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当代北京古建筑史话
48901900000011

第11章 “文革”中的北京古建筑保护(3)

2013年4月,徐悲鸿纪念馆迎来再次重建工程开工,新馆总建筑面积将达0885平方米,建设规模为地下两层、地上四层,比老馆的建筑面积扩大一倍,预计014年8月以全新面貌开馆。新馆采用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技术相融合的建造手法,外观古朴淡雅,展区依旧为徐悲鸿生平展、国画展、油画展、素描和徐悲鸿藏画展五大板块,以满足观众的艺术文化追求。

四、明代壁画的瑰宝——法海寺

北京市石景山区模式口翠微山南路的法海寺,因以其精美绝伦的明代壁画,被美术界认定与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有同等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可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相媲美,而受到社会各界人士及国家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文革”期间,受破“四旧”思潮影响,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天坛、北海及团城、颐和园、明十三陵等古建筑和附属文物被破坏或迁移,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圣安寺、卧佛寺、碧云寺、潭柘寺、戒台寺、西山八大处、延寿寺等处佛像大都被拆被毁。

1973年因圣安寺大雄宝殿内的明代脱沙漆金佛像和传为商喜所绘的壁画遭毁,被撤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而法海寺的壁画在“文革”风暴中独保较好,这实属不易。1972年为保护好法海寺壁画,北京市文物管理处还对法海寺壁画实施了加固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在法海寺壁画的保护中,有这样一段故事:在石景山区档案馆里,珍藏着一份由时任文化部长沈雁冰签署的公函。

1950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叶浅予先生参观法海寺时,发现驻寺部队的战士在大雄宝殿内将晾晒衣服的绳子钉在北侧墙的壁画上,山门内以及二门过道里被当做伙房使用,一些塑像被损坏,他将这一情况报告给当时的文化部文物局。4月18日,沈雁冰亲自签署公函,通报壁画的受损情况,指示已经钉的钉子不要拔出来,未钉死的钉子轻轻把它钉进去,以免拔出时再次损坏壁画。这是新中国较早提出保护文物的一封公函。“钉子事件”后,由于社会各界的强烈呼吁,国家开始对法海寺的文物进行调研、修缮工作。1951年4月下旬,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首次对法海寺古建进行了正式的考察。1953年,市政府首次拨款大规模修缮大雄宝殿等处工程。

“文化大革命”期间,法海寺成为北京九中宿舍。最终使法海寺壁画逃脱劫难的是一个叫吴效鲁的老人。吴效鲁年轻时曾在北京琉璃厂古玩店当过学徒,学得不少鉴别字画古董的技艺,对绘画艺术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当他来到法海寺后,一眼就看中了这些壁画。凭他的经验,这些壁画非常珍贵,于是主动申请在法海寺里工作。1950年底,九中筹建初期,大雄宝殿被当做办公室。为了保护壁画,学校不准学生随意进入大殿。为防意外,还特意用荆条编制护板,将壁画与办公区域隔离。1952年,北京九中迁到承恩寺,法海寺教室改为男生宿舍。吴效鲁一直掌管大雄宝殿的钥匙,绝对不会让学生随意进入殿内看壁画。“文革”时期,“反封建、破四旧”的红卫兵闯进法海寺,砸毁了大雄宝殿内的三世佛及十八罗汉,吴效鲁冒着挨批斗的风险,与红卫兵对抗,并进行劝说,使得红卫兵只顾砸塑像,而未留意到壁画,使壁画免遭破坏。

法海寺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由明代英宗宠宦李童集资、宫廷工部营缮集木匠、瓦匠、石匠、妆銮匠、雕銮匠、漆匠、画士等良工善众,历时四年零八个月,于正统八年建成,英宗钦赐额曰“法海禅寺”。法海寺坐北朝南,原寺庙规模宏大,明、清时多次重修。今仅存大雄宝殿、钟鼓楼、山门等建筑。据碑记记载,当时寺内建筑,中为大雄宝殿,左右列为伽兰、祖师二堂,环翼两底。后殿(藏经阁)之前,左为方丈之所,右为选佛之场。四大天王殿在大殿之前,另有钟鼓二楼。护法金刚殿又在四大天王殿之前。寺外有垣墙围绕。在距寺大约一里远的山下建有“远门”。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北平市社会局调查法海寺财产时,寺内尚有木雕、泥塑佛像三四十尊,尤以三世佛、十八罗汉楠木雕像最为珍贵。住持葆林之外,另有寂昌和尚隶属本寺。房屋63间,耕地30亩,山地150亩。

新中国成立后,法海寺先后于1953年、1982年、1985年、1993年进行过四次大规模修葺。

1957年,法海寺被列为北京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中外观众络绎不绝。1987年石景山区开始以法海寺为中心修建森林公园。

