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李嘉诚的处世之道
49007800000033

第33章 回报:首先是一个人,再而是一个商人(2)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物质上的富人,精神上的穷人。很多人挥霍着大把的钞票,享受着最奢华的生活,但他们的精神田地却是一片贫瘠,寸草不生。这样的人不能算拥有真正意义上的财富。

古罗马的哲学家西塞罗曾经说过:“追求财富的增长,不是为了满足一己的贪欲,而是为了要得到一种行善的工具。”随着自身财富的增多,人心中的贪念不能也随之增加,要学会利用自己的财富多造福他人,为社会作贡献,这样的富贵才是真正的富贵,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贵。

李嘉诚在数十年的商海沉浮间,始终坚持一条人生信念,那就是:富贵如浮云。在李嘉诚的心目中,财富不单单是用金钱来衡量的,内心的充盈才是真正的财富。李嘉诚常说的一句话是,“富贵”这两个字必须分开看,“富”者不一定“贵”,真正值得珍贵的,是你为这个社会做了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否则,即使家财万贯,也只是“富而不贵”。

李嘉诚的富贵就是内心的富贵,他乐于助人,喜欢帮助别人,在李嘉诚看来,自己无论得到多少财富,也不如将利益分享给别人感到快乐。李嘉诚主动对自己的财富做出支配,奉献出一部分给社会,对待公益慈善事业,他向来都不吝啬,总是一掷千金。

李嘉诚在他所做的慈善事业中,有一个项目是让大家非常感动的宁养服务,是对那些患了肿瘤疾病的病人做临终关怀的一项服务。李嘉诚坦言:

“我在香港有不少朋友因为肿瘤病过世了,过世之前受过不少痛苦。依我看,如果一个女人分娩的痛苦假如是50%的话,最痛苦的时候是60%,但是这个肿瘤的病症是可以达到100%的。我去医院看望这个朋友之后就想,在内地也应该有这样的病症,假如家庭环境不好的话,用什么去关怀他呢?我去跟大学的医学院说,我希望在汕头建试点,如果好的话,两三年之内,在全国推广这件事。他们提议用‘临终关怀’,我说这个名字用得不好,你跟病人医疗的时候,说是临终关怀,是不行的。

现在的宁养服务全国共有20家。坦白来讲,这个是完全不够的,就是加100倍,也是不够的。但是,我不能够将所有的精力放在这个问题上,最要紧就是希望大家一道努力,那么这力量就大了,单凭我个人,是做不大的。

所以,现在我还是鼓励我基金会的同事,他们也真的是尽心尽力,每天工作量非常重。我都是告诉他们一句话,用最好的医药,最好的办法,送到病者的手里,给他医。我说,假如一个药减轻病痛是90%的,价格是50块钱,但是一个可以减轻99%,要100块的,我情愿买100块的,就是尽量令病人的痛苦可以减到越少越好,这是我自己心底的想法。”

李嘉诚经营的慈善事业帮助了很多人,这些人可能99%都与李嘉诚素未谋面,永不可能相识,但这并不妨碍李嘉诚向他们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在李嘉诚看来,自己所经营的慈善事业、公益事业也是生意,不过这样的生意与他平时做的生意不同,一般的生意是付出精力与智慧,赚取物质上的财富;而慈善事业所能带来的却是满满的精神财富,是可以让人享用一辈子的。

在长江商学院一次毕业典礼上,首批MBA和EMBA的毕业生为李嘉诚献上了一份贵重的礼物。一个名叫“种子”的礼品摆放在手推车上,送给了李嘉诚。

这个礼物是一个汉白玉的雕塑,据学生们讲,这个礼物象征着一颗纯洁的心,他们对李嘉诚是这样解释的:“汉白玉雕成的种子,预示着李嘉诚先生是当之无愧的播种人,长江商学院是当之无愧的播种机,我们长江的学生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优良种子。”

李嘉诚收到这个礼物,听到这样的解释后,眼中闪现出激动的泪花。他哽咽着说道:“这是我一生中收到的最有意义的礼物……”李嘉诚之所以这样看重这个礼物,并且被这个礼物深深感动了,是因为李嘉诚看到了自己在长江商学院的学生心中播下的种子已经发芽了。

