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你怎能不懂博弈学
48974200000003

第3章 人生处处皆博弈(2)

在博弈中存在一个必需的条件,即不是一个人在一个毫无干扰的环境中作决策。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如果是一个人作决策而不受到他人干扰的话,那就是一个传统的最优化问题,也就是在一个既定的局面或情况下如何决策的问题。

博弈者的身边充斥着其他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决策者,他们的选择与其他博弈者的选择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种互动关系自然会对博弈各方的思维和行动产生重要的影响,有时甚至直接影响博弈结果。

博弈要有参与各方争夺的资源或收益。资源指的不仅仅是自然资源,如矿山、石油、土地、水资源等,还包括了各种社会资源,如人脉、信誉、学历、职位等。人们之所以参与博弈是受到利益的吸引,预期将来所获得利益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博弈的吸引力和参与者的关注程度。

经济学的效用理论可以用来解释这个问题。凡是自己主观需要的就是资源;相反,主观不需要的对自己就不能构成资源。这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道理。再比如人们经常说的“孩子是自己的好,老婆是别人的好”,也是这个道理。自己的孩子在自己眼里可以抵过世间万物,但是对别人来说就不是这么珍重;而老婆呢,即使是众人公认的绝代佳人,日子一长也会产生审美疲劳,其价值对自己来说便不断下降,这正是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

在博弈中,参与者有自己能够选择的策略。所谓策略,指的是直接、实用的针对某一个具体问题所采取的应对方式。博弈论中的策略,是先对局势和整体状况进行分析,确定局势特征,找出其中关键因素,为达到最重要的目标进行手段选择。由此可见,博弈论中的策略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直接对整个局势造成重大影响。

博弈参与者还要拥有一定量的信息。博弈就是个人或组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与既定的规则下,同时或先后,一次或是多次选择策略并实施,从而得到某种结果的过程。简单说来,博弈论就:黾研究人们如何进行决策,以及这种决策如何达到均衡的科学。每个博弈者在决定采取何种行动时,不但要根据自身的利益和目的行事,还必须考虑到他的决策行为可能对其他人造成的影响,以及其他人的反应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通过选择最佳行动计划,来寻求收益或效用的最大化。

博弈学专家告诉你

博弈论研究的对象是理性的行动者或参与者如何选择策略或如何作出行动的决定。理性的人是对现实人的基本假定,即假定参与者努力用自己的推理能力使自己的目标最大化。“理性的”与“道德的”不是一回事,“理性的”与“道德的”有时会发生冲突,但是理性的人不一定是不道德的。

祖互依存与均衡

春秋末期,晋国的执政者赵襄子喝酒,五日五夜没有停杯,仍然没有醉倒。赵襄孑十分自豪地对身边的人说:“我真是国中最出色的人呀!喝酒五天仍不觉难受。国内应该没有人能够比得上我了。弄臣优莫恭恭敬敬地回答说:“你还可以接着喝!纣王一连喝了七日七夜。现在您才是五日五夜。”赵襄子听了以后,有些紧张地放下酒杯问道:“如此说来,我要了吗?”优莫答道:“还不至于灭亡。”

赵襄子问:“我跟纣王只差两天了,不灭亡还等什么?优莫回答道:“夏桀和商纣的是因为分别遇上了对手商汤和周武王。现在天下各国的君主全是夏桀一类的人物,而您和商纣王类似。夏桀和商纣同时存在一个时代,彼此都没有被消灭的危险。不过,长此以往,事情就难说了!”

