而是去繁就简,把更详尽的内容转移到专科辞书中去。

(4)多卷本与少卷本并行:多卷本从百余卷改为数十卷,四五十卷改为二三十卷;同时又出二三卷三四卷的同名简要百科全书,使用力求方便。或者一种百科全书包含三种编法:一编简要,有如图书馆的总分类卡;二编词目短小,有如小百科辞典;三编词目解释详尽,三者可以互相使用。

(5)某一国的大百科辞典,从侧重本国情况,发展到注意世界情况,美国、英国的百科全书,力求变成世界性的辞书,至少是英语世界的辞书。

(6)好些国家的大百科全书,不再按照版次出版,即不再是(例如)第13版之后出第14版,而是改为“连续修订再版”。过去可以相隔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出增订新版,现在科学技术、政治经济日新月异,三五年即须另出新版,但读者不可能每隔三五年就购买一套新版,用连续修订法再版,除一部分词目重新改写外,大部分不动,小部分只要增印数页,这新的数页,用原来词目的页码,注明某某页的A、B、C,读者只要购买这些连续修订的材料,即可与自己的旧版本联合使用。过去有些国家在某一版重印时,也作小量修改,既经修改,旧版即显得过时,用连续修订法之后,就可弥补这一缺点。另外就是过一段时间,出版一卷或二、三卷的补卷;每年出版一卷年鉴,把一年来在科技文化上的变化,政治、地理上的变动,世界各国的经济统计等等,都搜集在内。

(7)许多国家的百科全书,近年来有从字母排列改为按科目排列的倾向,即按照各种学科分类排列出版。或者把字母排列和分类排列相结合。

(8)各国大百科全书都很重视“索引”,逐渐地又重视“参见”,词目之首加“提要”,词目之末加“参考书目”。开列某一学科的所有重要书名(原著文字),使读者对各种学科既易于入门,又能进一步深入研究。互相参见愈多,使读者触类旁通,也易于入门和掌握全面。

(9)为了使百科全书不因某些词目牵涉难题或缺乏定论而拖延出版,外国百科全书一般是采用摆事实供参考的办法,即将几种情况或几种意见摆出来,说明原委,让读者自己去判断。或者说明某某问题“存疑”,暂作悬案。例如,《美国百科全书》(1946年版)的前言曾提到:美国百科全书“不任意预言,也不提出见解……它认为把发生了什么事情,并且尽可能把事情是怎样、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和为什么发生的情况告诉读者,这样属于争论性质的问题就可让读者自己去做结论,这是最适合百科全书的目的的”。

(10)百科全书的词目用文字详解之外,也很重视图片。现在各国百科全书日益增加图片,其中包括:照片、画像、名画复制、图表、地图。彩色图片的份量愈来愈重。还有一种《图解百科全书》,每一词目至少用一张图片来说明。

(11)百科全书是常备和必备的参考工具书,故装帧力求精美,往往金碧辉煌,十分豪华,现在新的趋向是多出售价较低的普及本,或者在豪华本之外,另出廉价的普及本。

(12)有些国家还不能自行出版,便翻译他国较有权威的百科全书,或译全书,或译个别词目(如我国曾出版百余种《苏联大百科全书选译》),近年来新的趋向是某些大国也翻译别国的百科全书。例如美国购得《苏联大百科全书》的版权,着手把它全部译成英文,并翻译苏联的《数学百科全书》、《无机物百科全书》,东德翻译苏联《初等数学百科全书》。意大利和希腊也翻译出版苏联的大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