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青少年成长手册——交际篇
48965300000052

第52章 学会安慰

生活中每一个人,尤其是青少年都有安慰别人和需要别人安慰时候。安慰,是感情的赠予,是沟通心灵的桥梁,是医治心病的良药。

恰到好处的安慰,能唤醒痴迷者灰暗的心灵,能点拨失望者希望的灯芯。大千世界,人与人交往,不仅为了取得知识的互补,而且也是为了彼此感受到一种兄弟姐妹般的温馨。而当一个人在情绪上、心境上处于低谷的时候,采用适时适宜的安慰方法,无疑是雪中送炭。

安慰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就要把握安慰的艺术,有位年轻大学生,花了很长时间琢磨一项技术革新项目,结果人熬瘦了,事情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暂时没有成功。他看着台下一大堆零件,不由自主地叹息起来,不免有些懊丧。这时一位同事走过来,拍拍他的肩膀说:“看你头发都脱落了许多,何必呢?算了吧,还是回去休息休息。”这番话说得那位学生更加忧愁,这种损伤自尊心、退堂鼓式的安慰像一盆冷水,给人的不是鼓励,而是冷漠。显然安慰语有时说得不恰当,不仅起不了劝慰作用,相反会打击对方。

安慰,从类型上分,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礼节性安慰,另一种是实质性安慰。前者带有较重的感情色彩,后者有较多的实际内容。

礼节性安慰,广泛用于生人与生人或不甚熟识的人之间,是人际交往中最为普遍的。比如探视不太熟识的病人,主人出于礼仪,安慰语一般都较为客套和浅表,还有同学不慎丢了钱包,出于同情,自然会劝慰几句,这种礼节性的安慰,寥寥数语,但对对方宽慰不小,有些哀愁由此可以得到缓解。然而这种安慰深度不大。

要使安慰成为一种启迪,具有一种感召的魅力,拨动被安慰者的心弦,那么实质性安慰就更加需要了。所谓实质性安慰,就是把注重感情的安慰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已不仅仅是一般的同情和道义上的善意,而是事实上的指点和理论上的启迪,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实践意义,这种安慰在熟人、亲戚、朋友之间经常采用。

那么,怎样使实质性的安慰产生较好的效果呢?

首先,应当确切地弄清被安慰者的心理状态——忧在何处,烦从何来,这是至关重要的,客套话固然可以充当安慰语,但往往没有实质性的效果。比如,一位大龄小伙子,在恋爱上很不顺,由此他产生了“没一个姑娘是好人”的绝对念头,内心一时极度痛苦,准备这辈子不结婚了。如果安慰者说:“朋友,何愁未来无知己,积极寻找吧!”这虽然是在安慰,但没有说到问题的实处,因此无法解开对方心里的“结”。假如是一位善于安慰的人,或许应帮他一起分析恋爱前后的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开导,这恐怕比轻描淡写地说一句更有价值,能够说到对方心坎里的安慰话,才是最实际、最有启迪意义的。

其次,精心琢磨被安慰者易于接受劝慰的形式。从被安慰者心理出发,选择合适的安慰方式,也是使安慰产生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比如:书信式的安慰比较适合于喜欢独自思考、喜好清静的人。人在感情起伏过大的情形下,通过书信有时比口头劝慰更有效,因为书信发生效力的时间长、引起深思的媒点多,一封贴切、饱含感情、渗透哲理的劝慰信常常能使被安慰者从自我困惑中解脱出来,以礼物为形式的安慰能使被安慰者见物思人,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当知己送来平日最好的礼物时,安慰感便会油然而生,心境豁然开朗。一盒磁带、一盆青松、一幅图画,礼物虽小,但寓意深刻。这种借物寓情的安慰往往会产生微妙的作用,使对方了解安慰者真诚的感情和独到的匠心,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意境。闲逛式的安慰对需要放松心境、转移情绪、一吐为快的人较为适用。有人一怒之下大发脾气,或者独自伤神,这时陪他(她)到外面走走,边走边叙,边逛边聊,或许能宣泄其激愤或郁闷的情绪,减轻心理负荷,从而达到新的心理平衡,无声式的安慰对互相熟悉、互相需要抚慰的人有特定的作用。人是有感情的,在一定环境和特殊场合下,用动作、眼神表示安慰有时会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起到独到的安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