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你怎能不懂博弈学
48974200000015

第15章 混沌不是混乱(3)

从囚徒困境及其变形模型中,我们可以证明:在人们相互交往的过程中,每个行为主体的利己主义决策结果,可能是有效率的,也可能是无效率的,但多次重复这种决策肯定是低效率的。

博弈学专家告诉你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大至国家兴亡,小至兄弟分家,都无法避开这种本能。“兄弟阅于墙”与“外御其侮”矛盾,是所有联盟参加哲所面临的共同困境。从个人理性的角度来说,因利而合、因利而分直到因利而斗,都是不难理解的。

一步一个脚印

流浪汉手里抱着一块石头,敲开了一户富人的门,请求女主人借给他锅用一下,因为他想煮“石头汤”喝。

女主人无法拒绝这样简单的要求,而且也很想见识一下这种从未听说过的奇怪的石头汤,于是,在女主人家的灶火上,流浪议开始煮石头汤。

当锅里的水烧开以后,流浪汉又请求女主人再给他一点点盐。这请求同样是那么简单,使女主人无法拒绝。之后,流浪汉用汤勺把汤放到嘴里尝了一下,似乎很满意,但又有些美中不足。他又请求女主人给这个汤加“少许”胡椒粉,因为这会影响汤的味道……

最后,流浪汉再一次请求女主人给这个汤加一点“微不足道’’的肉末,“这会使这神奇的石头汤味道更加鲜美”。汤煮好了,流浪汉把锅里的石头捞出来丢到一旁,而后邀请女主人和他一起享用锅里的肉汤。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逐个提出要求,则可以实现被要求者本来不想答应的目的。这里面的“逐个”,既可以理解为进程的一个个步骤,也可以理解为与逐个对手进行博弈。

在一个大型出租车队里,汽车经常是由调度员派给司机的。车队里既有好车,也有年久失修的老爷车。调度员可以利用他的调度权向每个司机收取一点贿赂。谁若是拒绝行贿,就一定会得到一部老爷车,而那些愿意合作的司机就会“抽到”上上好签。

这么一来,调度员是发了,但司机群体面对的其实还是同样的汽车。

假如司机们联合起来,也许可以结束这种被迫行贿的日子,但是怎样才能组织起来采取行动呢?问题的关键不是调度员能从行贿者那里得到多少好处,而是他可以惩罚那些不肯行贿的人。

这个故事我们还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很多翻版,它说明了一个现实:如果博弈的一方尝试逐个地解决问题,对于对手具有相当大的危险性。

将住户从准备拆迁的房子里赶出去就是另外一个类似的例子。假如某房地产开发商在某地买下了这么一块地皮,并且成功地赶走了住在其上的第一个租户。那么,他很快就可以通过一连串的行动赶走全部住户,而不必动用引起公愤的强制力量,或造成重大的社会影响。

他可以对住在最东边的住户说:“我已经准备在这块土地上建房子,因此,我打算让你搬走,假如你肯合作自愿搬离的话,我会给你20万元作为补偿,或者回迁时只收取我们建房的成本价。如果你现在不搬,等别人都搬走的时候,你什么也拿不到。”虽然这笔钱确实可以买到这样的房子,但是对于即将拔地而起的连片商品房的利润来说,这个数目只是九牛一毛。住户面临两个选择:一是拿着20万元走人,二是什么也得不到,还是要走人。当然他会选择前者。接下来,开发商向第二家住户说同样的话,直到所有住户都搬家走人。

上面两个案例的结局虽然成功率很高,但是对社会来说,影响却可能并不理想,甚至可能引起强烈的争议,要求出台各种措施避免这种结果。

博弈学专京告诉你

无论是想达成还是想避免我们所说的这种结果,都必须看清问题产生的机制,那就是被称为“手风琴效应”的连锁反应机制。这种机制之所以发挥作用,是因为博弈的逐步进行,就像演奏手风琴一样,风箱的每一个折叠都会推动或拉动邻近一个折叠。

竞争有时是一场戏

美国费城西区有两个互为敌手的商店——纽约廉价品商店和美国廉价品商店。它们正好紧挨着,两家商店的老板一直进行着没完没了的价格战。两店的老板还经常站在店外尖声对骂,最后总有一方在这场价格战中败下阵来,不再降价。这时,人们都会拥入获胜的廉价品商店,将床单和其他物品抢购一空。这样的竞争持续了很长时间,不仅让住在附近的人买到了各种“物美价廉”的商品,而且使得一些准备在这个区开店的人望而生畏。