法海寺最为着名的是壁画,蜚声海内外。寺内的大雄宝殿内保存了完整的明代巨型壁画,十分罕见。由当时的宫廷画士官宛福清、王恕,画士张平、王义、顾行、李原、潘福、徐福林等15人所绘。分布在大殿的扇面墙,所绘内容突出宗教内容以描绘人物为中心,有佛众菩萨、二十诸天、飞天仙女、动物花卉和山水祥云等,面积236.7平方米。

在题材上,法海寺壁画突出体现了中国古代绘画继承传统与时代创新的艺术特色。如二十诸天《帝释梵天图》,是在唐代形成的一种佛教题材模式。法海寺壁画中所绘制的二十诸天,完全保留了原来典型的唐代传统密宗体系,并创造和表现了明代人物的气质与内涵,使人物与动物塑造突破了僵硬的传统表现模式。在绘制技法上,采用了传统的重彩设色和难度很高的沥粉堆金的技法,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运用了贴金、混金、描金、拨金等多种用金的装饰技法,这在国内壁画中是绝无仅有的。复杂而精细的绘制技法,使法海寺壁画精美绝伦。

在人物的刻画上,壁画中各类人物的形象神态、服饰衣冠,动物的神情、毛发、手指无不精细入微,惟妙惟肖,并突出体现了佛教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了诸佛的外部威严与内心悲悯相统一的形象,达到了刻画佛教人物艺术的最高境界。如壁画中的四大天王分别有金黄、绿色、青蓝色、红色四种面色,各自眼神完全不同,人们很容易感到他们忠厚、老练、刚强、智慧等不同的性格。而《二十诸天礼佛护法图》中,一只狐狸耳朵里的毛细血管都清晰可见。壁画中的水月观音图里,画师以传神之笔画出表情温和、形态端庄的观世音,给人以出世超凡、清晰明净、和蔼可亲的感觉。观音身披的薄纱,被绘制得轻盈剔透,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壁画在人物刻画、花草鸟兽以及图案造型等方面,也有显着特点,继承了中国历史文化与壁画艺术传统,融汇了各种绘制技法。历经560多年的法海寺壁画至今仍金碧辉煌,光彩照人,其画面不剥裂,墙面不脱落,可见壁画的绘制与墙面的制作工艺之高超,堪称中国明代壁画之最。而欧洲15世纪的壁画都有不同程度的脱落和剥裂,在这一点上,西方壁画是无法比拟的。

五、唐山大地震后北京破损文物的调查统计

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河北唐山丰南一带发生了里氏7.8级强烈地震。其破坏程度,犹如400枚广岛原子弹,在距地面16公里的地壳中猛然爆炸。北京因距唐山震中150多公里而受到波及,震感强烈,多处古建筑因受历史条件的影响,年久失修,加之此次地震,而遭到严重破坏。为此,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对北京地区古建筑的损毁情况作了初步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文物单位名称损坏情况简述

雍和宫西配殿山墙倒塌、接待室部分损坏、大墙多处倒塌。

北海公园

琼岛上的白塔震倒,铜盘移位。塔肚以上颈轮部分开裂,“十三天”底座震酥。塔身酥裂,善因殿房檐塌落。大墙多处倒塌。

天坛

长廊倾斜、祈年殿内油灰皮部分脱落,大库后檐塌。斋宫内30余处房屋损坏。

天宁寺塔塔宝顶震掉。

白塔寺塔宝顶铁链部分震断,塔肚部分掉砖。

智化寺千佛阁东墙开裂。

颐和园

画中游挂檐板掉下数块,迎旭楼围墙倒塌,大戏台倾斜约2公分,清华轩、石文亭、排云门3处屋脊震掉、排云殿挂檐板脱榫加剧,佛香阁三层琉璃挂檐板震破离位,大墙倒塌2000延长米。

国子监震倒6块石碑。

五塔寺金刚宝座塔东北角的塔尖移位,塔座震裂。

孔庙震倒石碑20块,院内西侧一碑亭四面围墙倒塌。

钟楼西侧脊兽震掉,砸坏西南房檐。

卧佛寺门楼错动,上面的兽头震掉。

碧云寺外围墙部分倒塌。

正阳门

城楼西侧脊兽劈裂,山墙酥裂,过梁震掉3根,楼梯被阻。箭楼西侧山墙均内闪裂。

东四清真寺大殿3处裂缝,兽头震落,抱厦墙外闪,墙皮脱落,前檐震裂。

隆福寺

前后殿木架均有拔榫、错闪,甚至柱身劈裂,藻井、天花有的部件脱落,后殿东山墙的山花尖部分倒塌。

太庙殿宇脊兽等震裂。

大葆台西汉墓

车马坑第二辆车西边轮子,发现裂痕约长3333毫米、宽3毫米。

府学胡同36号院

院内旧房震后多数都有问题,部分走廊、山墙倒塌。24号文物库房因墙砖脱落,砸毁1个瓷瓶。

孔庙大成门库房10件瓷器从架上震掉摔碎。

1976年地震之后,“文化大革命”也在当年10月结束,这两大事件对北京市文物造成的破坏,在随之而来的改革开放时期通过一系列红红火火的保护工作进行了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