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国策报告(2013-2014)
48868900000015

第15章 三中全会与中国新改革经济学(11)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法在党的全会正式文件中是首次出现,体现了党的话语体系发生了变化,有了创新,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如果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中国改革的第一季,那么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是为中国改革第二季勾画宏伟蓝图。会议公报多次用到“治理”这个词,从“管理”到“治理”一词之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根本转变。“管理”变成“治理”,最核心的变化是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我们完成了从“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身份的转变。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多元化的社会治理,正式的提法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过去我们讲摸着石头过河,现在的改革既要摸着石头过河,又要搞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就是要统筹规划、通盘考虑,加强各方面的协调。改革进入深水区,矛盾盘根错节,要解决复杂问题,需要协调推进,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恰逢其时。三中全会不仅总体部署,提出系列改革任务,而且注重在落实方面下功夫。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是一个组织保障。提出任务、提出目标,得有一个机构去抓落实、去领导,组织保障非常关键。不仅如此,全会要求,要加强和改善党领导改革开放的能力。紧紧围绕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这一主题来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领导改革的能力与改革目标相适应。

新改革经济学是统一全民意志、形成强大合力的理论基石

由于历史的原因,30多年来,每到历史演进的关键时刻,人们总是寄希望于新的改革能为中国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而改革开放的核心,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能否发挥决定性作用。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2002年,党的十六大宣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标志着中国进入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内容的制度创新时期。从“南方谈话”发表开始,20多年的时间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场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展开的“革命”,重塑了13亿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20多年的时间里,中共中央相隔10年出台的两个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顶层设计”的重要决定,奠定了当代中国新的基本经济制度框架,实现了对社会主义认识新的飞跃。正是在此基础上,2013年11月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一重大改革理论。

新一轮改革的一个重要着眼点就是要全面破解“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切实秉持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示的改革理念,在“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中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等领域改革问题的重点理论突破。同时,这些理论问题又必须以“市场决定论”为新的制高点,深入推进一系列触动利益的改革,进而向全社会传递出前所未有的魄力和决心。

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

2014年元旦,《人民日报》刊登了习近平总书记《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的署名文章。而《求是》杂志则明确标注,“这是习近平同志2013年11月12日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文章首段开宗明义地指出,只有全党思想和意志统一了,才能统一全国各族人民思想和意志,才能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并围绕三中全会提出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就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提出六个方面要求。

文章指出,坚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提出,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这次全会在邓小平同志战略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我们之所以决定这次三中全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不是推进一个领域改革,也不是推进几个领域改革,而是推进所有领域改革,就是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总体角度考虑的。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这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前6次三中全会有所不同。尽管前6次也都与改革有关,但主题仅是某一方面,这次则包括了各个领域的改革。当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只有坚持全面改革,才能继续深化改革。

文章中关于解放思想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的论述是被各界普遍关注的一个亮点。世界着名的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一书中感叹:“解放思想是中国社会变革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支柱。”改革开放一直遵循着“思想解放——理论创新——改革突破”的模式,35年的改革历程,就是一部不断冲破观念束缚的思想解放史。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全会决定提出的这“三个进一步解放”既是改革的目的,又是改革的条件。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

我们要通过深化改革,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同时,要处理好活力和有序的关系,社会发展需要充满活力,但这种活力又必须是有序活动的。死水一潭不行,暗流汹涌也不行。活力与秩序,发展与稳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不可偏废。稳定是社会进步和激发社会活力的前提与基础,是为新的发展积蓄力量。社会本身是个矛盾体,安定团结的局面、社会的全面稳定要求社会在总体上保持有序状态。

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我们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需要改革;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突出,哪个领域哪个环节就是改革的重点。

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遇到关系复杂、难以权衡的利益问题,要认真想一想群众实际情况究竟怎样?群众到底在期待什么?群众利益如何保障?群众对我们的改革是否满意?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