突然有一天,一个店因为老板去世而停业。几天以后,另一个店的老板声称退休回家,也停业了。过了几个星期,两个商店分别来了新老板。

他们在对商店进行检查时,意外地发现两店之间有一条秘密通道。两位新老板很奇怪,后来仔细一了解才知道,这两个死对头竟是兄弟俩。

原来,一切相互问的竞争与人身攻击全是在演戏,每场价格战都是装出来的,不管谁战胜谁,最后还是把两家的一切库存商品卖给顾客。这兄弟两个真是一对精明的博弈高手。

事实上,即使不是在两个兄弟,而是在真正的竞争对手之间,也完全可以通过以降价向对手进行惩罚的承诺,来营造并维持一个价格联盟,而且完全是以竞争的名义进行。这就是博弈策略的魔力。

纽约市立体音响商店“疯狂埃迪”打出了自己的口号:“我们不会积压产品。我们的价格是最低的——保证如此!我们的价格是疯狂的。而在它的主要竞争对手“纽瓦克&刘易斯’’那里,顾客每次购物都会得到这个商店的“终生低价保证”。按照这一非要击败对手不可的承诺,假如顾客在别的地方看到更低的价格,商店会按差价的双倍赔偿。不过,尽管这一家的政策听上去很有竞争力,却有可能加强一个价格联盟的内部约束。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假设一台录像机的批发价是150元,现在“疯狂埃迪”和“纽瓦克&刘易斯”都卖300元。“疯狂埃迪”偷偷作弊,减价为275元。假如没有对手“差价双倍赔偿”的承诺,“疯狂埃迪”完全有可能将一些原本打算在对手那边购物的顾客吸引过来。不幸的是,对“疯狂埃迪”

而言,这回减价起了完全相反的效果。因为“纽瓦克&刘易斯”有那么一条保证,人们就想赚便宜,纷纷进来买一台录像机,然后要求赔偿50元。

这么一来,相当于“纽瓦克&刘易斯”的录像机自动减价为250元,比“疯狂埃迪”减得还厉害。不过,当然了,“纽瓦克&刘易斯”一定不愿意就这么付出50元。因此,它的对策就是降价至275元。无论如何,“疯狂埃迪”

的销量都不如原来。那又何必搞鬼作弊呢?价格还是保持在300元好了。,就这样,虽然价格联盟在美国是非法的,“疯狂埃迪”与“纽瓦克&刘易斯”却还是结成了这么一个联盟。

这个心照不宣的价格联盟是按照我们前面提过的博弈条件运行的:觉察作弊,并且惩罚作弊者。“纽瓦克&刘易斯”可以轻易觉察“疯狂埃迪”作弊。那些跑来说“疯狂埃迪”打出更低价格而要求赔偿的顾客,其实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扮演了这个价格联盟的执法侦探。

博弈学专家告诉你

惩罚的形式是价格协定破裂,导致利润下降。那则“终生低价保证”的广告自动而迅速地实施惩罚。这就是博弈的智慧,在看似火热纷繁的表象背后,往往深藏着出入意表的策略。

浚有魔鬼就没有英雄

在天才的黎巴嫩作家纪伯伦一篇题为《魔鬼》的作品中,一位名叫胡里。赛姆昂的博学之士每天奔波于黎巴嫩北部山村中,教授村民们如何摆脱魔鬼的纠缠。他与魔鬼日夜搏斗,从来不知厌倦。然而,有一天他路遇受了重伤而奄奄一息的魔鬼,却“卷起袖子,把长袍塞进腰里”,把魔鬼背回家去救治。原因就在于魔鬼对他说了这样的话:“我是永恒的魔鬼,我是万恶之源。但是罪孽灭绝了,同罪恶搏斗的人也就不见了。你也将随之失业,你的子子孙孙、你的同事友人也将销声匿迹。难道你愿意以我的死亡来换取罪孽的消亡?”

这个故事对于那些立志铲除世上一切罪恶的人是一个讽刺,同时也揭示了那些准备把对手全部消灭的人的矛盾与尴尬。对于这一点,中国人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总结出四个字——兔死狗烹。

这四个字的总结者是汉朝开国功臣韩信。他最早在霸王项羽的部队里当兵,由于不受重视,改投汉王刘邦,并成为汉军的统兵元帅。韩信领兵作战,所向无敌,最后用十面埋伏的办法,把项羽的精锐部队消灭殆尽,并且紧追不舍,在乌江边逼得项羽自刎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