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决定高考志愿成败的50个细节
49160000000051

第51章 “大类招生”知多少

细节实例

(1)我能成为大类招生的学生其实是很偶然的事情。那年,我无缘被第一志愿汉语言文学专业录取,顺理成章地被第二志愿——也是妈妈‘威胁’我填报的财务管理专业所录取。恰巧,浙江师范大学工商学院从我这一届开始改革为大类招生,于是在事前未得到通知的情况下,大一入校后,我的学生证上的专业被写做‘工商管理类’。

大一和大二是很轻松的。学院为我们安排了同样的基础公共课,每天跟着同班同寝室的同学,进同样的教室听课,考试前也能用同样的参考资料进行复习,是非常轻松的集体化学习生活。在大二临近结束时,学院通知可以自择专业,我这样的外省学生也不例外。在集中开了一次关于分专业的会议之后,我毅然选择了电子商务专业(有4个专业可供选择:财务管理、工商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

电子商务专业在我们学校是第二届招生,面向我的户籍省(河北)本是不招生的,却因为大类招生的缘故,我幸运地成了一名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事后想想觉得很有趣,电子商务初兴之时,我正在读中学,迷恋QQ聊天和网络购物,也曾想过日后就读这个专业,没想到几年之后,兜了几个圈,我还真的成了这个专业的学生。另外,让我窃喜的是,我是文科生,数学很薄弱,如果真读了财务管理专业,跟数学的关系密不可分,我学起来肯定吃力。还好有了大类招生,有了自择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居然让我成功地脱离了数学的‘魔爪’。而在之后的两年里,我利用自己原本对计算机技术的优势,在课内学习和课外研究中如鱼得水,曾获得过网页设计大赛的奖项,大四的毕业论文也得到导师的好评,向学术期刊进行推荐。最重要的是,现在我从事的就是电子商务工作,有了专业的优势,在事业上很有满足感和成就感呢。

(2)“我是西南财经大学工商学院的大一学生,当初进这个学院是因为特别喜欢市场营销专业,现在我的想法又有些动摇,经过将近一年的学习,我发现自己更倾向于学习广告学专业。我们学院共有4个专业: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广告学,当初进来时是按大类招生的,到大二时再细分专业。不过,我发现周围许多同学都逐渐喜欢上了广告专业,分专业时肯定竞争很激烈,万一不能如愿怎么办呀!”

实例分析

“大类招生”是近年来一些高校采取的新型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在这种招生方式下,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通常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专业大类招生。考生在填报专业志愿时,对于同一个大类包含的专业只需填报该大类即可,而不再需要考虑填报其中的某个专业。

按大类招生是目前教育先进国家的通行高教培养模式。1997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国内率先进行了将专业整合成大类招生的尝试,商学院下属的专业被合并成为“管理科学类”招生,此后,逐渐形成了“以大类招生为主,部分按专业招生共存”的局面。在随后几年的高招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院校也纷纷试行该模式。时至今日,“大类招生”已经成为一些高校重要甚至是主要的招生录取方式。

例如,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文科实验班,本科阶段实行大类的培养模式。该班学生在大学阶段前两年不分专业,使用统一的教学平台,学习相同的基础课程,到大三年级时根据成绩、特长及双向选择的原则,分社会学、历史学、哲学等方向培养。而且,一些优秀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本科学习后,有机会根据自己的学习志趣和已具备的相应特长等,申请转系或转专业学习。

吕老师提醒

1.弄清大类招生的形式

(1)以“类”代替学院或系,如用“数学类”代表“数学科学学院”,用“工商管理类”代表“光华管理学院”。

(2)以“专业”代表学院或系,如用“生物科学”代表“生命科学学院”,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代表“信息管理系”。

(3)以“实验班”或“基地班”代表学院或系,如北京大学的“文科实验班”、“理科实验班”,清华大学的“人文科学实验班”,武汉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开设的“国学班”,河海大学水利类“基地强化班”,南京农业大学的“理科基地班”等。这种方式比“按院系招生”更模糊专业的界限,完全打破了专业大类甚至文理界限的约束。

2.弄清大类招生的学科类别

在填报大类招生志愿之前,考生应了解大类的具体学科类别,了解选报的大类是属于11个学科的哪一个学科,又属于哪一个门类。

即使是同样名称的类,旗下包括的专业是不同的。如同样是“新闻传播学类”,中国人民大学包括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4个专业,武汉大学则分为新闻学、新闻学(网络传播)、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广告设计5个专业。

即使是同一个专业,各校归的类也是不同的。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上海交通大学归为“工商管理类”招生,而在大连理工大学,则归为“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招生。

3.并不是所有高校都实行按大类招生

目前,按大类招生的院校数量逐渐增多,尤其是重点高校,似乎已经成为一种高招趋势。二本院校里,也有一部分高校的部分专业在尝试这种招生方式,如青岛科技大学、湖北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深圳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

4.并不是所有的专业都适宜按大类招生

按大类招生赋予了同学们第二次选择的机会,使同学在充分了解各专业情况后从容选择。但也并不是所有的学科和专业都适合按大类招生。一般情况下,基础学科相对较容易实行按学科大类进行招生和培养,而专业性较强、对实践要求较高的学科更适合实行按专业招生和培养。

目前高校的多数做法是,一些专业归为大类招生,一些仍以单个专业招生。这一点考生在填报专业志愿时要详细阅读高校的招生计划,搞清哪些学科或专业是按照大类招生的,哪些学科或专业是依然按照专业招生的。按大类招生的,大类相当于过去的“专业”,在填报志愿时,考生只需填报大类名称,而不用具体填报专业名称,如果是按照专业招生的,需要填报具体的专业。搞清这一点才能有效利用一定数量的专业志愿,增加选择专业的数量。

5.入校后将来如何分专业

大类招生时,把几个专业“浓缩”到了一个大类里,但是入学一两年后,仍然要面临着专业选择问题。因为进入大学是按“大类”入口,毕业离校是按“专业”出口。学校只是把选专业的时间往后推移了一两年。到了选择专业阶段,一些“热门”专业的接受能力有限,最后能否到心仪的专业学习,入学前还是个未知数。

即使是同一个学校,不同类专业分流时间也不同。拿北科大来说,电子信息科学类两年后实行专业分流,而机械类则在一年半后实行专业分流。专业划分的原则基本是自愿与学院协调相结合,将根据人才市场需求、本人志愿和在校学习成绩进入不同的专业培养。河海大学不仅要依据学生进校后两年的学习成绩(总学分数和平均绩点),结合平时表现综合考虑学生的专业志愿,还要参考高考成绩,并以一定权重计入总分,以鼓励高考成绩优异者。

6.“分专业”与“转专业”的区别

很多高校在《招生章程》里“许诺”:进校后可以转专业。这一点,与按大类招生录取后再“分专业”完全是两个概念。它们之间的区别有4点:

(1)发生原因不同。大类录取的学生在一定时间后是必须要划分专业学习的,这是以招生章程的规定为依据的,而学生自己不提出转专业的申请,是不会被转专业的。

(2)选择专业的原则不同。大类划分专业的原则一般是个人志愿结合在校表现,而转专业的原则一般由高校相关文件确定,如包括对原专业学习成绩的要求,必须经转出、转入专业和学院的考核同意,必须经学校教务部门审核批准等。

(3)选择专业的范围不同,大类划分专业的范围限于大类所包含的专业,而转专业的范围较宽,学生既可以在本学科内选择,也可以跨学科选择。

(4)发生时间不同,如北科大,大类划分专业一般在入校一年半到两年后,转专业一般在入校一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