一个人并不会因为财富的增多而变得更加富有,物质上的富有只是表面上的富贵,精神上的富有才是真正的富贵。如果一个人的灵魂不够高尚,做人不够磊落,那么这个人就永远不可能成为真正富有的人,只有心灵富裕、充满美好感情的人才是真正的富贵。

许多世界级的巨富都热衷于做慈善事业,他们这样做不仅表现了一种慷慨的品质,更能从中得到心灵的慰藉。他们不被财富所奴隶,而是超然对待财富,成了财富的主人,也就从中得到快乐和平静。

台湾已故“经营之神”王永庆也总是在不断追求精神上的富贵,他曾说过:“一个人永远不能回忆自己出生时的情形,一个人永远也想不到自己何时死亡。所以我们在活着的时候,要时时提醒自己,这样我们就可以放开胸怀,趁活着的时候,多做一点儿对社会大众有意义的事,等我们死了以后,会有活的人想念我们,赞许我们,才算对人生一场有了交待,没有辜负此生此世。”

1984年,王永庆和弟弟王永合捐了1亿新台币给社会福利事业,创下私人捐款的最高纪录。

从2004年起,王永庆对大陆贫困地区开展无偿捐资助学活动,计划通过国家教育部在全国建立1万所希望小学,援建学校统一命名为“明德小学”。

2005年,王永庆捐赠3700余万元投入残疾人事业,将近200个人工耳蜗捐赠给耳聋患者。

汶川地震发生后,王永庆决定由企业捐赠1亿元人民币,支援四川灾区,创下台湾企业捐款之最,充分体现了“同胞爱、手足情”。

多年来,王永庆在慈善公益活动中的投入接近90亿人民币,在他去世后,曾给儿女们留下一封信,告诫他们“以服务奉献社会、造福人群为宗旨,而非只以私利作为追求目标,如此才能建立广阔和宏伟的见识及胸襟,充分发挥智能力量,而不负于生命之意义”。

李嘉诚、王永庆竭尽心力回报社会的行为,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在他们的心中,善举其实也是一种财富,只是这种财富是精神的财富,让人们的精神得到了一种快乐。

基金会是我的第三个儿子

我最近常常对人说,我有了第三个儿子,朋友们听说后都一脸不好意思地恭喜我。我是很高兴,我不仅爱他,我的儿子也将爱他,我的孙儿也将爱他。我的基金会就是我的第三个儿子。

—李嘉诚

有人说,李嘉诚的事业有两个:一个是赚钱的事业,一个是花钱的事业。2005年在接受香港《亚洲周刊》杂志的采访时,李嘉诚将他创立的李嘉诚基金会称作是自己的第三个儿子,他对公益事业的这种上心程度甚至超过了他挣钱的念头。李嘉诚对待财富的态度就是这样豁达。他的大儿子李泽钜曾这样评价李嘉诚:“爸爸很懂得用钱,懂得用钱是指他知道生命中,哪些事情对他重要。他觉得如果能在一生中,帮助那些较不幸的人,不论在医疗还是教育,他觉得这样做可使他感觉更富有。”

从1980年开始,李嘉诚就不断为公益事业投入大量财力和精力,他成立了李嘉诚基金会,主要在教育、医疗、文化、公益事业几方面进行系统资助。他陆续斥资18亿元,在中央政府和广东省政府的支持合作下,创建了汕头大学;后来在1994年又捐资1100万元,帮助家乡潮州贫困地区,建了50所基础教育学校;在1997年,捐资1000万美元,为北京大学建新图书馆;在2000年,捐资2400万美元,参与国家互联网InternetⅡ发展计划,在清华大学建设国家未来互联网技术研究中心等。

2003年,李嘉诚也曾迷茫过,他时常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将自己这几十年来辛辛苦苦赚来的钱投入到基金会,送给那些自己并不认识的人,这样做到底值不值得?经过思索,李嘉诚终于大彻大悟,他认为自己已经有了两个儿子,只要将基金会当成自己第三个儿子,将财富的三分之一分给基金会,也就理所当然了,这样既能避免自己的至亲骨肉经历自己所受的苦难,又可以做自己认为很重要的善事。