关于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方面,此前的2013年11月24日至2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东考察,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习近平首次出京调研。他强调,要有序推进改革,该中央统一部署的不要抢跑,该尽早推进的不要拖宕,该试点的不要仓促推开,该深入研究后再推进的不要急于求成,该得到法律授权的不要超前推进。要协调推进改革,注重改革的关联性和耦合性,把握全局,力争最大综合效益。在2013中共经济工作会议上,他再次强调,对一些情况还不清楚、条件还不具备的改革,要深入研究、统筹谋划,避免一哄而上、盲目推行。

2014年1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我们具备有利条件,具备实践基础,具备理论准备,也具备良好氛围,要把握大局、审时度势、统筹兼顾、科学实施,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坚定不移朝着全面深化改革目标前进。同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副组长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出席会议。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以来,其一举一动备受国内外瞩目。

它如何开展工作,工作机构如何建立,如何协调各方面关系,谁来推进各项改革任务等都是关注的焦点。第一次会议很好地回应了这些社会关注。

第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制定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专项小组工作规则》《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细则》,明确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下设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民主法制领域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律检查体制改革6个专项小组和建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有了工作规则,就有了行事章程;有了行事机构,就有了责任载体。这次会议确定了6个专项小组,涉及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和党的制度建设几个重要的改革板块,不仅充分体现了这次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艰巨性、关联性、统筹性和协同性,也充分表明以党来总揽改革全局、协调各方的基本改革格局。从6个下设小组的建构来看,其中特别建立了民主法制领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律检查体制改革3个专项小组,说明这次改革更加强调要用法治的方式推进改革,要通过健全完善党的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对全面改革提供坚实的法制化保障。

第二,这次会议十分强调责任落实。工作架构和工作规程建立后,专项小组、中央改革办、牵头单位和参与单位,按照工作机制,需要做到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更主要的是要落实好各项改革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一再强调要把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各项改革举措落实到位,一定要强化改革的责任担当,凡是议定的事就要分头落实,不折不扣抓出成效。要按照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抓紧出台施工方案,按照施工方案推进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看准了的事情,就要拿出政治勇气来,坚定不移干,一项一项抓落实,以多种形式督促检查,指导和帮助各地区各部门分解任务、落实责任。这样我们就可以减少工作上的扯皮和行事上的议而不决,抓住宝贵的改革时机和改革机遇,加快推进改革的步伐。三中全会《决定》已经提出了明确的改革思路和时间表,在未来六七年时间我们要完成15大领域、60项改革重点任务,时间不等人,机遇不等人,各个部门必须有担当,必须扎实推进,务求改革实效,这样才能利用好上上下下的改革热情,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对改革的期盼。

第三,明确了改革的领导者和执行者。总书记担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三位常委担任副组长,中央有关部门共担6个专项小组的领导责任,这是过去历史上推进改革部门的机构设置所没有过的,足见中央敢于“涉改革险滩”“啃改革硬骨头”的坚强决心和战略考量。

不仅如此,第一次会议还特别强调,要注重发挥有关专家学者、研究机构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调研咨询作用,推动各地区各部门加强调研,通过加强对重大改革问题的调研,尽可能多听一听基层和一线的声音,尽可能多接触第一手材料,从而更多地依靠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改革措施带领人民前进,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改革的政策主张。这样,就可以统筹考虑改革的战略、战役、战斗层面的问题,做好政策统筹、方案统筹、力量统筹、进度统筹工作。

习近平在会上强调,随着改革不断推进,对利益关系的触及将越来越深,对此也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对改革进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要一个一个克服,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

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当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种常态。这次改革,要涉过深水区,度过攻坚期,有预想到的问题,更会有很多预想不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在改革的道路上,只有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既主动求变,又果断应变,才能确保改革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

“蹄疾而步稳”,当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节奏。改革不加速不行,加速不稳也不行。全面深化改革,贵在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握好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如此,才能避免走一步退两步,避免GDP上去了、生态文明破坏了的尴尬局面。