其实不仅是昏君与明主之间,所有博弈参与者的策略都有相互依存的关系,每一个博弈者从博弈中所得结果的好坏不仅取决于自身的策略选择,同时也取决于其他参加者的策略选择。有时甚至一个坏的策略也会带来并不坏的结果,原因是对方选择了更坏的利他而不利己的策略,从而构成一种均衡。

均衡可以说是博弈论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但是并不复杂。我们可以用描述法来加以定义:在博弈达到均衡时,局中的每一个博弈者都不可能因为单方面改变自己的策略而增加收益,于是各方为了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而选择了某种最优策略,并与其他对手达成了某种暂时的平衡。在外界环境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倘若有关各方坚持原有的利益最大化原则并理性面对现实,那么这种平衡状况就能够长期保持稳定。

在所有的均衡中,纳什均衡又是一个基础性的概念。简单地说,所谓纳什均衡就是所有人的选择综合在一块,不一定所有选择都能实现最大化原则,但能使所有人都达到最大化的均衡状态。比如在房地产开发中,假定市场需求有限,只能满足某种规模的开发量。A、B两个开发商都想开发这一规模的房地产,而且,每个房地产商必须一次性开发这一规模的房地产才能获利。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对开发商A还是对开发商B,都不存在一种策略优于另一种策略,也不存在严格劣策略(所谓严格劣策略是指在博弈中,不论其他人采取什么策略,某一参与人可能采取的策略中对自己严格不利的策略)。如果A选择开发,则B的最优策略是不开发;如果A选择不开发,则B的最优策略是开发。反之亦然。

在纳什均衡中,每个博弈参与人都确信,在给定其他参与人策略的情况下,己方选择了最优策略以回应对手的策略。纳什均衡是完全信息静态博弈解的一般概念。构成纳什均衡的策略一定是重复剔除严格劣策略过程中不能被剔除的策略。

博弈学专家告诉你

纳什均衡是一种最常见的均衡。在纳什均衡点上,每个参与者的策略都是最好的。此时没有人愿意先改变或主动改变自己的策略。也就是说,此时如果他改变策略,他的收益将会降低,每一个理性的参与者都不会有单独改变策略的冲动。

好心不一定办好事

美国小说家欧·亨利在《麦琪的礼物》中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

新婚不久的德拉和吉姆,穷困潦倒。除了德拉那一头美丽的金色长发,吉姆那一只祖传的金怀表,便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让他们引以为傲了。虽然生活很累很苦,但是他们彼此相爱至深,关心对方都胜过关心自己。为了促进对方的利益,他们愿意奉献和牺牲自己的一切。

明天就是圣诞节了,两人都身无余钱。为了让爱人过得好一点,吉姆卖掉了心爱的怀表,买了一套漂亮的玳瑁梳子,去配德拉那一头金色长发,德拉则剪掉心爱的长发,拿去卖钱,为吉姆的怀表买了白金表链。

最后,到了交换礼物的时刻,他们无可奈何地发现,自己如此珍视的东西,对方已作为礼物的代价而出卖了。花了惨痛代价换回的东西,竟成了无用之物。

欧·亨利在小说结尾写道:“聪明的人,送礼自然也很聪明。大约都是用自己有余的物事,来交换送礼的好处。然而,我讲的这个平平淡淡的故事里,两个住公寓的傻孩子,却是笨到极点,彼此为了对方,白白牺牲了他们屋檐下最珍贵的财富。不过,让我们对现今的聪明人说最后一句话,在一切馈赠礼品的人当中,那两个人是最聪明的。在一切馈赠又接收礼品的人当中,像他们两个这样的人也是最聪明的。无论在任何地方,他们都是最聪明的人。”

很显然,从感情的角度讲,两个人都是最幸福的,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讲,他们出于无私爱心的利他主义行为却使双方的利益同时受损。

让我们暂时抛开爱情的温馨,单从利益的角度来解读。假定,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偏好系统,毫不考虑自身利益,专门谋求别人的幸福。这样,个人选择付出还是不付出,只看对方能不能得益,与自己是否受损无关。以这样的偏好来衡量,最好的结果自然是自己付出而对方不付出,对方收益增大;次好的结果是大家都不付出,对方不得益也不牺牲;再次的结果是大家都付出;最坏的结果是别人付出而自己不付出,靠牺牲别人来使自己得益。不难看出,无论对方选择付出,还是选择不付出,自己的最佳选择都是付出。然而这并不是对大家都有利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