2006年,李嘉诚宣布把其私人持有的约28.35亿股长江生命科技股份悉数捐给李嘉诚基金会,这些股权总值约24亿港元。李嘉诚还承诺,未来还将有巨资投入,“直到有一天,基金一定不会少于我财产的三分之一。”捐出这些财产后,李嘉诚高兴地跟家人说:“我一生可以成立这样规模的基金会,心里绝对不会惋惜。捐出来,是高高兴兴捐出来。去做,也是高高兴兴去做,一点儿都不会后悔。”

根据基金会网站公布的数字,这么多年下来,李嘉诚的基金会陆续捐出的款项和已经承诺要捐出的款项已经达到约76亿港元。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李嘉诚曾在1993年就明确表示过:“我现在的事业,是有比较大的发展,但对我来说,我最看重的,是国家教育和卫生事业的发展。只要我的事业不破产,只要我的身体还好,脑子还清楚(他指了指自己的头),我就不会停止对国家教育卫生的支持。”

在当今社会,钱是流转利世之物,每个人都不应独自享有,努力赚钱不是罪恶,但赚很多钱的快乐是短暂的,因拥有而得到的,也会因失去而痛苦。

著名企业家陈光标靠收废品起家,发家致富之后,他没有吝惜自己的财富,而是慷慨回赠社会。在汶川地震之后,他是第一个进入灾区进行救援的企业家,他组织企业的工程机械两小时内率先到达四川地震灾区,并亲身投入到灾区的抢救工作中去。

迄今为止,陈光标捐赠给灾区的物资已经超过了1亿元,不只为灾区捐款,陈光标在很多慈善项目上都有投入。他与李嘉诚一同荣膺2008年“中华慈善奖”的最高奖项—“特别贡献奖”,陈光标总是为慈善事业奋斗,他说:“我不打算上市,这是我这些年来的一贯想法,我提倡有多大能力办多大事。这也是放心捐赠的底气所在。”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有这样一个重要论点:“人以自利为出发点对社会的贡献,要比意图改善社会的人的贡献大。”这里提到的自利并不是自私自利的意思,而是指自己得到利益的同时,也要让别人得到利益,这样社会总净值必然会增加,国家自然富强。

将得到的利益共享,使社会均衡发展,这是李嘉诚投身公益事业的初衷。李嘉诚的境界是富国的境界,做公益事业已经不仅仅是一项义务,而是被李嘉诚当作了一种社会责任,在生活中,李嘉诚也将慈善的精神贯彻了下去,用一己之力带动社会的进步。

相比生意,我对汕头大学更用心

汕头大学的创办,就是为国家四化培养人才,为潮汕地区培养出一流人才。为潮汕人民服务,为改变潮汕的落后面貌而出力。以爱国之心办好教育,从而对国家做出贡献,对我个人来说,就是汕大创办的目的和意义。对包括我在内的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是国家民族兴衰的关键所在。但愿教育的花果开满中华大地,使得锦绣河山焕发新姿,使得中华民族的前途远大辉煌。

—李嘉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社会想要发展,就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唯有通过教育来完成,李嘉诚正是看到这一点,才将自己的一部分精力和资金投入到教育事业。

1979年,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发展国内经济,汕头市在当时被列入经济特区,因此急需各式各样的人才。为了满足这一需求,潮汕地区迫切需要兴建一所大学来培养人才,得知这一消息后,深知教育兴国重要性的李嘉诚举双手赞同,并表示无条件地支持。

1980年清明刚过,李嘉诚的舅舅庄静庵带着夫人在潮州市有关方面陪同下,游览了厦门名胜古迹。

在游览期间,他们来到了爱国主义者、乐善好施的陈嘉庚墓前。看到吊唁的人络绎不绝,庄静庵感叹:“人生能像陈嘉庚一样,足矣!”回到香港时,庄静庵将一本《嘉庚集》送给李嘉诚。李嘉诚认真读过之后,更加坚定了出资修建汕大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