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当代北京古建筑史话
48901900000001

第1章 前言(1)

文物建筑是当作文物保护的建筑物,在中国过去称之为古建筑,现在依旧这样称呼。目前文物建筑的范围还包含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建筑和纪念性建筑。古代人们在当时历史文化、生产力的主导下产生的建筑物与构筑物,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科学技术水平、工艺技巧、艺术风格、风俗习惯等等。古建筑是古代物质文化遗存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原始社会,建筑主要用于居住。阶级社会产生后,建筑的用途日益广泛。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建筑的分类越来越复杂,根据功用可归纳为13类:宫廷府第、防御建筑、纪念性和点缀性建筑、陵墓建筑、园囿建筑、祭祀性建筑、桥梁及水利建筑、民居建筑、文娱建筑、宗教建筑、社交建筑、商业建筑和生产性建筑。每种又可细分为若干类。分类虽然复杂,但以木结构为主,砖、瓦、石材为辅的建筑一直是中国古建筑发展的主流,是与西方传统砖石结构最大区别所在。就单体建筑外观而言,木结构建筑基本特征为: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配以斗拱、各式装修及彩画,构成了中国古建筑一幅美丽的风景。又因朝代更迭、封建等级、功能用途、地区差异等因素,呈现出体量大小之分、结构繁简之别、形制千变万化、装饰五花八门的形态。

中国是世界着名的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是世界上许多古国无可比拟的。其中有很多着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历史文化名城除了城市规划的本身就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外,城市中及城郊还保存的古建筑和文物史迹,更是中国古老文明的形象化标志。这些古建筑实物丰富,品类齐全,在世界建筑中独树一帜,具有三大价值。

首先,历史价值。古建筑和其他一切历史文物一样,价值就在于它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东西,不可能再生产、再建造,一经破坏就无法挽回。纵或是有条件可以重建一个,也只是一件复制品,较之原物,其价值就一落千丈了。它凝聚着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

其次,艺术价值。古建筑除了是“历史的见证”、“实物的史书”之外,还具有实用、观赏、创作借鉴等价值。它被称为综合艺术的总体,除了建筑本身的布局与造型等艺术价值之外,还集雕塑、绘画、织绣、室内外装修、家具、陈设乃至艺术珍藏(如金石、陶瓷、书画)等于一身,表达了人类意识的寄托,是意识观念的有形载体。

再次,科学价值。古建筑也是集建筑材料、结构、工程力学、物理(声、光、电)、化工、金属等于一身的科学技术成果。古建筑中有许多科学技术的法则、理论、技法,虽然可能被现代科技超越了,但在当时仍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并依然值得今人去借鉴学习。

这三大价值以及其他各方面的价值,都要通过实物本身来实现,如果实物本身不存在了,一切都谈不上了。所以保护、修缮古建筑的目的,就是要以科学的方法防止其损毁,延长其寿命,保存它的价值。

北京是世界名城,历史悠久,据记载和考古发现,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初期,在这里就出现了被称作分封诸侯的城市。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燕国首都蓟城的所在,此后一直是中国北方的经济和军事重镇。自公元10世纪起,辽、金、元、明、清五个朝代均在此建都,城市规划、建设日趋完善,北京境内地上地下遗留了极其丰富的文物资源:工程浩大、金碧辉煌的宫殿陵寝;气势恢弘、景色秀丽的坛庙园林;玲珑多姿、建筑精巧的王府宅园;与中国历史、文化发展息息相关的名人故居、会馆、戏楼,记录中国历史变迁的各种纪念地等文物古迹。它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北京城的发展历程,有着极高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是北京引以为豪的历史见证。这样的北京城被保存下来,是极为不易的。

从历史发展规律来看,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就是不断的创造-破坏-再创造的过程,这种破坏包括了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对前人创造成果的破坏。自然破坏是客观规律,建筑材料会因自然的侵蚀,不断老化,也会因突然的自然力量如地震、雷电、风暴、洪水等被破坏。但人为破坏才是古建筑遭受破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而改朝换代的需要和战争的破坏最为厉害。梁思成在写《中国建筑史》时认为项羽烧掉了阿房宫,使得秦宫没有遗存,还形成了“后世每当移朝之际,故意破坏前代宫室之恶习”。如绿林赤眉军烧西汉宫殿,黄巢烧掉了唐代的宫殿等。这种对前朝宫殿的拆毁、焚烧或废弃另建,一方面和风水相关,另一方面更是出于政治的需要。相对而言,北京的留存有一定的历史成因与客观条件。

元大都废弃了金都城,另选址重建;明建都,将元代宫城尽行拆毁,并在原宫殿旧址上堆了一座镇山;李自成攻克北京,明亡,在李撤退陕西时,烧毁了紫禁城,这三代均是破坏前代宫殿的例子。但清王朝未向前人一般,一定要把前朝的首都帝京以及宫殿烧毁或拆除才算“江山永保”,而是巧妙的原物利用“改换门庭”,将李自成烧毁的宫殿重建起来。这种行为让北京确实得到保护,使清京城在格局上延续保留了明京城的一切,仅重建或补建了一些王府、寺庙,将主要精力放到了营建城郊的成片苑囿和行宫上。

中华民国成立后,民国政府在初期为适应现代交通和城市性能需要,做了局部改建,并将一些皇家禁地开放,但整个城市布局和传统风貌被基本继承下来,并无大的改变。20世纪20年代,民间部分有识之士发起了对古建筑保护的倡议,成立了中国营造学社。其间,社员做了大量的古建筑调研测绘工作。之后连年战乱,政府虽成立了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并对北平文物进行了断断续续的修缮,但已无力系统保护,古建筑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和盗窃。1948年,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视和进步人士的努力下,北平未经战火硝烟得以解放,躲过了因“改朝换代”而被破坏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